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明顯陵

於 2019年12月26日 (四) 15:17 由 Fan jin ying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明顯陵:位於湖北鍾祥市郊,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睿獻皇帝朱祐杬、母親章聖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迄於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歷時四十年建成。明顯陵圍陵面積183公頃,整個陵園雙城封建,其外羅城周長3600餘米,紅牆黃瓦,金碧輝煌,蜿蜒起伏于山巒疊障之中。由30餘處規模宏大的建築群組成,依山間台地漸次布列有純德山碑、敕諭碑、外明塘、下馬碑、新紅門、舊紅門、御碑樓、望柱、石像生、欞星門、九曲御河、內明塘、棱恩門、陵寢門、雙柱門、方城、明樓、前後寶城等,疏密有間,錯落有致,尊卑有序,建築掩映于山環水抱之中,相互映襯,如同「天設地造」,是建築藝術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才傑作。

   明显陵是明嘉靖初期重大历史事件“大礼仪”的产物,规划布局和建筑手法独特,在明代帝陵规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陵寝建筑中金瓶形的外罗城、九曲回环的御河、龙鳞神道、琼花双龙琉璃影壁和内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仅见的孤例,尤其是“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1]。由瑶台相连而成哑铃状的两座隐密的地下玄宫神密莫测,一直为世人称奇。
   明显陵原始建筑和环境风貌保存完好,建筑规模宏大,陵寝结构独特,文化内涵丰厚,堪称中国帝陵的璀璨明珠。
 

1988年元月明顯陵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2008年4月,顯陵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明顯陵

外文名稱 Xianling Mausoleum of the Ming Dynasty

地理位置 湖北省鍾祥市城東北處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 183.13公頃

開放時間 08:30~17:30

景點級別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門票價格 70元/人


著名景點 瑤台、雙塋城等

世遺類別 世界文化遺產

文物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時間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

建成時間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適宜遊玩時長 2~3小時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鍾祥

目錄

歷史沿革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七,明憲宗朱見深的第四子朱佑杬薨逝。明武宗朱厚燳賜諡為"獻",在松林山選定吉地,按親王規制墳園,翌年四月初三安葬;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朱厚熜被迎往北京入繼大統,是為明世宗。朱厚熜即帝位後,自立統嗣體系,不顧朝臣反對,追尊生父朱佑杬為皇帝;同年六月,推尊朱佑杬為"興獻帝"。

明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又加尊為"獻皇帝",七月獻皇帝神主奉安於奉先殿東室觀德殿,上尊號"皇考恭穆獻皇帝"。

明嘉靖五年(1526年)九月,"奉安恭穆獻皇帝神主於世廟";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則追尊廟號為"睿宗";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恭迎獻皇帝神主供入太廟。朱佑杬被追尊為皇帝後,原有興獻王墳也相應按帝陵規制升級改建。

明嘉靖二年(1523年)四月,興獻王墳原覆黑瓦換為黃琉璃瓦,並修築神路橋等。

明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王墳正式更名為顯陵。

明嘉靖四年(1525年)翌年正月,工部左侍郎顧麟等受命督工,按朱厚熜欽定"圖式"興建新的玄宮,並用一座稱為"瑤台"的高大磚石平台,將新舊寶城串聯起來,形成了明代帝陵中前所未有的特殊格局。

明嘉靖六年(1527年)十二月,朱厚熜"命修顯陵如天壽山七陵之制",修葺寶城、寶頂並重建享殿,增建方城明樓、睿功聖德碑樓、大紅門,並在龍鳳門前的神路兩側建置瞭望柱和12對石像生等,開始大規模的改建。

明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朱厚熜又將松林山敕封為"純德山",立碑建亭。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朱厚熜的生母章聖皇太后病逝,朱厚熜親赴北京昌平天壽山,在長陵西南的大峪山下卜定吉壤,準備將顯陵北遷,並下命武定侯郭勛和工部尚書蔣瑤等督工建造新陵,並"欲迎皇考梓宮遷於此"。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三月,朱厚熜南巡後返京,四月視察大峪山陵寢,並與顯陵風水形勢進行比較後,認定"峪地空淒,豈如純德山完美";決用前議,"奉慈駕南袝"。同年五月,世宗派京山侯崔元護送母后靈柩南袝,七月同朱佑杬合葬在顯陵新玄宮內。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改荊州左衛為顯陵衛,以正軍李貌才等1200餘人充之。九月,命修顯陵祾恩殿,遣內宮監太監黃錦,同巡撫湖廣右侍郎陸傑提督工程。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又下命改建享殿即祾恩殿"如景陵制",以工部右侍郎盧勛兼都察院右薟都御史提督工程。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七月,詔修顯陵二紅門左角門、便路及御橋、牆等。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九月,顯陵擴建工程最後完竣。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九月,又遣工部左侍郎張守直重修祾恩殿,顯陵的建造才最終告一段落。

明末,顯陵遭到破壞,據談遷《國榷》記載,祟禎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李自成至承天,…攻顯陵,焚享殿",地面建築木構部分毀壞。

清代,顯陵在地方官員的干預下,得到了一定的保護。顯陵現存一通咸豐年間的石碑記載着地方官員要求鄉里保護顯陵的告示。

民國時期,顯陵陵區荒蕪成為耕地,附近山民聽信石像夜間復活吃莊稼的謠言,將部分石像砸壞。

抗日戰爭時期,日寇侵占鍾祥,竊走顯陵部分石刻文物。[5]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明顯陵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北5公里的純德山上,地處北緯31°12′20″-31°13′00″,東經112°37′50″-112°38′09″之間。圍陵面積183.13公頃,整個陵園雙城封建,其外羅城周長3600餘米,蜿蜒起伏于山巒疊障之中。[1]

氣候特點 明顯陵所在的鐘祥市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共享、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氣候溫和等特點,處在湖北省東西氣候過渡帶(東經112°),臨近南北氣候過渡帶(北緯31°),春季冷暖交替,早春氣溫回升緩慢,春寒退得較遲;夏季梅雨較多,間有短時酷熱和伏旱;秋天時有秋旱和陰雨相間出現,有時秋寒來得較早;冬季雨雪較少,嚴寒期短,常年多有乾旱、漬澇、龍捲風等災害性天氣出現。[2]

設計布局

總體要點

明顯陵規劃總占地183.13公頃,其中陵寢部分占地52公頃,在這廣闊的區域內,所有的山體、水系、林木植被都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布局和安排。

陵區後部的自然山丘為祖山,作為陵寢的依託;兩側的山體作為環護,中間台地安排建築,九曲河婉蜒其間;前面山丘為屏山。四面環山構成"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格局,體現了"陵制與山水相稱"的原則。

陵園內各建築物的基礎,大部分採用須彌座式的石雕台基,上刻簡練精美的紋飾。門券石多以漢白玉刻龍紋貼面。[4]

具體設置 陵園外羅城依山勢而建,蜿蜒起伏,周長3438米,縱深1656米,有陵門兩座,新、舊2門均以磚石砌築,門前左右各立下馬碑1通,碑上刻字為嚴嵩手筆,門內石板鋪成的神道,直抵內城,經舊紅門越御橋,神道正中鼎建着高大的睿功聖德碑亭,平面呈方形,占地344平方米,漢白玉石台基,下設須彌座,上為重檐歇山頂,四邊各開有券門,正中立龍首龜蚨無字碑,碑亭後63米處設御橋,過橋便是陵區主要的墓飾建築,迎面為漢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設方形須彌座,柱身為六棱形,望柱頭為二層束腰雲盤托着圓柱形雲龍浮雕。

內城正門為祾恩門,面闊三間;其後為祾恩殿,面闊五間,均僅存殿基;祾恩門兩側,尚存琉璃瓊花、雙龍壁。

塋城分前後兩圈城牆,中以瑤台相接,平面形狀如啞鈴,城牆周設堞垛和以漢白玉雕成的蟠首散水。前城直徑112~125米,牆高5米,後城直徑 103米,牆高5.5米,塋城前砌方形城台,下設券頂甬道,上建明樓。明樓平面呈正方形,樓內置"恭睿獻皇帝之陵"碑,兩側列立正德年間為興獻王製作的壙志。城台之前,設石雕五供台和望柱一對,柱頂各立獬豸一隻。[5]

明顯陵的奇特八大景點

   1、瑶台与双茔城 
   在明代帝陵中,前后两个宝城的建置可谓绝无仅有[3]。显陵前后两个宝城的形成与其主人身份的变化紧密相关。前宝城建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是朱祐杬死后按藩王规制建兴献王坟时建造的。

朱厚熜登基後,追封其父為「興獻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其母病故,圍繞是遷葬北京還是合葬顯陵,嘉靖帝派人調查並打開了顯陵地宮,發現地宮出水。嘉靖十八年(1539年),世宗親臨鍾祥,並親自策馬登上寶城,在顯陵後部立表,選定新址,出示新的地宮寶城圖紙,按圖修建,將其父母合葬於新寢,兩寶城之間用很長的平台連接起來稱為「瑤台」。所以在明代陵寢中,獨顯陵有兩個寶城,中間有一瑤台的特殊格局,且每個寶城都建有一套月牙城、啞巴院和琉璃影壁,並有獨立的排水系統,這是顯陵的獨特之處。

   2、碑亭众多
   碑亭众多可谓显陵的第二个特点,同时也增加了显陵旅游的特色[4]

明代帝陵中的皇陵和孝陵原本都只建有一座碑亭,即皇陵的重建皇陵碑亭、孝陵的神功聖德碑樓。直到嘉靖帝即位,分別封皇陵、孝陵、祖陵的所在地為「翔聖山」、「神烈山」和「基運山」並加建碑亭(祖陵另建祭告碑亭)之後,三陵才各有兩座碑亭。位於北京天壽山的長陵原只建有神功聖德碑樓,內立神功聖德碑即聖德碑。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朱厚熜在長陵陵門內左側增建碑亭一座,並在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前添建功德碑及碑亭,只是有碑無字。此後,天壽山各陵皆遵從其制。

   而显陵的碑亭数量远远多于上述各陵。从敕封纯德山碑算起,已经发现或有文献记载的还有“山曲碑”、睿功圣德碑、纪瑞文碑、纯德山祭告碑、加上尊谥记文碑、御赐祭文碑和御赐谥册志文碑、明楼碑等九通之多,除建于棱恩殿内的加上尊谥记文碑外,率皆建有碑亭(楼),远非明代其它各帝陵可比。
   3、双龙琉璃影壁
   棱恩门两侧精美的琉璃影壁,为明代各帝陵所无[5]。从现存墙体看,为琉璃仿木形式,上部为瓦檐,檐下是琉璃仿木构件,下部为须弥座,花心正面为琼花图案,背面为双龙图案,其做工非常精美。 
   4、外罗城和内罗城
   作为独立的陵区,显陵在陵区周围建有高墙,与陵宫区围墙相对,分别称为外罗城和内罗城。显陵的增筑系仿天寿山七陵之制,而此七陵只有陵宫区围墙,每座陵寝并无单独的外罗城,只是在天寿山陵区周围建有防卫森严的城墙。显陵之后,世宗在为自己修建永陵的时候,在陵宫区围墙之外,加建了外罗城一道,并为后世的定陵所仿效,形成了独特的帝陵制度。因此,可以说显陵的外罗城是永陵、定陵外罗城的先声。
   5、九曲御河
   御沟,以其形式明确结合风水意向的“弯曲有形”,被当地称为“九曲河”,是显陵陵区的主要排水设施。虽然明代各陵都非常重视陵区的排水、泄洪,开挖或利用天然河流形成御沟,然而显陵御沟以其排水体系之完善、体现风水理论之完美,与前七陵形成显著的区别,成为显陵文物特色和旅游资源中的重要内容。 
   6、内、外明塘
   在显陵的规划布局中,可能与睿宗和世宗笃信道教有关,按风水意向设计了内、外明塘。“明塘”取“明堂”谐音,明堂是风水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原意为陵区内部开阔的空地,靠近核心——“穴”的,为内明堂,不宜太宽阔,可“藏风聚气”;靠近外围的,为外明堂,要宽阔而忌狭窄,以为长久发展之计。 内明堂的位置在棱恩门前,在较为开阔的广场中凡设置一池塘,《兴都志》与《承天大志》记载均称作“内明塘”。在中轴线上旧红门以南,还有一外外明塘。内、外明塘的建置为天寿山各陵所无,同时也是现在已知明代陵寝中的孤例。


   7、龙形神道
   显陵是明代帝陵中唯一整体保留神路龙鳞具体做法的陵寝。中间铺筑石板,谓之“龙脊”,两侧以鹅卵石填充,谓之“龙鳞”,外边再以牙子石收束,总称为“龙鳞道”。这种做法既能满足陵寝建筑的功能需求,又经济可行,充分显示了古人的智慧,同时也为明代其它陵被神路的复原提供了实物依据。
   8、新红门和旧红门
   新红门为外罗城的门户,是显陵陵区入口的标志,也是显陵由王墓扩建为帝陵的重要标志之一。与之相对应是旧红门,旧红门是显陵为王墓时的门户。最为独特的是,新旧两重红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这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是很少见的,但同时它也成为中国明代“陵制当与山水相称”的陵寝建筑文化的成功范例

文物保護

新中國建立後,明顯陵的保護工作得到加強。

1958年,被列入第一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起,明顯陵的文物修繕保護工作大幅展開,主要修繕的建築物有明樓、新舊紅門、聖號碑、欞星門、龍鱗道、睿功聖德碑樓、石像生、九曲河、外明塘、前後雙塋城等;主要加固的建築物有外羅城;主要安裝的安全設施有電視監控預警系統、消防設施 、防盜設施、通信設施等。

2000年,明顯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被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9-2013年,鍾祥明顯陵管理處對顯陵的外羅城進行了維修保護工作。[6] [7]

文物價值

明朝同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一樣提倡"厚葬以明孝",每臨皇帝死去,不惜用大量的財力、人力為其建造巨大的陵墓。這些陵墓是中國封建時代對靈魂信仰的集中體現,凝聚着一個時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審美趣味;同時,這種動用國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科學技術水平和營造工藝水平。[8]

明顯陵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並且是明嘉靖初期重大歷史事件"大禮儀"的物證,其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對於研究明嘉靖初年的社會思想、 信仰和一些政壇首腦人物的命運具有重要作用。[9]

陵園文化

古代詩文

相關詩賦(部分)

《麥浪》(明·朱厚熜)、《扈駕謁顯陵》(明·夏言)、《謁顯陵》(明·童承敘)、《謁顯陵》(明·郭正域)、《松林山上》(清·衛良佐)[10]

碑文磚刻(部分)

《御製興獻王壙志文》、《御製睿功聖德碑文》、聖號碑、加上皇考尊諡記碑、《純德山祭告文》碑、《紀瑞文》碑、敕諭碑、清咸豐十一年示禁碑[11]

現代活動

"三月三"廟會[6]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湖北鍾祥人都會在明顯陵舉行傳統的"三月三"廟會,主要有"皇家祭祖"、民俗表演等活動。

鍾祥人對於三月三這個傳統節日的熱衷,和明嘉靖皇帝有關。明顯陵是嘉靖皇帝的親生父母恭睿獻皇帝及慈孝獻皇后蔣氏的合葬墓,也是我國明代帝陵中最大一個單體陵墓;在明顯陵建成之後,嘉靖帝曾經在農曆三月初三率領全朝文武大臣前往祭拜;此後,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守陵人都會組織祭拜活動,慢慢這個活動就一直延續至今,成為鍾祥地區人們祭祀先祖、祈求幸福安康的一種紀念活動。[12]

旅遊信息

票價

成人票:70元。現役軍人、殘疾人、1.2米以下兒童、年滿70歲以上老年人免票;60歲以上70歲以內的老年人、中小學生半票。

交通

湖北省鍾祥市市內6路公交直達,從長途汽車站可先步行至承天東路乘坐。武漢市內各長途汽車站都有高速大巴直達鍾祥,票價約50-60元/人,行駛時間3.5-4小時,在鍾祥轉巴士便可至顯陵。

襄(陽)荊(州)高速公路(二廣高速),從襄陽方向出發經陳安收費站駛入景區約40分鐘,從荊州方向出發經鍾祥出口駛入景區約45分鐘。

武(漢)至荊(門)高速公路(滬蓉高速),從武漢出發約需1個半小時,經鍾祥收費站駛入景區約18公里。

長荊鐵路,鍾祥火車站在距離明顯陵景區約6公里,從火車站先乘坐2路公交至地稅局,再換乘6路公交即可。車站已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杭州、重慶、成都、宜昌、荊門、襄陽等城市客運列車。

參考文獻

  1. 一陵兩冢是什麼意思?明顯陵「一陵兩冢」的簡介和由來,探索啦,2018-7-21
  2. 荊門鍾祥明顯陵,湖北省人民政府 2015-10-10
  3. 明顯陵,游多多旅遊網 2014-4-21
  4. 世界文化遺產--明顯陵,搜狐博客 2007-10-19
  5. 鍾祥明顯陵 與眾不同帝王陵,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 2018-5-7
  6. 遇見鍾祥三月三,不止明顯陵和報恩寺,搜狐網 201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