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加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数控加工 | |
---|---|
数控加工,是指在数控机床上进行零件加工的一种工艺方法,数控机床加工与传统机床加工的工艺规程从总体上说是一致的,但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用数字信息控制零件和刀具位移的机械加工方法。它是解决零件品种多变、批量小、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等问题和实现高效率和自动化加工的有效途径。
简介
数控加工,是指在数控机床上进行零件加工的一种工艺方法,数控机床加工与传统机床加工的工艺规程从总体上说是一致的,但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用数字信息控制零件和刀具位移的机械加工方法。它是解决零件品种多变、批量小、形状复杂、精度高等问题和实现高效化和自动化加工的有效途径。
概况
数控技术起源于航空工业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一家直升机公司提出了数控机床的初始设想,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三坐标数控铣床。50年代中期这种数控铣床已用于加工飞机零件。60年代,数控系统和程序编制工作日益成熟和完善,数控机床已被用于各个工业部门,但航空航天工业始终是数控机床的最大用户。
一些大的航空工厂配有数百台数控机床,其中以切削机床为主。数控加工的零件有飞机和火箭的整体壁板、大梁、蒙皮、隔框、螺旋桨以及航空发动机的机匣、轴、盘、叶片的模具型腔和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特型腔面等。[1]
数控机床发展的初期是以连续轨迹的数控机床为主,连续轨迹控制又称轮廓控制,要求刀具相对于零件按规定轨迹运动。以后又大力发展点位控制数控机床。点位控制是指刀具从某一点向另一点移动,只要最后能准确地到达目标而不管移动路线如何。[2]
特点和效益
数控机床一开始就选定具有复杂型面的飞机零件作为加工对象,解决普通的加工方法难以解决的关键。数控加工的最大特点是用穿孔带(或磁带)控制机床进行自动加工。由于飞机、火箭和发动机零件各有不同的特点:飞机和火箭的零、构件尺寸大、型面复杂;发动机零、构件尺寸小、精度高。因此飞机、火箭制造部门和发动机制造部门所选用的数控机床有所不同。在飞机和火箭制造中以采用连续控制的大型数控铣床为主,而在发动机制造中既采用连续控制的数控机床,也采用点位控制的数控机床(如数控钻床、数控镗床、加工中心等)。
数控加工有下列优点:
①大量减少工装数量,加工形状复杂的零件不需要复杂的工装。如要改变零件的形状和尺寸,只需要修改零件加工程序,适用于新产品研制和改型。
②加工质量稳定,加工精度高,重复精度高,适应飞行器的加工要求。
③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情况下生产效率较高,能减少生产准备、机床调整和工序检验的时间,而且由于使用最佳切削量而减少了切削时间。
④可加工常规方法难于加工的复杂型面,甚至能加工一些无法观测的加工部位。
数控加工的缺点是机床设备费用昂贵,要求维修人员具有较高水平。
发展
为了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缩短编程时间和降低数控加工成本,在航空航天工业中还发展和使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数控加工技术。如计算机数控,即用小型或微型计算机代替数控系统中的控制器,并用存贮在计算机中的软件执行计算和控制功能,这种软连接的计算机数控系统正在逐步取代初始态的数控系统。
直接数控是用一台计算机直接控制多台数控机床,很适合于飞行器的小批量短周期生产。理想的控制系统是可连续改变加工参数的自适应控制系统,虽然系统本身很复杂,造价昂贵,但可以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数控的发展除在硬件方面对数控系统和机床的改善外,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软件的发展。
计算机辅助编程(也叫自动编程)就是由程序员用数控语言写出程序后,将它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翻译,最后由计算机自动输出穿孔带或磁带。用得比较广泛的数控语言是 APT语言。它大体上分为主处理程序和后置处理程序。前者对程序员书写的程序加以翻译,算出刀具轨迹;后者把刀具轨迹编成数控机床的零件加工程序。
基本过程
数控加工,就是泛指在数控机床上进行零件加工的工艺过程。数控机床是一种用计算机来控制的机床,用来控制机床的计算机,不管是专用计算机、还是通用计算机都统称为数控系统。数控机床的运动和辅助动作均受控于数控系统发出的指令。而数控系统的指令是由程序员根据工件的材质、加工要求、机床的特性和系统所规定的指令格式(数控语言或符号)编制的。数控系统根据程序指令向伺服装置和其它功能部件发出运行或终断信息来控制机床的各种运动。当零件的加工程序结束时,机床便会自动停止。任何一种数控机床,在其数控系统中若没有输入程序指令,数控机床就不能工作。
机床的受控动作大致包括机床的起动、停止;主轴的启停、旋转方向和转速的变换;进给运动的方向、速度、方式;刀具的选择、长度和半径的补偿;刀具的更换,冷却液的开起、关闭等。
加工工艺
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方法有手工(人工)编程和自动编程之分。手工编程,程序的全部内容是由人工按数控系统所规定的指令格式编写的。自动编程即计算机编程,可分为以语言和绘画为基础的自动编程方法。但是,无论是采用何种自动编程方法,都需要有相应配套的硬件和软件。
可见,实现数控加工编程是关键。但光有编程是不行的,数控加工还包括编程前必须要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及编程后的善后处理工作。一般来说数控加工工艺主要包括的内容如下:
(1) 选择并确定进行数控加工的零件及内容;
(2) 对零件图纸进行数控加工的工艺分析;
(3) 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
(4) 对零件图纸的数学处理;
(5) 编写加工程序单;
(6) 按程序单制作控制介质;
(7) 程序的校验与修改;
(8) 首件试加工与现场问题处理;
(9) 数控加工工艺文件的定型与归档。
工艺分析
被加工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性问题涉及面很广,下面结合编程的可能性和方便性提出一些必须分析和审查的主要内容。
尺寸标注应符合数控加工的特点
在数控编程中,所有点、线、面的尺寸和位置都是以编程原点为基准的。因此零件图上最好直接给出坐标尺寸,或尽量以同一基准引注尺寸。
几何要素的条件应完整、准确
在程序编制中,编程人员必须充分掌握构成零件轮廓的几何要素参数及各几何要素间的关系。因为在自动编程时要对零件轮廓的所有几何元素进行定义,手工编程时要计算出每个节点的坐标,无论哪一点不明确或不确定,编程都无法进行。但由于零件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不周或被忽略,常常出现参数不全或不清楚,如圆弧与直线、圆弧与圆弧是相切还是相交或相离。所以在审查与分析图纸时,一定要仔细,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人员联系。
定位基准可靠
在数控加工中,加工工序往往较集中,以同一基准定位十分重要。因此往往需要设置一些辅助基准,或在毛坯上增加一些工艺凸台。
统一几何类型或尺寸
零件的外形、内腔最好采用统一的几何类型或尺寸,这样可以减少换刀次数,还可能应用控制程序或专用程序以缩短程序长度。零件的形状尽可能对称,便于利用数控机床的镜向加工功能来编程,以节省编程时间。
零件装夹
定位安装的基本原则
在数控机床上加工零件时,定位安装的基本原则是合理选择定位基准和夹紧方案。在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力求设计、工艺和编程计算的基准统一。
2、尽量减少装夹次数,尽可能在一次定位装夹后,加工出全部待加工表面。
3、避免采用占机人工调整式加工方案,以充分发挥数控机床的效能。
选择夹具的基本原则
数控加工的特点对夹具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保证夹具的坐标方向与机床的坐标方向相对固定;二是要协调零件和机床坐标系的尺寸关系。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1、当零件加工批量不大时,应尽量采用组合夹具、可调式夹具及其他通用夹具,以缩短生产准备时间、节省生产费用。
2、在成批生产时才考虑采用专用夹具,并力求结构简单。
3、零件的装卸要快速、方便、可靠,以缩短机床的停顿时间。
4、夹具上各零部件应不妨碍机床对零件各表面的加工,即夹具要开敞,其定位、夹紧机构元件不能影响加工中的走刀(如产生碰撞等)。
加工误差
数控加工误差△数加是由编程误差△编、机床误差△机、定位误差△定、对刀误差△刀等误差综合形成。
即:△数加=f(△编+△机+△定+△刀)
其中:
1、编程误差△编由逼近误差δ、圆整误差组成。逼近误差δ是在用直线段或圆弧段去逼近非圆曲线的过程中产生,如图1.43所示。圆整误差是在数据处理时,将坐标值四舍五入圆整成整数脉冲当量值而产生的误差。脉冲当量是指每个单位脉冲对应坐标轴的位移量。普通精度级的数控机床,一般脉冲当量值为0.01mm;较精密数控机床的脉冲当量值为0.005mm或0.001mm等。
2、机床误差△机由数控系统误差、进给系统误差等原因产生。
3、定位误差△定是当工件在夹具上定位、夹具在机床上定位时产生的。
4、对刀误差△刀是在确定刀具与工件的相对位置时产生。
数控编程
程序结构 程序段是可作为一个单位来处理的连续的字组,它实际是数控加工程序中的一段程序。零件加工程序的主体由若干个程序段组成。多数程序段是用来指令机床完成或执行某一动作。程序段是由尺寸字、非尺寸字和程序段结束指令构成。在书写和打印时,每个程序段一般占一行,在屏幕显示程序时也是如此。
程序格式
常规加工程序由开始符(单列一段)、程序名(单列一段)、程序主体和程序结束指令(一般单列一段)组成。程序的最后还有一个程序结束符。程序开始符与程序结束符是同一个字符:在ISO代码中是%,在EIA代码中是ER。程序结束指令可用M02(程序结来)或M30(纸带结束)。现在的数控机床一般都使用存储式的程序运行,此时M02与M30的共同点是:在完成了所在程序段其它所有指令之后,用以停止主轴、冷却液和进给,并使控制系统复位。M02与M30在有些机床(系统)上使用时是完全等效的,而在另一些机床(系统)上使用有如下不同:用M02结束程序场合,自动运行结束后光标停在程序结束处;而用M3O结束程序运行场合,自动运行结束后光标和屏幕显示能自动返回到程序开头处,一按启动钮就可以再次运行程序。虽然M02与M30允许与其它程序字合用一个程序段,但最好还是将其单列一段,或者只与顺序号共用一个程序段。
程序名位于程序主体之前、程序开始符之后,它一般独占一行。程序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规定的英文字(多用O)打头、后面紧跟若干位数字组成。数字的最多允许位数由说明书规定,常见的是两位和四位两种。这种形式的程序名也可称作程序号。另一种形式是,程序名由英文字、数字或英文、数字混合组成,中间还可以加入“—”号。这种形式使用户命名程序比较灵活,例如在LC30型数控车床上加工零件图号为215的法兰第三道工序的程序,可命名为LC30-FIANGE-215-3,这就给使用、存储和检索等带来很大方便。程序名用哪种形式是由数控系统决定的。
程序段格式
程序段中字、字符和数据的安排形式的规则称为程序段格式(block format)。数控历史上曾经用过固定顺序格式和分隔符(HT或TAB)程序段格式。这两种程序段格式己经过时,目前国内外都广泛采用字地址可变程序段格式,又称为字地址格式。在这种格式中,程序字长是不固定的,程序字的个数也是可变的,绝大多数数控系统允许程序字的顺序是任意排列的,故属于可变程序段格式。但是,在大多数场合,为了书写、输入、检查和校对的方便,程序字在程序段中习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数控机床的编程说明书中用详细格式来分类规定程序编制的细节:程序编制所用字符、程序段中程序字的顺序及字长等。例如:
/ NO3 G02 X+053 Y+053 I0 J+053 F031 S04 T04 M03 LF
上例详细格式分类说明如下:N03为程序段序号;G02表示加工的轨迹为顺时针圆弧;X+053、Y+053表示所加工圆弧的终点坐标;I0、J+053表示所加工圆弧的圆心坐标;F031为加工进给速度;S04为主轴转速;T04为所使用刀具的刀号;M03为辅助功能指令;LF程序段结束指令;/为跳步选择指令。跳步选择指令的作用是:在程序不变的前提下,操作者可以对程序中的有跳步选择指令的程序段作出执行或不执行的选择。选择的方法,通常是通过操作面板上的跳步选择开关扳向ON或OFF,来实现不执行或执行有“/”的程序段。
主程序与子程序
编制加工程序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一组程序段在一个程序中多次出现,或者在几个程序要使用它。我们可以把这组程序段摘出来,命名后单独储存,这组程序段就是子程序。子程序是可由适当的机床控制指令调用的一段加工程序,它在加工中一般具有独立意义。调用第一层子程序的指令所在的加工程序叫做主程序。调子程序的指令也是一个程序段,它一般由子程序调用指令、子程序名称和调用次数等组成,具体规则和格式随系统而别,例如同样是“调用55号子程序一次”,FANUC系统用“M98 P55。”,而美国A-B公司系统用“P55x”。
子程序可以嵌套,即一层套一层。上一层与下一层的关系,跟主程序与第一层子程序的关系相同。最多可以套多少层,由具体的数控系统决定。子程序的形式和组成与主程序大体相同:第一行是子程序号(名),最后一行则是“子程序结束”指令,它们之间是子程序主体。不过,主程序结束指令作用是结束主程序、让数控系统复位,其指令已经标准化,各系统都用M02或M30;而子程序结束指令作用是结束子程序、返回主程序或上一层子程序,其指令各系统不统一,如FANUC系统用M99、西门子系统用M17,美国A-B公司的系统用M02等。
在数控加工程序中可以使用用户宏(程序)。所谓宏程序就是含有变量的子程序,在程序中调用宏程序的指令称为用户宏指令,系统可以使用用户宏程序的功能叫做用户宏功能。执行时只需写出用户宏命令,就可以执行其用户宏功能。
用户宏的最大特征是:
●可以在用户宏中使用变量;
●可以使用演算式、转向语句及多种函数
●可以用用户宏命令对变量进行赋值。
数控机床采用成组技术进行零件的加工,可扩大批量、减少编程量、提高经济效益。在成组加工中,将零件进行分类,对这一类零件编制加工程序,而不需要对每一个零件都编一个程序。在加工同一类零件只是尺寸不同时,使用用户宏的主要方便之处是可以用变量代替具体数值,到实际加工时,只需将此零件的实际尺寸数值用用户宏命令赋与变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