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斑鸠蓟植物界

原图链接斑鸠蓟

葵花大蓟,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葵花大蓟Cirsium souliei(Franch.) Mattf.的全草。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及西藏等地。具有凉血止血,散瘀消肿之功效。常用于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痈肿疮毒。

  • 中文学名葵花大蓟
  • 别 称聚头蓟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属蓟属
  • 种葵花大蓟
  • 分布区域甘肃、青海、四川及西藏等地
  • 采收时间夏、秋季
  • 用 量内服:煎汤,3-9g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苦,性凉。

归经

归心、肺、胃经。

功效

凉血止血,散瘀消肿。

主治

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

目录

形态特

葵花大蓟,又名聚头蓟。多年生铺散草本。主根粗壮,直伸,生多数须根。茎基粗厚,无主茎,顶生多数或少数头状花序,外围以多数密集排列的莲座状叶丛。全部叶基生,莲座状,长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羽状浅裂、半裂、深裂至几全裂,长8-21厘米,宽2-6厘米,有长1.5-4厘米的叶柄,两面同色,绿色,下面色淡,沿脉有多细胞长节毛;侧裂片7-11对,中部侧裂片较大,向上向下的侧裂片渐小,有时基部侧裂片为针刺状,除基部侧裂片为针刺状的以外,全部侧片卵状披针形、偏斜卵状披针形、半椭圆形或宽三角形,边缘有针刺或大小不等的三角形刺齿而齿顶有针刺,全部针刺长2-5毫米。花序梗上的叶小,苞叶状,边缘针刺或浅刺齿裂。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集生于茎基顶端的莲座状叶丛中,花序梗极短(长5-8毫米)或几无花序梗。总苞宽钟状,无毛。总苞片3-5层,镊合状排列,或至少不呈明显的覆瓦状排列,近等长,中外层长三角状披针形或钻状披针形,包括顶端针刺长1.8-2.3厘米,不包括边缘针刺宽1-2毫米;内层及最内层披针形,长达2.5厘米,顶端渐尖成长达5毫米的针刺或膜质渐尖而无针刺,全部苞片边缘有针刺,针刺斜升或贴伏,长2-3毫米,或最内层边缘有刺痕而不形成明显的针刺。小花紫红色,花冠长2.1厘米,檐部长8毫米,不等5浅裂,细管部长1.3厘米。瘦果浅黑色,长椭圆状倒圆锥形,稍压扁,长5毫米,宽2毫米,顶端截形。冠毛白色或污白色或稍带浅褐色;冠毛刚毛多层,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向顶端渐细,长羽毛状,长达2厘米。花果期7-9月。[1]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草地。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及西藏等地。

相关论述

《西藏常用中草药》:“凉血,散瘀消肿。主治吐血,鼻出血尿血子宫出血疮痈。”

附注

本种为藏药标准(1979)收载“葵花大蓟”的基源植物,药用其干燥全草,治不消化症、培根病、疮疖、痈疽等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