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斯万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增加 10,416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斯万特 · 奥古斯特 · 阿伦尼乌斯 | 外文名 = Svante August Arrhenius | 出生日期 = 1859年2月19日| 出生地点 = 瑞乌普萨拉附近的维克城堡| 逝世日期 = 1927年10月2 | 国籍 = 瑞典| 别名 = | 职业 = 电离理论的创立者| 知名作品 = 《宇宙物理学教程》<br>《免疫化学》<br>《溶液理论》<br>《生物化学中的定量定律》}}'''<big> 斯万特 · 奥古斯特 · 阿伦尼乌斯 </big>''' (Svante August Arrhenius 1859年2月19日 - 1927年10月2日) [[ 瑞典 ]] 物理化学家 ,1859年2月19日 ,出 生于瑞乌普萨拉附近的维克城堡。电离理论的创立者。学术成果,解释溶液中的元素是如何被电解分离的现象,研究过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得出著名的阿伦尼乌斯公式。还提出了等氢离子现象理论、分子活化理论和盐的水解理论。对宇宙化学、天体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等也有研究。获得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  个人经历<ref>[http://ren.bytravel.cn/history/4/siwanteaogusitealunniwusi.html    斯万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博雅人物网</ref> ==   1859年2月19日 天才少年 ==<p style="text-indent:2em;">阿伦尼乌斯 生于 瑞典。阿伦尼 普萨拉的知 斯3岁就开始 分子家庭 字,并学会了算术。父母并没有专门教他学什么 从小受到良好 他是看哥哥写作业时逐渐学会了识字和计算。他的启蒙 教育 可以算得上“无师自通”了。6岁时就能够帮助父亲进行复杂的计算。阿伦尼乌斯聪明,好学,精力旺盛。进入中学后,阿伦尼乌斯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喜欢物理和化学   1876 聪明的人总喜欢多想一些为什么,遇到疑难的问题他从不放过,经常与同学们争论一番,有时候也和老师辩个高低。1876 ,他以优异的成绩 考入乌普萨拉大学 。他选择了物理专业但仍然保持了对 化学 的兴趣。1878年他比通常期限提前斗年通过了候补博士学位的考试,被校方认为是奇才 。 ==   1878 博士学位 ==<p style="text-indent:2em;">883 大学毕业后留校。不久到 春天,阿累尼乌斯已经完成了足够的实验,他离开了 斯德哥尔摩 大学的实验室,回到乡下的老家。离开了那些电极、烧杯等设 博士论文 ,开始探索实验数据背后的规律   1884年以《 在实验中,阿伦尼乌斯发现,很稀的溶液通电后的反应与浓溶液相比,规律要简单得多。通过实验和计算,阿伦尼乌斯发现, 电解质 溶液 浓度对 导电性 研究》 有明显的影响。“浓溶液和稀溶液之间的差别是什么?”阿伦尼乌斯反复思考着这个很简单的问题。“浓溶液加了水就变成稀溶液了,可水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阿伦尼乌斯静静地躺在床上,顺着这个思路住下想:“纯净的水不导电,纯净的固体食盐也不导电,把食盐溶解到水里,盐水就导电了。水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阿伦尼乌斯坐起来,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他想起英国科学家法拉第1834年提出的一个观点:“只有在通电的条件下,电解质才会分解为带电的离子。”“是不是食盐(化学名称是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就电离成为氯离子和钠离子了呢?”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因为法拉弟认为:“只有电流才能产生离子。”可是现在食盐溶解在水里就能产生离子,与法拉第的观点不一样。不要小看法拉第这个人,虽然1867年他已经去世了,但是他对物理上的一些观点在当时还是金科玉律。<p style="text-indent:2em;">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要想清楚,氯是一种有毒的黄绿色气体,盐水里有氯,并没有哪个人因为喝了盐水而中毒,看来氯离子和氯原子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因为离子带电,原子不带电。那时候,人们还不清楚原子的构造,也不清楚分子的结构。阿累尼乌斯能有这样的想象能力已经是很不简单的了。1883年5月,阿伦尼乌斯带着 论文 回到乌普萨拉大学,向化学教授克莱夫 教。阿伦尼乌斯向他详细地解释了电离理论,但是克莱夫对于理论不感兴趣,只说了一句:“这个理论纯粹是空想,我无法相信。”克莱夫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实验化学家,他已经发现了两种化学元素:钬和铥。他的这种态度给满怀信心的阿伦尼乌斯当头一棒,他知道要通过 博士 论文并非易事 答辩后评 虽然他认 自己的观点和实验数据并没 错,但是要说服乌普萨拉大学那一帮既 留通过 守又挑剔 四等 教授们谈何容易 这几乎使 阿伦尼乌斯小心翼翼地准备着 的论文,既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又不能过分与传统的理论对抗。4小时的答辩终于过 担任 了,阿伦尼乌斯如坐针毡,因为阿伦尼 普萨拉 斯的材料和数据都很充分,教授们又查看了他 大学 讲师资 读书时所有的成绩,他的生物学、物理学和数学的考试成绩都非常好,答辩委员会认为虽然论文不是很好,但仍然可以以“及 ”的三等成绩“勉强获得博士学位” 艰难的被承认之路 == 电离学说 ==<p style="text-indent:2em;">[[博士]]学位得到了,但 电离学说却不被人理解,特别 瑞典国内几乎没有人支持,阿伦尼乌斯决定向国外寻找有力的支持者。当然是要找一些有创新能力、有新观点的人。 阿伦尼乌斯想到了[[ 德国 著名 ]][[ 物理 学家]][[克劳修斯]]。克劳修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作出很大贡献,又被认为是电化学的预言者,但是克劳修斯年老体弱,对新鲜事物缺乏敏感。阿伦尼乌斯也想得到德国化学家耶尔的支持。迈耶尔曾经独立地提出过元素周期律,也是一位很有威望的 化学家 ,但是迈耶尔对此没有任何表示。<p style="text-indent:2em;">幸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麻木不仁。在里加工学院任教的奥斯特瓦尔德教授对阿伦尼乌斯的态度却是另一番景象。1884年6月的某一天,发生了三件使 奥斯特瓦尔德 难忘的事情:他牙疼得厉害;妻子生了一个女儿;他读到了阿累尼乌斯寄来 慧眼独识下 论文。奥斯特瓦尔德忍着牙痛,反复看了好几遍 支持 觉得这个年轻人 的观点 是可取的。并且立刻意识到 亲自到 阿累尼乌斯正在开创一个新的领域——离子化学。喜欢动手做实验的奥斯特瓦尔德立刻着手通过实验来证实阿累尼 普萨拉请他到 斯电离理论的正确性。随后,奥斯特瓦尔 国里加大学任副教授 决定去瑞典会见阿伦尼乌斯 探讨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迫使 一年暑假,两位学者在 乌普萨拉 当局同意聘 会面了,这是 为该校讲师 们毕生友谊和合作的开端   1885 由于奥斯特瓦尔德的影响,阿伦尼乌斯获得了出国做五 访问学者的资格。阿伦尼乌斯先后在里加和莱比锡的 奥斯特瓦尔德 实验室 工作 ,又与当时著名的科学家柯名单劳希、玻耳兹曼、范特霍夫等人进行了工作接触。特别是范特霍夫,他的研究工作中经常需要用电离学说来解释一些发生的现象。当他们相见的时候,非常亲热,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著名学者奥斯特瓦尔德和范特霍夫的支持,使他的电离学说开始逐步被世人所承认。随着他们三个人的共同努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原子内部结构的逐步探明,电离学说最终被人们所接受了   1891年担任 原来反对电离学说的克莱夫教授还提议选举阿累尼乌斯为 瑞典 皇家工业 学院 讲师,院士。 ==   1889 诺贝尔奖 ==<p style="text-indent:2em;">1901年,开始首届评选[[诺贝尔]]奖的时候,阿伦尼乌斯是物理奖的11个候选人之一,可惜落选了。1902 升教授,1895 他又被提名[[诺贝尔化学奖]],他也滑有被选上。1903 ,评奖委员会很多人都推举阿累尼乌斯,但是,对于他应获得物理奖还是化学奖发生分歧。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提 给他一半物理奖,一半化学奖,这一方案过于奇特,被否定了。又提出他获奖问题延期至第二年,也被否决。电离学说在物理学和化学两个学科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们一时很难确定他应 院院长 获得哪一个奖项。最后,阿累尼乌斯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是第一个获得这种崇高荣誉的诺贝尔的同胞   1905 科研贡献<p style="text-indent:2em;">阿伦尼乌斯的最大贡献是1887年提出电离学说:电解质是溶于水中能形成导电溶液的物质;这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时,一部分分子离解成离子;溶液越稀,离解度就越大。这一学说是物理化学发展初期的重大发现,对溶液性质的解释起过重要的作用。它是物理和化学之间的一座桥梁(见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阿伦尼乌斯的研究领域广泛。1889 提出活化分子和活化热概念,导出化学反应速率公式(阿伦尼乌斯方程)。他还研究过太阳系的成因、彗星的本性、北极光、天体的温度、冰川的成因等,并最先对血清疗法的机理作出化学上的解释。<p style="text-indent:2em;">阿伦尼乌 德哥尔摩 因创立电离学说而获1903年 诺贝尔 化学奖。1902年还曾获[[英国]]皇家学会戴维奖章。著有《宇宙物理学教程》(1903)、《免疫化学》(1907)、《溶液理论》(1912)和《生物化学中的定量定律》(1915)等。<p style="text-indent:2em;">阿伦尼乌斯在 物理化 学方面造诣很深,他所创立的电离理论留芳于世,直到今天仍常青不衰。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除了化学外,在物理学方面他致力于电 学研究 所所 ,在天文学方面,他从事天体物理学和气象学研究。他在1896年发表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温度的影响”的论文,还著有《天体物理学教科书》在生物学研究中他写作出版了《兔疫化学》及《生物化学中的定量定律》等书。作为物理学家,他对祖国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亲自参与了对国内水利资源和瀑布水能的研究与开发,使水力发电网遍布于瑞典。他的智慧和丰硕成果,得到了国内广泛的认可与赞扬,就连一贯反对他的克莱夫教授,自1898年以后也转变成为电离理论的支持者和阿伦尼乌斯的拥护者。那年,在纪念瑞典著名化学家贝采里乌斯逝世50周年集会上,克莱夫教授在其 篇演说中提到:“贝采里乌斯逝世后,从他手中落下的旗帜,今天又被另一位卓越的科学家阿伦尼乌斯举起   1901年当 ”他还提议 举阿伦尼乌斯 为瑞典 皇家 科学院院士。  1911 由于阿伦尼乌斯在化学领域的卓越成就,1903 他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戌 瑞典第一位获此科学大奖的科学家。1905年以后,他一直担任瑞典诺贝尔研究所所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多次荣获 皇家 外的其它科 会会员 奖章和荣誉称号   1927 <p style="text-indent:2em;">晚 退休 的阿伦尼乌斯,体弱多病,但他仍不肯放下自己的研究   1927 他抱病坚持修改完成了《世界起源》一书的第二卷。1927 年10月2日 卒于 ,这位68岁的科学巨匠与世长辞。阿伦尼乌 德哥 科学的一生,给后人以很大的思想启迪。首先,在哲学上他是一位坚定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者。他终生不信宗教,坚信科学。 ==相關影片=={{#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FcEjmIXgs|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640|container=frame|description=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ZHL7mDojQw|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640|container=frame|description=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7aGB6p2Anw|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640|container=frame|description=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n-H60_BSY|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640|container=frame|description= }} {{clear}} == 参考来源 ==<references />[[Category:科學技術人物]][[Category:物理学家]][[Category:化学家]][[Category:瑞典人]][[Category:诺贝 摩。化学奖获得者]]
2,5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