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加坡宗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加坡宗教

圖片來自thenewslens

由於新加坡的歷史特殊,並且政府奉行種族和多元文化的政策,新加坡存在多種宗教信仰和習俗,並無宗教占主導地位。《新加坡共和國憲法第十五條保障宗教自由[1]與周邊國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為主的國家不同,新加坡並不設國教

截至2012年,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佛教(33.2%)、基督宗教(18.8%)、伊斯蘭教(15.1%)、道教(11.0%)和印度教(5.0%),新加坡人口有0.7%信奉其他宗教。17%的新加坡人被正式列為無宗教(相比之下,2000年有14.8%)。儘管新加坡多元種族、多元宗教,各宗教信徒之間幾乎不存在宗教極端主義和仇視。不過年輕人中,尤其是華人,已有與傳統價值觀,包括宗教儀式和祖先崇拜背離的趨勢,減少奉行相關傳統習俗,而無宗教信仰者亦有上升的趨勢。

歷史

13世紀以前,新加坡位於馬來貿易聚集地,是室利佛逝佛教王國的一部分。14世紀初,新加坡逐漸成為馬六甲海峽最繁華的貿易中心,中國、印度阿拉伯商人經常來往。14世紀下半葉,新加坡成為暹羅爪哇滿者伯夷王國競爭的舞台。1390年,巨港王子取了當地統治者的性命,並占領新加坡。1402年,暹羅的附屬國北大年奪得新加坡,王子被迫逃往鄰近的馬六甲,不久後便皈依回教。他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定都馬六甲,並在15世紀下半葉統治新加坡。

1511年,葡萄牙人占領馬六甲和新加坡,併入柔佛蘇丹王朝的版圖,馬六甲蘇丹王朝也就此滅亡了。1587年,葡萄牙人將天主教傳入新加坡,又拿下蘇丹國首柔佛拉馬,並在1613年摧毀了新加坡這個島嶼的港口。整個城市變得荒涼、默默無聞,島上也成了海盜的避風港。繼葡萄牙人在東南亞的影響,荷蘭英國法國殖民者也紛紛在東南亞建立貿易港口。1795年,英國人統治馬六甲;1818年,英屬印度總督指示英屬明古連總督史丹福·萊佛士於馬六甲海峽尋找可助英國人在該區域立足之地。

新加坡名義上是荷蘭附屬國廖內-柔佛蘇丹國的一部分,但實際上由柔佛蘇丹管轄,英國人於1819年占領新加坡並設立貿易港口(直至1824年,荷蘭才不再宣稱對新加坡擁有主權)。當時,島上有120名馬來人和30名華人居住。隨着第一批英國軍人官員在新加坡駐紮,倫敦傳道會也來到新加坡,並且開設了一所學校供馬來和華族男學生就讀(聖公宗於1826年傳入新加坡,而普利茅斯弟兄會長老宗循道宗也分別於1864年、1881年和1885年傳入新加坡)。

據第一次人口普查的資料,新加坡的居民是由4600名馬來人、3300名華人和800名印度人組成的。19世紀30年代,印度移民開始湧入新加坡,這是因為英屬印度社群擴大,鄉村人口膨脹,農民和技工喪失土地。成千上萬的契約印度勞工苦力)以及不少的印度軍人和小官員被派往英國的殖民地開發種植園經濟和產業。到了19世紀中葉,新加坡已有2萬8000名華人(超過一半的人口),並於1901年升至165萬人(近4分之3的人口)。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中國南方開始有大量移民南下,這是因為新加坡和周邊地區的橡膠種植園和工業發展的擴張。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簡稱印尼)領土也有一小群人移居新加坡。

20世紀初,新加坡成為中國政治流亡者中心(康有為孫中山經常到訪),也成為中華和馬來文化復興中心(獲得馬來-回教教育者和宗教改革者的協助,新加坡得以出版雜誌《Al-Imam》)。到了1911年,新加坡人口已突破30萬人,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人和印度人移民新加坡。20世紀20年代起,每年有15萬到20萬人移居新加坡,1927年甚至高達36萬人。然而,雖然大多數中國人移居新加坡,但是最終部分定居東南亞其他地區。

自1930年以來,因為全球經濟危機,新加坡禁止大規模移民,首次對中國籍男性實行限額,不過人口仍進一步增長,這主要是因為自然增長。1953年,新加坡實行新移民法,對所有國籍人士入境施以嚴格限制(實際上歐洲人不受影響)。1957年,國外出生的比例為35.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