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春堆乡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春堆乡,林周县辖乡。“春堆”系藏语译音,意为“集市”。1960年置春堆乡,1970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7年卡东、洛巴2乡并入。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294.71平方千米,人口5887人(2017)。辖比如春堆、尺村、果汤、达加果、当巴、拉岗、汤拉、纳木、卡东、朱杰、巴则、吉日、甲村14个村委会。[1]

中文名称: 春堆乡

行政区类别: 乡

所属地区: 中国西南

电话区号: 0891

邮政区码: 851618

地理位置: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西南部

面 积: 294.71平方千米

人 口: 5887人(2017)

气候条件: 高原气候

机 场: 拉萨机场

火车站: 拉萨站

车牌代码: 藏A

目录

经济产业

以农为主,牧业为辅,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牧养牦牛、绵羊、山羊。产贝母。

致富差

由出名的贫困乡到远近闻名的楼房乡,富裕乡,人均收入从四百八十四元到一千七百零四元,他们靠的是什么,让我们听听——春堆乡的致富经。

驱车穿过林周县有名的虎头山,就到了水库上游的春堆乡。从车内向窗外望去,处处清波漫流,野鸭嬉游;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把群山装点得更加娇艳;让我们赞不绝口的还有路边那一幢幢宽敞、漂亮的藏式楼房,有的还在门廊上安装了蓝色、茶色的玻璃;拖拉机、汽车忙碌在乡间的道路上,真是一派田园好风光?

这一切都提醒我们:“楼房乡”、“富裕乡”到了。

说起春堆乡,林周县的群众都知道,那是过去有名的贫困乡。1994年全乡人均收入还只有484元,可几年下来,春堆乡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漂亮的藏式楼房,成了远近闻名的“楼房乡”、“富裕乡”,2000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1704元。春堆乡是怎么富起来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开始了采访。

班子差

“这个乡的领导班子特别差,这是致富的重要原因。”在到春堆乡之前,县上的领导这样对记者说。的确,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是春堆乡的乡领导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春耕时节,乡上还筹集了1200公斤种子,解决部分缺种农户的春耕问题,还挤出资金购买了一辆中巴车,专门接送乡里的学生上学。

好的领导班子带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在群众中产生了很高的威信。前不久,乡领导带领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维修了1.3万米的乡村公路,还对本乡的18座水塘进行了维修,植树造林1.5万株,新修林卡围墙2600米。修建过程中,群众不仅没有任何怨言,而且热情还非常高。他们说:“乡干部带领我们干的,一定没错?”

驻春堆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小组组长、林周县县委统战部部长米玛次仁向记者介绍说,他们在农牧民群众中对乡干部进行了调查,居然一条意见也没有。他说:“正是这样一个好的班子把全乡人的心、全乡人的干劲凝聚在了一起,并带领大家走上了富裕路。”

群众差

在春堆乡党委大院,记者见到了乡党委副书记阿旺郎杰,问起乡里的“致富经”,他激动地说:“我们乡的群众太好了,太支持我们了?”

自1997年开始,乡里就有部分群众外出打工,但由于比较盲目,效果并不是很好。针对这种情况,乡里在拉萨市哈达集团的帮助下,开始有目的地组织群众在农闲季节外出打工,不仅尝到了经济上的甜头,更培养了一批能工巧匠。就这样,劳务输出使春堆乡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富起来的群众,有的买来卡车跑运输,有的在城里开起了出租车,还有的凭一技之长干起了工程……

春堆乡90%以上的农户都在农闲季节进行劳务输出,仅此一项就人均增收300元左右。劳务输出搞得比较红火的巴扎村,人均收入达到了2100元。

阿旺郎杰对记者说,当初组织群众搞劳务输出的时候很怕群众不支持,可没想到群众非常积极,正因如此,春堆乡才有今天。也正因为有了群众的支持,春堆乡下一步准备成立工程公司。阿旺郎杰兴奋地说:“有了群众的支持,我们什么都不怕?”

政策差

格桑次仁是春堆乡春堆村的孤儿,18岁时还是村里的五保户。他年收入2万元左右,家里有2辆东风卡车,成了春堆村的富裕户。

在他重新翻新的楼房里,格桑次仁告诉记者,当初在乡政府的帮助下,借了1000元钱开了家商店;再后来,他买了辆东风卡车跑运输,慢慢地富了起来,盖起了有17个房间的新楼房,两年前又花了7万元进行翻新。富裕起来的格桑次仁并没有忘记乡亲们,他帮助的群众有11户,每年光现金投入就达3000多元。

问起格桑次仁是靠什么致富的,他高兴地说:“当然是靠党的好政策了,没有党的好政策,我就不会有今天,我从心里感谢党的好政策?”格桑次仁说,他在电视上看到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消息,非常高兴。“好政策更多了,乡亲们都很高兴,都说党的政策好,我想我们的日子还会更好的。”格桑次仁说着,脸上露出开心的微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