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新青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Vcr讨论 | 贡献2020年3月7日 (六) 17:36的版本 (added Category:610 中國通史 using HotCat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1915年创刊以来,高举“民主”、“科学”做为旗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1]

一份创刊于上海的综合型文化月刊,其影响力延续了一个世纪,成为一座文化坐标。它所倡导的文学革命,所开启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彻底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推动着时代巨变的步伐。

简要经历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这是一份综合性文化月刊,每号约100页,六号为一卷。后因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上海青年杂志》同名而改名为《新青年》,自此一直沿用到终刊。

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社告中言明“本刊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

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 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2]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3]

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

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

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

1918年4月18日,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

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

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

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

出版概况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经过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陈主编的《青年杂志》。

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

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该文开明宗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

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他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认为人权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从而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4]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倡导青年要有个性

1916年1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1卷5号发表一九一六年一文,号召国人从头忏悔,改过自新,一新其心血,以新人格,以新国家,以新社会,以新家庭,以新民族。同时批驳了纲常名教,号召青年为三个目标而奋斗:自居征服地位,勿自居被征服地位;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从事国民运动,匆囿于党派运动。

《青年杂志》自第2卷(1916年9 月)改名《新青年》,自此成为反封建和鼓吹民主革命的中心刊物。

陈独秀著文驳斥康有为"定孔教为国教"论

10月1日,陈独秀针对康有为一意要把孔教订为国教的论调,在《新青年》二卷二号上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文章指出孔教和帝制的关系,说“别尊卑、重阶级、事天尊君”这些孔教思想,正为历代帝王所利用。定孔教为国教,不但违反思想自由之原则,而且违反宗教信仰自由之原则。他认为民主国之祀孔,正如主张专制国祀华盛顿、卢梭一样的荒诞不经。

1917年初﹐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编辑部也随之从上海移至北京。

毛泽东论说体育

1917年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文章首先对体育的涵义作了科学的解释:“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他指出:知识和道德诚然可贵,但身体也很重要。身体犹如“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是无德智也”。他强调指出,“密如牛毛”的繁重课程,对学生只能起到“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的严重危害作用。“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

陈独秀著文答顾克刚

7月4日,《新青年》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若夫博学而不能致用,漠视实际生活上之冷血动物,乃中国旧式之书生,非二十世纪之新青年也”。

陈独秀召开编辑部会议改组《新青年》

1918年1月﹐陈独秀召集《新青年》编辑部会议。宣布“本自第四卷第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公同担任”;“采取集议制度,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胡适沈尹默参加编辑部。从7月开始,《新青年》采取轮流编辑办法,陈独秀负总责。

编辑部改组扩大﹐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等人参与编辑工作﹐曾一度实行轮流编辑的办法,适应形势的需要。

12月﹐《新青年》同人又创办报纸形式的周刊《每周评论》。

陈独秀驳斥康有为

3月15日,陈独秀在新青年2卷7号上发表驳康有为共和平议。驳斥康有为关于“中国不宜民主共和,而宜虚君共和”的种种论点,指出:“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其反动所至,往往视改革以前黑暗尤甚,此亦自然之势也。然此反动时代之黑暗,不久必然消灭,胜利之冠,终加诸改革者之头上”。

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4月18日,因倡导文学革命而倍受攻击的胡适再次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他在文章中说:我的“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只有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有文学的国语。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的国语。

中国二千年何以没有真有生命的“文言的文学?”这都因为这二千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死文字决不能产出活文学。所以我以为我们提倡新文学的人,尽可努力去做白话的文学,尽量采用《水浒》、《红楼梦》的白话;不够用的,便用今日的白话来补助;有不得不用文言的,便用文言来补助。这样做去,决不用愁没有标准白话。中国将来的新文学用的白话,就是将来中国的标准国语。造中国将来白话文学的人,就是制定标准国语的人。

他又说,创造新文学的次序,约有三步:工具,方法,创造。我们的工具就是白话。应该赶紧筹备这个万不可少的工具。

方法一是,多读模范的白话文学。

方法二是,用白话做各种文学。有志造新文学的人,都该发誓不用文言作文:无论通信,作诗,译书,做笔记,做报馆文章,编学堂讲义,替死人作墓志,替活人上条陈,都用白话来做。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1919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钊的演说《庶民的胜利》一文。李大钊针对当时各帝国主义国家和北洋军阀政府宣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指出:“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全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为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我们庆祝,不是为那一国或那一国的一部分人庆祝,是为全世界的庶民”。我们庆祝,不是为那一或那国的部分人庆祝,是为全世界的庶民庆祝。不是为打败德国人庆祝,是为打败世界的帝国主义庆祝。这回大战,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政治的,一个是社会的。政治的结果,是“大.......主义”失败,民主主义战胜。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原来这回战争的真因,乃在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人人都成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几个觉悟:

第一、须知一个新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昌许多危险。有了母亲诞孕的劳苦痛楚,才能有儿子的生命。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这等艰难,是进化途中所必须经过的,不要恐怕,不要逃避的。

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人类的历史,是共同心理表现的记录。一个人心的变动是全世界人心变动的征兆。一个事件的发生,是世界风云发生的先兆。一七八九年的法国革命,是十九世纪中各国革命的先声。一九一九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第三、须知此次平和会议中,断不许持“大........主义”的阴谋政治家在那里发言,断不许有带“大........主义”臭味,或伏“大.......主义”根蒂的条件成立。即或有之,那种人的提议和那条件,断归无效。这场会议,恐怕必须有主张公道破除国界的人士占列席的多数,才开得成。

第四、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强盗的机会。凡是不做工吃干饭的人,都是强盗。我们中国人贪惰性成,不是强盗,便是乞丐,总是希图自己不作工,抢人家的饭吃,讨人家的饭吃。到了世界成一大工厂,有工大家作,有饭大家吃的时候,如何能有我们这样贪惰的民族立足之地呢?照此说来,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

女性解放的宣言

9月1日,《新青年》第九卷第五号上发表《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宣言》指出:“最近这解放的福音吹到东方来,就是被阴阳尊卑的孔教压迫而失了精神上呼吸的中华女子,也得着一点新鲜空气,想抬起头来发出一点微声要求解敌,是我们人类可以乐观的地方。纠合我们中华要求解放的女子,使我们要求的声音一一天强大起来,这正是我们中华女界联合会的责任”。《宣言》共分10条,包括“要求得入一切学校上学,与男子受同等教育”;“要求女子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及从事其他一切政治活动的权力”;男女同工同酬等。

不久杂志社迁到广州继续出版。同年9月,陈独秀由广州回到上海,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新青年》也随之迁回上海。10月4日下午,法租界巡捕房又查抄《新青年》编辑部,拘押了陈独秀等人,后经马林孙中山等营救,陈独秀等人被保释。《新青年》一度停顿。

中国首次大规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

1920年5月1日,《新青年》7卷6号“劳动节纪念号”出版。发表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题词和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同时,还登载了《旅法华工工会简章》及唐山山西长江等地的劳动状况调查。

1920年9月,第8卷,《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一度成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陈独秀主编。8卷1期起﹐被迫迁回上海印行﹐实际上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小组的机关刊物。

《新青年》第一次在进步的中国思想界自觉地举起了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赛先生两大旗帜﹐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青年的职志,要予中国劳动平民以知识的武器。新青年乃不得不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新青年》季刊是继《新青年》月刊出版的由翟秋白译的《国际歌》的中文歌词,首次在这个刊物上发表。

1925年4月《新青年》介绍了蒋光赤的一本讴歌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旅俄诗集《新梦》是现代中国文学界的“一个响雷、一盏明灯”次年《新梦》又由新青年社作第三次印刷发行,改为横排本。4期后停出。4月,刊物改为不定期刊﹐共出5期。

1926年7月最后停办

《新青年》刊行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末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它以激进的态度﹐投入了五四运动前后反对封建文化思想和传统的革命潮流﹐成为“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重要阵地。

《新青年》创刊号发表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项希望﹐已经包含了以“民主”和“科学”两大思想为武器反对封建思想主张的萌芽。

曾刊载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李大钊的论文《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主义的胜利》,陈独秀的论文《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等。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呼唤人性的觉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青年》成为当时第一个全部用白话文宣传新思潮的刊物。1918年,鲁迅的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的《狂人日记》﹐充满了对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封建道德传统的批判精神。这篇小说和以后发表的《孔乙己》﹑《药》﹑《风波》等的出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标志《新青年》提倡的文学革命已经突破了单纯理论的倡导而走上了创作实践的道路。此后在《新青年》上发表新诗的还有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沈兼士沈玄庐汪静之陈衡哲陈建雷等人。发表小说的除鲁迅之外﹐还有陈衡哲。《新青年》进行过关于旧剧问题的讨论﹐并发表了最早的话剧创作《终身大事》(胡适作)。刊物还开辟“随感录”一栏﹐专门刊登时评及针砭旧思想旧文化的短文随笔﹐鲁迅在这里发表了许多短文﹐成为杂文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的滥觞。

思想倾向

1915年到1918年以前的《新青年》杂志的思想倾向﹐基本上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1918年以后﹐由于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知识界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18年10月﹐李大钊在《新青年》5卷5号上发表了《Bolshevlsm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文章[5]﹐较早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

1920年9月8卷1号起﹐《新青年》迁至上海。

于1922年 7月﹐出至9卷6号停刊。以后复出《新青年》季刊﹑不定期刊﹐已是完全政治性的刊物﹐至1926年7月停刊。

创刊辞

由陈独秀撰写,带有纲领性的政论。他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6]

时代影响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

《新青年》和五四精神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更新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新的社会基础上觉醒,不断解放思想,深刻领悟五四时期先进中国人确立的救亡、启蒙、科学、民主、社会主义等时代主题的当今意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7]

重要文章

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8]

历史地位

《新青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杂志,是旧中国时代最早的一份思想启蒙刊物,也是中国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刊物。凝聚了当时中国一大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如鲁迅、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沈尹默等,堪称是一代大师的群英会。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本刊物的影响力可与《新青年》堪比,即使时至今日,当今的许多青年依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本书为去年上市的国内第一部简体横排版《新青年》杂志全集的精选本,同时还保留了全集中各卷各号的总目录索引,以方便读者查询。为使读者一窥《新青年》原貌,精选本也附了《新青年》原稿,以供读者对照欣赏。

视频

《新青年》相关视频

辛亥革命中的新青年 陈独秀:加入新政府 参与讨袁
“新青年 耀青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