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白水路記摩崖石刻
基本情况
“新修白水路记”碑,位于甘肃徽县大河店乡瓦泉村白水峡,徽(县)白(水江)公路(即白水路)左侧石崖之上,距地面高7米,碑通高2.83米,宽1.83米,碑面凹进石崖0.25米,拱顶额篆“新修白水路记”为书法家雷简夫斗书,碑文颜体正楷,右起竖写26行,每行37字,撰书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碑文详述了白水路和青泥古道的开修及变迁事实,文句练达,字迹遒劲,刻功老到,不仅是一篇修路记,更是一部900多年前陕、甘、川交界金三角地带交通状况的史料和宝典。同时,也是一幅难得的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的书法、金石碑刻杰作。
历史渊源
白水路,是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将原唐代由陕西关中长安至四川成都经凤州河池(甘今肃徽县)境内清泥路,改道修建的风州河池驿(今徽县银杏村)到长举(今陕西略阳县白水江镇辖地)的陕甘入川咽喉重道。清光绪十七年(1891),陕甘总督杨昌浚对此路进行了为期2年的拓宽整修,内建桥梁14处,道路“可并辔而弛”,商运旺季“时行人骡马,日以千计”。
白水路全长60余华里,它较青泥路缩短33华里,期间修阁道2309间,邮亭、营屋、纲院389间。白水路的贯通,结束了李白《蜀道难》中所描述的“青泥河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玄天神路”——青泥道的重要交通史,以至成为我国北宋时期的“高速公路”。
徽县“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入列国宝,“新修白水路记”碑分别入编《徽县志》《秦州志》《陇右金石录》《甘肃通志》《金石萃编》。1975年被徽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为之颁发了“中国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牌。
參考文獻
- ↑ 甘肃省文物局.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