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易经」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7 次修訂)
行 1: 行 1:
 《'''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
 
+
[[File:易经.png|200px|thumb|left|育心经典之《易经》]]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亦是诸子百家的开始。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
+
 
 +
 《'''易经'''》指《[[ 连山]] 》、《[[ 归藏]] 》、《[[ 周易]] 》三部易书。其中《[[ 连山]] 》和《[[ 归藏]] 》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
 
 +
 从本质上来讲,《[[ 易经]] 》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 》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亦是诸子百家的开始。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
  
 
==成书过程==
 
==成书过程==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1]'''  
+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ref>[http://culture.ifeng.com/wenhuadaguanyuan/detail_2012_04/01/13608153_0.shtml 《易经》如何道破天机,凤凰网文化]</ref>  
 
 在《汉书•艺文志》有两句话描述了《易经》的成书过程:“人更三圣,世立三古”。三位圣人——伏羲、周文王、孔子。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中古,而孔子在近古,所经历的时间非常长,所经历的圣人也很多,他们三位是不同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所以应该说起来《易经》是属于集体创作的。
 
 在《汉书•艺文志》有两句话描述了《易经》的成书过程:“人更三圣,世立三古”。三位圣人——伏羲、周文王、孔子。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中古,而孔子在近古,所经历的时间非常长,所经历的圣人也很多,他们三位是不同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所以应该说起来《易经》是属于集体创作的。
  
 
==成书内容==
 
==成书内容==
 关于“三易”之说。《周礼》“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易》,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六十有四”。就是说,在周朝《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这三个易由卜官掌控,对国家大事、军事战争、祭祀活动进行预测。 [4]  
+
 关于“三易”之说。《周礼》“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易》,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六十有四”。就是说,在周朝《[[ 连山易]] 》、《[[ 归藏易]] 》、《[[ 周易]] 》这三个易由卜官掌控,对国家大事、军事战争、祭祀活动进行预测。
 +
 
 +
'''''连山''''':据宋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载,《连山》相传为盘古开天地后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创。《连山》和《归藏》、《周易》并称为占卜的三易之法。连山是三易之一,以“艮卦”为首。《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于《周礼注》称:“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也”。顾炎武《日知录‧三易》:“连山,归藏非易也。而云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 相传连山至汉初时已失佚,桓谭《新论》云:“山(连山)藏于兰台”。北宋邵雍认为:“连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为揲,正卦一〇一六,互卦一〇一六,变卦三二五〇一二,以数断不以辞断。其吉凶一定不可易”。又一说《连山》即《数术略》之《夏龟》。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收有《连山》一卷。<ref>[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ZBS200805011.htm 水书《连山易》真伪考,中国知网]</ref> 
  
''''' 连山''''' 据宋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载,《连山》相传为盘古开天地后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创。《连山》和《归藏》、《周易》并称为占卜的三易之法。连山 是三易之一, 以“艮卦”为首。 《周礼 春官 ‧大卜 》:“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 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郑玄于 《周 礼注 称:“名曰连山 似山 内气也” 顾炎武 日知录‧三 易》:“ 连山 ,归藏 易也。 而云 ,后 人因 之名 以名 之也 相传连山至 初时 佚, 桓谭 新论 :“ 山( 连山 藏于兰台 ”。北宋邵雍认为:“连山蓍用九十七策 以八为揲 ,正 卦一〇一六 互卦一〇一六,变卦三二五〇一二 ,以 数断 以辞断 其吉凶一定不可易 。又一说 连山 数术略 夏龟 》。 马国翰 玉函山房辑佚书 中收 有《 连山 》一 卷。 [5]  
+
''''' 归藏''''' 是三易之一,《[[ 周礼 · 春官]] :“ 太卜 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 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意思是说《连山》、《归藏》、 《周 是三种不同的占筮方法 但都是由8个经卦重叠 的64个别卦组成的 相传黄帝作 归藏 易》 ,有四千三百言。宋代家铉翁称 :“ 归藏之书作于黄帝。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 乃中天 归藏易也。 ”。《归藏》,也有人认为是商代的《 经》 魏晋以 已经失传。《[[商 ]]》 坤为首卦,故 为归藏 。  一说《[[归藏]]》在 已佚, 因为《汉书·艺文志》中没有著录, 隋书·经籍志 亦曰 :“ 《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明朝杨慎以为汉代时《[[归藏]]》未失,“《 连山 藏于兰台, 《[[归藏]]》藏于太卜 见桓谭《新论 经》 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 未可 《艺文志》 列其目而疑之 。” 清人朱彝尊云:“《归藏》隋时尚存,至宋犹有 [[初经]] [[齐母]] [[本蓍]] 三篇,其见于传注所引者 ” 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归藏》,称为王家台秦简归藏,重启研究 归藏 的热潮。 人认为“秦简《[[易占]]》不仅是 [[归藏]] ,更准确 点,应当是《[[归藏]]》易中的《[[郑母经]]》” <ref>[http://www.cssn.cn/zhx/zx_zgzx/201407/t20140701_1236277.shtml 子夏与《归藏》关系初探,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07-01</ref>
  
''''' 归藏''''' 《 归藏 是三易之一, 周礼·春官 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经卦 八, 其别皆六十 四。”意思是 《连山》 、《 归藏 、《周易》是三种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是由8个经卦重叠出的64个别 组成 。相传黄帝作《归藏易》 有四千三百言。宋代家铉翁 :“归藏之书作于黄帝。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 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归藏 》, 也有人 认为是 商代 《易经》 魏晋以后已经失传 。《 易》 以坤为首卦 故名为归藏。 一说《归藏》在 朝已佚 《汉书·艺文志》中没有著录,《隋书·经籍志》亦曰: 《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 之, 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明朝杨慎以为汉 时《归藏》未失 “《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见桓谭《新论正经》,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未可以《艺 志》不列其目而疑之 ”清人朱彝尊云:“ 归藏》隋时尚存,至宋犹有《初经 》、 《齐母》 《本蓍》三篇 其见于传注所引者。” 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 出土 《归藏》 王家台秦简归藏,重启研究《归藏》的热潮。有人认为“秦简《 占》不仅是《归藏》 更准确一点 应当是《归藏》易中 《郑母经》” [4] 
+
''''' 周易''''' 内容包括 [[经]] [[传]] 两个部分 《[[ ]]》主要是六十四 和三百 十四爻 卦和爻各 有说 明(卦辞 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包含解释 辞和爻辞 七种文辞共十篇 》, 相传为孔子所撰;但一般 认为 战国或秦汉时期 儒家作品 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 。《 易》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 是古代 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 被誉 为“ 大道 源” 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杰出 亦是中华 明的源头活水 。《 周易 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 文学 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 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 极其深刻的影响 ,为易 、诗、书、礼、乐、春秋群经之首 设教之书 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 地位。
  
''''' 周易''''' 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 》主要 是六十四 和三百八十四爻, 和爻各有说明( 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 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但一般认为它是战国或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 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周易》囊括了天文 地理 军事 科学 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为易、诗、书、礼、乐、春秋群经之首,设教之书,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2]
+
周易》主要 有8 :乾 、坤 卦、 卦、 艮卦 离卦 坎卦 兑卦 巽卦
  
 
 除《连山》、《归藏》以外,《周易》的本身这门学问中,有一个原则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说《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就是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研究《易经》,先要了解这三大原则的道理。  
 
 除《连山》、《归藏》以外,《周易》的本身这门学问中,有一个原则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说《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就是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研究《易经》,先要了解这三大原则的道理。  
  
 (1)变易  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  由这一点,我们同时亦了解到印度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庙里塑一个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头吐得很长,名“白无常”,而说这个“无常鬼”来了,人就要死亡,这是迷信。实际上“无常”这名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的,所以名为“无常”,这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易经》,是讲原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印度人则是就现象而言,譬如看见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来一定会倒,看见人生下来,也一定会病、会老、会死,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无常”。   
+
 (1)变易  第一,所谓变易,是《[[ 易经]] 》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  由这一点,我们同时亦了解到印度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庙里塑一个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头吐得很长,名“白无常”,而说这个“无常鬼”来了,人就要死亡,这是迷信。实际上“无常”这名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的,所以名为“无常”,这就是《[[ 易经]] 》中变易的道理。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易经》,是讲原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印度人则是就现象而言,譬如看见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来一定会倒,看见人生下来,也一定会病、会老、会死,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无常”。   
 +
 
 +
(2)简易  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我们看京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有,有这个方法。古人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简易。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 
 +
 
 +
(3)不易  第三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称,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它”是不变的。  这是《[[易经]]》的三个原则,先要懂得。
  
(2)简易  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我们看京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有,有这个方法。古人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简易。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 
+
==参考文献==
 +
{{Reflist}}
  
  (3)不易  第三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称,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它”是不变的。  这是《易经》的三个原则,先要懂得。
+
[[Category:830 中國文學總集]]

於 2020年1月11日 (六) 08:04 的最新修訂

育心經典之《易經》

易經》指《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 

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後人多學習其哲理,因而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亦是諸子百家的開始。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

成書過程

《易經》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 [1] 在《漢書•藝文志》有兩句話描述了《易經》的成書過程:「人更三聖,世立三古」。三位聖人——伏羲、周文王、孔子。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中古,而孔子在近古,所經歷的時間非常長,所經歷的聖人也很多,他們三位是不同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所以應該說起來《易經》是屬於集體創作的。

成書內容

關於「三易」之說。《周禮》「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易》,二曰《歸藏易》,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卦六十有四」。就是說,在周朝《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三個易由卜官掌控,對國家大事、軍事戰爭、祭祀活動進行預測。

連山:據宋羅泌《路史·前紀二·天皇紀》載,《連山》相傳為盤古開天地後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創。《連山》和《歸藏》、《周易》並稱為占卜的三易之法。連山是三易之一,以「艮卦」為首。《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鄭玄於《周禮注》稱:「名曰連山,似山出內氣也」。顧炎武《日知錄‧三易》:「連山,歸藏非易也。而雲易者,後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 相傳連山至漢初時已失佚,桓譚《新論》云:「山(連山)藏於蘭台」。北宋邵雍認為:「連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為揲,正卦一〇一六,互卦一〇一六,變卦三二五〇一二,以數斷不以辭斷。其吉凶一定不可易」。又一說《連山》即《數術略》之《夏龜》。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收有《連山》一卷。[2] 

歸藏:是三易之一,《周禮·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說《連山》、《歸藏》、《周易》是三種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是由8個經卦重疊出的64個別卦組成的。相傳黃帝作《歸藏易》,有四千三百言。宋代家鉉翁稱:「歸藏之書作於黃帝。而六十甲子與先天六十四卦並行者,乃中天歸藏易也。」。《歸藏》,也有人認為是商代的《易經》,魏晉以後已經失傳。《商易》以坤為首卦,故名為歸藏。 一說《歸藏》在漢朝已佚,因為《漢書·藝文志》中沒有著錄,《隋書·經籍志》亦曰:「《歸藏》漢初已亡,晉《中經》有之,唯載卜筮,不似聖人之旨。」明朝楊慎以為漢代時《歸藏》未失,「《連山》藏於蘭台,《歸藏》藏於太卜,見桓譚《新論正經》,則後漢時《連山》《歸藏》猶存,未可以《藝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清人朱彝尊云:「《歸藏》隋時尚存,至宋猶有《初經》、《齊母》、《本蓍》三篇,其見於傳注所引者。」 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號秦墓中出土了《歸藏》,稱為王家台秦簡歸藏,重啟研究《歸藏》的熱潮。有人認為「秦簡《易占》不僅是《歸藏》,更準確一點,應當是《歸藏》易中的《鄭母經》」 [3]

周易: 內容包括《》和《》兩個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但一般認為它是戰國或秦漢時期的儒家作品,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軍事、科學、文學、農學等豐富的知識內容,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為易、詩、書、禮、樂、春秋群經之首,設教之書,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周易》主要有8卦:乾卦、坤卦、震卦、艮卦、離卦、坎卦、兌卦、巽卦。

除《連山》、《歸藏》以外,《周易》的本身這門學問中,有一個原則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說《易經》包括了三個大原則:就是一、變易;二、簡易;三、不易。研究《易經》,先要了解這三大原則的道理。

(1)變易 第一,所謂變易,是《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在時、空當中,沒有一事、沒有一物、沒有一情況、沒有一思想是不變的,不可能不變,一定要變的。譬如我們坐在這裡,第一秒鐘坐下來的時候,已經在變了,立即第二秒鐘的情況又不同了。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中,非變不可,沒有不變的事物。所以學《易》先要知道「變」,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適應這個變,這就是為什麼不學易不能為將相的道理了。 由這一點,我們同時亦了解到印度佛學中的一個名詞「無常」。這個名詞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變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廟裡塑一個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頭吐得很長,名「白無常」,而說這個「無常鬼」來了,人就要死亡,這是迷信。實際上「無常」這名詞,是一種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沒有一種東西能永恆存在的,所以名為「無常」,這就是《易經》中變易的道理。我們中國文化中的《易經》,是講原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沒有不變的,非變不可,這是原則。印度人則是就現象而言,譬如看見一幢房子蓋起來,這房子將來一定會倒,看見人生下來,也一定會病、會老、會死,這是看現象而名之為「無常」。

(2)簡易 第二簡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有許多是我們的智慧知識沒有辦法了解的。在這裡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常常跟朋友們講,也可以說是哲學上的一個對比,天地間「有其理無其事」的現象,那是我們的經驗還不夠,科學的實驗還沒有出現,「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換句話說,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經》的簡易也是最高的原則,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了解它以後,就變成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簡單。我們看京劇里的諸葛亮,伸出幾個手指,那麼輪流一掐,就知道過去、未來。有沒有這個道理?有,有這個方法。古人懂了《易經》的法則以後,懂了宇宙事物以後,把八卦的圖案,排在指節上面,再加上時間的關係,空間的關係,把數學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來。這就是把那麼複雜的道理,變得非常簡化,所以叫作簡易。那麼,《易經》首先告訴我們宇宙間的事物隨時都在變,儘管變的法則很複雜,宇宙萬事萬物再錯綜複雜的現象,在我們懂了原理、原則以後,就非常簡單了。

(3)不易 第三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的,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來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那是永恆存在的。那個東西是什麼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薩」。哲學家叫它是「本體」,科學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麼名稱,反正有這樣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不變的,這個能變萬有、萬物、萬事的「它」是不變的。 這是《易經》的三個原則,先要懂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