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拜妙德圆满神

拜妙德圆满神,善财来到岚毗尼园,看见一个宝座,是七宝所成,设在树顶上,座上悬有幢幡宝盖,这些都是树枝树叶做成的,秀丽雅致,别具一格,妙德圆满就坐在宝座上

目录

原文

   岚毗尼园是降生佛的地方,那里的守园神名妙德圆满。他从无量劫来,都是守降生佛的园地。他最早是在悦乐劫的时候,有自在功德幢佛出世,是由宝焰眼王的妃子,喜光夫人在金华园诞生的。他那时是乳母,当喜光夫人在一切施树下生下功德幢佛的时候,乳母在侧边将佛接下,用香水沐浴。天王传乳母普眼三昧,得此三昧后她就能看见很多世界都有佛在诞生,也看到很多世界有佛在说法,很多世界有佛在涅盘,乳母就发了大愿,愿今后都守护诞生佛的园地。因此她就作了守护诞生佛园地的神。

善财来到岚毗尼园,看见一个宝座,是七宝所成,设在树顶上,座上悬有幢幡宝盖,这些都是树枝树叶做成的,秀丽雅致,别具一格,妙德圆满就坐在宝座上。

善财上前举手合十,五体投地地说道:“圣者,我已发菩提心,利乐有情,造福人间,前来参拜圣者,愿慈悲教诲。”

妙德圆满神观此人诚心求法,想考验一下,便道:“我正要打扫园林,你就和我一同干吧!”说罢下了宝座,扛起锄头,把地下的坑坎填平,将高堆挖去。善财想,这妙德圆满神怪,一来就叫我干活,但为了求法,只好同他一起干。将荆棘砍除,忙了两个时辰左右,才把这些整理好。一块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茅草地,变成金刚宝石组成的平坦庄严宝地。

妙德一看说:“差不多了。”善财正想休息一下。可是妙德又说:“还得认真干一下。”善财愣住了,想到,这妙德圆满神有意为难我,但是为了求善知识教诲也不在乎,随妙德又将树移栽在园地内。无论大树、小树,各分等级,各按秩序,植成一行行,整齐排列,前后左右看去,都是一行行整齐美观。善财觉得很累,想坐下休息,可是妙德并不稍待,在行树之间,又植以四时不凋之花,八节长青之草。草花之间,又竖以各种栏杆,青黄交接,高低适度。栏杆上又塑各种圣像,都是佛陀在因地(前生)之中的善行故事。看去生动引人入胜。

妙德圆满神又同善财进行了几个时辰,善财已不能支持,很想坐下,但有大愿精进神传授勇猛三昧。眼看天色不早了,妙德看出善财的内心说道:“这个园林才开始,还有很多要做的事。毗卢如来现在兜率宫,不久将来这里诞生。他一来就有很多诸佛菩萨和天龙八部都要来,园林小了容纳不下,因此还需要继续修建。”善财以为还要继续干。妙德说:“我本想留你在此多住几天,而你要走的路程还远,要参拜善知识者的地方很多,还有很多菩萨行的道理要学。迦毗罗城有个释种名瞿波,你还需要去拜访她,她那里有修菩萨行的道理。”妙德又回到他的宝座。善财经此劳其筋骨的考验,又进了一步,前往迦毗罗城行去。[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