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晓至湖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晓至湖上

来自网络的图片

《晓至湖上》是清代诗人厉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开头两句,写出城天色,写湖上环境,实际上是作者情趣和性格的流露;接下去四句,以写景为主,由静景写到动景,画面由湖岸转换到湖上;最后两句是写游湖的感触。全诗语言虽平淡但醇美,情、景、理三者统一,将西湖晨晓"空、清、静、虚"的特色尽写无余。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晓至湖上

作者; 厉鹗

创作年代; 清代

作品出处; 《清诗选》

作品体裁; 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 晓至湖上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湖:指杭州西湖。

2.郭:城郭,古代在城的外围修筑的城墙,也时常泛指城镇。晓色微:微明的晨光。

3.与天永:与天相连。

4.初日开:太阳刚刚升起。

5.舴艋(zé měng):小船。

6.野凫:野鸭。

7.泛泛:自由自在浮游的样子。《楚辞·ト居》:"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清景:清光,指晨光。

白话译文 出城清晨的天色还有些昏暗,站立水边让我心意稍微宁静。

水面上泛起阵阵薄雾,弥漫开来仿佛与天相连。

水中的苇草弯曲下来发出声响,遥远的青山如黛仿佛连淡淡的影子也若有似无。

一会儿过后晨日初起,远处三三两两的小舟泛在水上。

怎么能够学得野鸭一般,能去追逐那远方的清影呢。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在一个晓色初开、晨光曦微的冬日,诗人信步走出城郭,即景抒怀而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写晓雾中的西湖。开篇点题:湖水在经过白天游客的喧腾烦器后,正处于静谧的安睡之中诗人面对一碧万顷的西湖,心田也如水一般明澈、平静,水寒天冷,不久湖上就生出了白雾,一霎时弥漫开去,慢慢地笼罩了整个湖面,而与远天相接。这是前四句所写境界,迷蒙、苍茫、寒冷、幽静,是冬日西湖晨景。前人写西湖,以秋、夏之景为多。"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是连金人都谙熟的秋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不同于四时的夏景诗人这一首诗,专就西湖冬景落墨,写得幽峭清冷。苏东坡咏西湖云:"欲将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只可惜历来写"淡妆"者少,而写"浓抹"者多,此诗可算是西湖的一只别调。诗人厉鹗,"少孤家贫",其为人"孤瘦枯寒"(全祖望《厉樊榭先生基碣铭》),其于仕途,亦赠命达故其诗风"溪径幽微,取材新则有独得之奇"(汪韩门《樊榭山房集跋》)诗人这四句"西湖晓色",就突出地体现了这种风格。

诗的五至八句,由静景写到动景,画面由湖岸转换到湖上。"折苇断有声,写诗人离岸登舟。小舟,大概就系在岸边的芦苇荡里,诗人解缆放舟,不可避免地会折断冬日脆硬的芦梗,于是一根根芦梗断裂之声就打破了西湖的宁静人在湖上,放眼远山,其为浓雾所罩,只能看到一点淡淡的轮廓,而见不到真实的影子渐渐地,旭日从湖上升起,西湖卸去了浓雾裹罩的妆,重又展开了她那水光激滟、一碧万顷的迷人风姿,湖面上排列着三三两两的小船,宁静的西湖骤然热闹起来。这里的"舴(ze meng)是指小船,是前面诗中所指出的厉鸭诗中爱用替代字的又一类例子,前人用此例甚多,如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两两三三舴锰舟",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只想双溪舴艋舟"等,厉此句,纯由张词化出。以上四句写泛舟游湖,由雾中的远山写到初日下的游船,作粗笔勾勒。

最后两句是写游湖的感触。诗人游湖,除上面见到的寒雾、芦苇、远山、初日、舴等景物以外,就是这两句写到的"野",即野鸭,它们是初日湖面上最有生机的物象了。它们正在水中"泛泛"(浮游无定的样子)而游,一会儿浮在水面,一会儿又沉入水底,随同波浪上下,追逐影子沉浮。这里的野鸭形象,实指人世间那种蝇营狗苟、随波逐流的市绘小人。这两句是用典,托为屈原所作的《楚辞·ト居》云:"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原诗是说屈子宁做气宇轩昂的千里驹,不做跟着波浪上下,保全性命的野鸭。厉太鸿在此隐括这一典故,以一"安得"设问,其否定野鸭似的为人处世态度不答自明。诗人自己的立身行事,据同时人记载"性情孤峭,义不苟合"(王昶《蒲褐山房诗话》),完全是与诗中这种态度相吻合的。

这首诗作者通过写晓雾下西湖的景色,展现了西湖于秋夏"浓抹风姿之外的冬日"妆"别致,抒发了作者坚守节操,不与世浮沉的清高品质。全诗语言虽平淡,但醇美,情、景、理三者统一,深得陶(渊明)诗三昧。

名家点评 苏州大学文学教授王英志:厉鹗自称"平生湖山邻"(《湖上拟游龙井不果寄汪大舆》),其写湖之作颇多,且皆江南湖泊,重在写湖水的宁静平缓,偏于阴柔之美。此诗写杭州城外晓湖之景,着意表现晓色之朦胧,水雾之弥漫,远山之中冲淡,野凫之悠闲,构成一个迷蒙、幽静的境界,以衬托诗人心意之平静闲适。(《元明清诗词选》)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原教授陈祥耀:幽隽轻淡,着笔无多,刻划入微,而痕迹融化樊榭五古,胜事于此种诗见之。(《元明清诗鉴赏》)

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诗中显示了一种幽约朦胧的意境,清绮婉丽,朦胧的晓色,水上蒙蒙游漫的水雾,远山的淡淡的山色,在晓日初升的时刻,现三两小舟荡漾其中,这湖上的山光水色,令诗人陶醉其中,诗末以《楚辞·ト居》:"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的典故,抒发愿为野凫泛于湖水的情怀。写得风情宛然,清丽可诵,别有一番韵味。(《明清诗歌史论》)

作者简介

厉鹗(1692─1752),清代诗人。字太鸿,号樊榭,钱塘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考中举人,但未能考中进士。乾隆元年(1736)参加"博学鸿词"考试,再次名落孙山。此后,终身未仕。在词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为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读书搜奇嗜博,钩深摘异,尤熟于宋元以后的掌故。著有《樊榭山房集》《辽史拾遗》《东城杂记》《宋诗纪事》《南宋杂事诗》等书。其中《南宋杂事诗》一书,采诸书为之注,征引浩博,为考史事者所重。[1]

参考文献

  1. 晓至湖上,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