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方育盛,字与三,别号拷舟,安徽桐城人。方拱乾第三子。顺治11年举人。其父方拱乾批点之《杜诗论文》即由他“敬炤底稿,誊录清册”而流传下来。

目录

简介

方育盛, “读书敏悟,工诗赋”, 流放时有“述宁古塔风土甚备”的《其旋堂诗集》,数十首诗写“流人之幽恨,发万古之悲凉”(张缙彦《其旋草序》)。抒写身世之感,“寄羁臣之幽愤,写逐客之飘零”(吴兆骞为之作序)。

相关事件

方拱乾批注《杜诗论文》系用朱、墨二色批点,首页为方育盛墨笔题跋一则:

看老杜诗,要将我身化作老杜,亲当其悲欢离合之境遇,真正是诗成若神助,但区区寻其“诗律细”,犹浅矣,况字句乎?寻常字句佳,亦不可以言诗。诗之妙,在无字处。老杜诗犹妙在无字处,果能细心体认,通身摄入,恰恰此题当有此诗,此诗当有此起承转合,所谓律也,神也。小子识之。

先大人阅杜诗,凡数绝编矣。品题丹黄,无不精覈,若神会少陵然。此则己丑春日批以训小子者,书载行笥,廿馀年矣。拈签时有脱落,今客芝山,公馀之闲,敬炤底稿,誊录清册,以便时时翻诵云。壬子三月育盛拜书。

方育盛序言阐述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如何阅读和接收杜诗,如何体察杜诗诗律之妙的诗歌接受理论问题。方育盛提出,“看老杜诗,要将我身化作老杜,亲当其悲欢离合之境遇”,才能深刻地体认到杜诗的妙处。其二是关于方拱乾批阅杜诗及其传抄过程的记载。一是描述了方拱乾批阅杜诗的情况,“凡数绝编”,“品题丹黄,无不精覈,若神会少陵然”;二是阐释了方拱乾批阅杜诗之目的在于“批以训小子者”,是其家学传统所在;三是解释了方育盛誊录底稿的原因所在,因“书载行笥,廿馀年矣”,时间长久,该书已处于“拈签时有脱落”的残破状况。[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