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攸縣為湖南省株洲市轄縣,位於湖南省東南部,羅霄山脈中段武功山西端。東鄰江西萍鄉市、蓮花縣,西連株洲市淥口區、衡東縣;南達茶陵縣、安仁縣,北接醴陵市。攸縣交通便利,境內主要鐵路有吉衡鐵路、醴茶鐵路等,素有「衡之徑庭、潭之門戶」之稱[1]。攸縣躋身2013年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500強縣市,在榜單中位列第217位。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中央宣傳部 財政部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文物局關於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的通知》攸縣名列其中。
梅城來歷
攸縣縣城古稱「梅城」。攸縣自五代後梁時期縣治就遷至今址。據傳,當時有一名秀才赴考,由於他很喜歡梅花,便叫書僮帶上一缽梅花,在縣城過渡口時不慎將花缽打破,秀才心痛地將梅花栽種在江邊。若干年後,秀才中了進士,在京城做了官,有一次,他視察州縣來到了攸縣,他不忘去看這株梅花樹。這個故事感動了知縣,他倡導縣城居民栽種梅花樹,在他主政期間,縣城的梅花樹漸漸多起來了。據史料記載,元明時期縣城就遍植梅花樹,縣治別稱「梅城」。清乾隆二年(1737年),縣城就直稱之為「梅城鎮」。清末雖然有更動,至民國(1938——1947年)又改稱為「梅城鎮」[2]。
「梅城」栽種梅花悠久的歷史產生出厚重的文化氛圍,宋末元初攸縣人馮子振,他對梅花不僅有長時間的觀察,而且有深沉而熾熱的愛好。他寫的《梅花百詠》,為元明清三代許多文化名流稱道。清乾隆37年,其《梅花百詠》被收入《四庫全書》。
歷史文化
攸縣話
屬於贛語中的吉茶片區,也就是吉安市屬下的縣和湖南的攸縣、茶陵縣。攸縣話與普通話唱反調,普通話說那裡很熱鬧,攸縣人說,那裡很鬧熱;普通話說,我心裡喜歡,攸縣人說,我心裡歡喜;普通話說,天下毛雨,攸縣人說,天下雨毛;普通話說,衣衫,攸縣人說,衫衣。
攸縣話表達的意思準確,細膩。例如:說某個地方不衛生。普通話通常是用髒,不衛生,不乾淨這類乾巴巴的詞彙。攸縣話就不同。如果對小孩說,往往用「耳稀個」,如果不衛生的地方不大,用「夾無個」,大面積地方不衛生,用「奧騶個」,「死邋遢個」,如果髒得讓人心裡難受,攸縣話用「生孽個」來形容。當然,這些語言,只有攸縣人能聽懂。攸縣人還喜歡在有的詞前面再加一個字,使它更富有表現力。比如:「焦幹個」,「稀瘦個」,「來胖個」,「蛇苦個」等等。前面這個字,更強調後面這個字,使其把意思表達得更準確。攸縣話的詞彙相當豐富,而有些詞只有攸縣人用。
客家語
在湘贛邊界的攸縣東鄉山區分布有客家人。內部交流用客家語,對外則操攸縣方言。攸縣是湖南省七個客家人較多的縣份之一。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攸縣鸞山鎮、柏市鎮、黃豐橋鎮等三個鄉鎮,人數逾萬。鸞山的南源、桃源、殷家坊、東沖、漕聯、七里、三聯等8個村20個組,就有曾、吳、梁、邱、張、李、翁、溫、程、賴、高、劉、胡、鍾、黃等姓氏客家人,人數在2000~3000人左右。
視頻
攸縣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株洲攸縣撤縣設市進展如何?市民政局建議攸縣抓緊跟進和協調 ,搜狐,2019-08-10
- ↑ 「梅城」來歷,攸縣政府門戶網站,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