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拜占庭帝国

移除 13,51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noteTA
|1 = zh-hans:奥斯曼; zh-hant:鄂图曼;
|2 = zh-cn:曼齐克特;zh-tw:曼齐刻尔特;zh-hk:曼齐刻尔特;
|3= zh-hans:希拉克略;zh-hant:希拉克略;
}}
{{Infobox Former Country
|native_name = 拜占庭帝国{{lang|la|Imperii Romani Orientalis}}<br />{{lang|el|Βυζαντιν αυτοκρατορα}}
|conventional_long_name =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
|common_name = 罗马帝国
|continent = 欧亚非大陆
|region = [[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
|country =
|era = 中世纪
|status = 帝国
|status_text =
|empire = 罗马帝国
|government_type = 君主制
|<!--- 兴亡, 事件, 年代与日期 --->
|year_start = 285年
|year_end = 1453年
|event_start = [[君士坦丁堡]]建成
|date_start =
|event_end = [[君士坦丁堡的沦陷]]<sup>3</sup>
|date_end = 5月29日(星期二)
|life_span = 约330年–1453年
|event1 = [[狄奥多西一世]]去世
|date_event1 = 395年
|event2 = [[西罗马帝国]]名义灭亡
|date_event2 = 476年
|event3 =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date_event3 = 1204年
|event4 = 收复君士坦丁堡
|date_event4 = 1261年
|event_pre = 罗马帝国分立
|date_pre = 285年
|event_post = [[特拉比松帝国]]陷落
|date_post = 1461年
|<!--- 前任和继任政治实体 --->
|p1 = 罗马帝国
|flag_p1 = Vexilloid of the Roman Empire.svg
|border_p1 = no
|s1 = 鄂图曼帝国
|flag_s1 = Flag of the Ottoman Empire.svg
|image_flag = Flag of Palaeologus Dynasty.svg
|flag_type = [[巴列奥略王朝]]时的国旗
|image_coat = Komnenos-Isaac-Arms.svg
|symbol_type = [[双头鹰]]
|image_map = Justinien 527-565.svg
|image_map_caption = 555年帝国版图在[[查士丁尼大帝]]治下达到极盛(此图是527-565年间的帝国疆域)
|image_map2 = Byzantine Empire 1190.svg
|image_map2_caption = 1190年帝国版图在[[伊萨克二世·安格洛斯|伊萨克二世]]治下的领土疆域
|capital = [[君士坦丁堡]]
|capital_exile =
|national_motto =
|national_anthem =
|official_languages = [[拉丁语]](621年前)<br />[[希腊语]](620年后)
|religion = [[古罗马宗教]]/古罗马多神教(380年前)<br/> [[基督教]]/[[正教会|东正教]](313年[[米兰敕令 (君士坦丁)|米兰敕令]]后得到宽容;380年后成为[[国教]])
|currency =
|<!--- 国家领导人 --->
|leader1 = [[君士坦丁一世 (罗马帝国)|君士坦丁一世]](首)
|leader2 = [[君士坦丁十一世]](末)
|leader3 =
|leader4 =
|year_leader1 = 324年-337年
|year_leader2 = 1449年-1453年
|year_leader3 =
|year_leader4 =
|title_leader = [[东罗马皇帝列表|罗马皇帝]]
|representative1 =
|representative2 =
|representative3 =
|representative4 =
|year_representative1 =
|year_representative2 =
|year_representative3 =
|year_representative4 =
|title_representative =
|deputy1 =
|deputy2 =
|deputy3 =
|deputy4 =
|year_deputy1 =
|year_deputy2 =
|year_deputy3 =
|year_deputy4 =
|title_deputy = 御前会议
|
|<!--- 立法机构 --->
|legislature =
|house1 =
|type_house1 =
|house2 =
|type_house2 =
|
|<!--- 面积和人口 --->
|stat_year1 = 555年
|stat_area1 = 3560000
|stat_pop1 =
|stat_year2 = 4世纪末(公元395年)
|stat_area2 =
|stat_pop2 = 15,500,000
|stat_year3 = 8世纪(公元780年)
|stat_area3 =
|stat_pop3 = 7,000,000
|stat_year4 = 第11世纪<sup>4</sup> (公元1025年)
|stat_area4 =
|stat_pop4 = 12,000,000
|stat_year5 = 第12世纪<sup>4</sup> (公元1143年)
|stat_area5 =
|stat_pop5 = 10,000,000
|stat_year6 = 第13世纪 (公元1204年|1281年)
|stat_area6 =
|stat_pop6 = 9,000,000|5,000,000
|footnotes =''附注''
# 君士坦丁堡在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1204年,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之后,[[尼西亚帝国]]曾定都[[尼西亚]],即今日[[土耳其]]的[[伊兹尼克]]。
# 传统上,成立时间被认为是君士坦丁堡成为罗马帝国首都的时候(324年/330年),虽然其他时间被经常引用<ref> a b Kazhdan 1991, p. 344.</ref>
# 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普遍被认为是1453年,虽然在[[摩里亚]]和[[特拉布宗帝国]]分别直到1460年和1461年才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
# 关于东罗马帝国的人口详细数据参见McEvedy和Jones-- "世界人口史地图集(Atlas of World Population History)",1978;以及Angeliki E. Laiou-- "东罗马经济史(The Economic History of Byzantium)",2002。
}}
{{希腊历史}}
{{意大利历史}}
{{罗马历史}}
'''拜占庭帝国'''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帝国]]。[[罗马帝国]]东西分治后,帝国东部延续被称为'''东罗马帝国'''(相对于帝国西部的[[西罗马帝国]])。16世纪以后,开始有学者称之为「拜占庭帝国」,被视为新[[政权]]。其国民在帝国一千多年的期间仍自称为“'''罗马帝国'''”的公民 ({{lang-la|Imperium (Imperium Romanum}} {{lang-gre| 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 )。帝国位于[[东南欧|欧洲东南部]],领土曾包括[[欧]][[亚]][[非]]三大洲的[[西亚|亚洲西部]]和[[北部非洲|非洲北部]],是[[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欧洲]][[欧洲历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君主制国家]]。
拜占庭帝国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东罗马皇帝列表|皇帝]],首都为'''新罗马''' ({{lang-la|Nova (Nova Roma}} {{lang-el| Νέα Ρώμη}} ,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安那托利亚|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国土。
关于帝国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一世 (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建立[[君士坦丁堡|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东罗马帝国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分治)为东罗马帝国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东罗马帝国起始的标志。
== 名称 ==
东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是'''{{lang|el| Ρωμανία}}''' ({{transl|el|R (R ōmanía}} ,“罗马人的土地”或“[[罗马尼亚]]”),或者'''{{lang|el| 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 ({{transl|el|Basile (Basile ía Rōmaíōn}} ,“罗马人的帝国”或“罗马帝国”)。这是[[拉丁语]]{{lang|la|Imperium Romanorum}} (罗马帝国)的[[希腊语]][[翻译]],也是其自称。为了与同样自称为罗马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区分开,因此在1453年帝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灭亡]]前,西欧人将其称为“东罗马帝国” ({{lang|la|Imperium (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 )。
尽管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和[[语言]]大多数是[[希腊文化|希腊]]的,但其皇帝和臣民却仍将自己视为[[罗马公民|罗马人]]。在从330年到1453年这11个世纪的时间裡,东罗马或拜占庭从来没有成为过这个国家的正式或非正式名称,其臣民也从未将自己称为“拜占庭人”,或将首都新罗马称为“拜占庭”。对于那些以罗马帝国正宗继承人自居的东罗马人来说,这并不自相矛盾。尽管他们的语言是[[希腊语]],他们的文化在许多世纪中是希腊文化,但到7世纪为止[[拉丁语]]仍然是他们的官方语言之一。他们周围的国家(东方的[[萨珊王朝|波斯]]和[[阿拉伯帝国|伊斯兰哈里发]],西方的欧洲国家,北方的[[斯拉夫人]],以及后来统治东罗马帝国领土的[[奥斯曼帝国]])也都将他们称为罗马人或[[阿拉伯语]]化的“鲁米人”。
一直到17世纪,“东罗马帝国”都是西方历史学家对这个帝国的正式称呼。1557年,[[神圣罗马帝国]]历史学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 ({{lang|de|Hieronymus (Hieronymus Wolf}} )在其整理编纂的《历代拜占廷历史学家手稿》 ({{lang|la|Corpus (Corpus Historiae Byzantinae}} )中,为了区分罗马时代以前的古典希腊文献与中世纪东罗马帝国的希腊文献,引入了“拜占庭帝国” ({{lang|la|Imperium (Imperium Byzantinum}} )这个叫法。这个称呼来源于其首都[[新罗马]](即[[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城。17世纪之后,经过[[孟德斯鸠]]等人的使用,这个称呼逐渐被西欧历史学家广泛应用,来区分(实际上相当不同的)古代[[罗马帝国]]东半部与中世纪的、希腊化的东罗马帝国。
=== 中国古代文献 ===
“拂菻国”是[[古中国]][[史籍]]中对东罗马帝国的称谓。古代亦称“[[大秦]]”或“海西国”。有时也被称为「此名」。随历史时期之不同,此名有时也指苫国(今[[叙利亚]])等[[地中海]]东岸地区。[[两宋]]时代又用以称呼[[塞尔柱人|塞尔柱]][[突厥人|突厥]]人统治的[[安那托利亚|小亚细亚]]。
此名在《[[魏书]]·高宗纪》、《显祖纪》作“普岚”。《[[北史]]·西域传》作“伏卢尼” ({{lang|la|F (F ūrūmi}} )。[[玄奘]]著《[[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波刺斯]]国条所附西方诸国作“拂懔”,[[道世]]《[[法苑珠林]]》卷三九及所引《[[梁职贡图]]》作“拂懔”,[[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作“大拂临”<ref>[[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大拂临国》</ref>,[[杜环]]《[[经行记]]》、《[[隋书]]》、《[[旧唐书]]》等均作“拂菻”,各种异译都是[[伊朗语支|伊朗语族]]的Frwm([[粟特语]]作Frōm)、Purum([[安息语]]作Prom)、Hrōm 或Hrūm(中古[[波斯语]])等的汉字对音。19世纪末在[[蒙古|蒙古高原]]发现的8世纪突厥文[[毗伽可汗]]碑中作Purum。学者们多方考定,以上各种叫法,都出自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对东罗马帝国的名称— —{{transl|ar|R —R ūm}}({{rtl-lang|ar| ( روم}} )。
[[杜环]]的《[[经行记]]》和两唐书西域传对拂菻国的[[物产]]、[[建筑]]、[[风俗|民俗]]等情况有详细记载,但两[[旧唐书|唐书]]中的记载据认为有一部分系从[[唐朝|唐代]][[长安]]情况类推而来。在唐代,[[长安]]与拂菻之间,西突厥汗廷与拂菻之间都有频繁的使节和商旅交往,特别是西突厥曾与它联合对抗[[波斯]]的[[萨珊王朝]]。[[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当自该地传来。《[[元史]]》卷一三四爱薛传有“弗林”、“拂林”,[[戴良]]的《[[九灵山房集]]》卷九有“拂林”,据学者考证,此“拂林”当是Farang 一词的音译,乃当时[[阿拉伯人|阿拉伯]]、波斯人对[[欧洲]]的称谓,亦即《[[明史]]》之佛郎机,非[[北魏]]、[[隋唐]]时期的拂菻。
=== 前期 ===
[[File:Costantino.jpg|thumb|200px|left|君士坦丁大帝向圣母献上新罗马城,[[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索非亚大教堂]]镶嵌画]]
3世纪后期,[[罗马皇帝列表|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引入了[[四帝共治制]],来更有效地管理庞大的[[罗马帝国]]。他将整个帝国分为两部分,在[[意大利半岛|亚平宁半岛]]和[[希腊]]分别各自设立一个皇帝,再分别各自设一个副皇帝辅佐他们。这种做法一直维持到4世纪的[[狄奥多西大帝]]。[[君士坦丁一世 (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于324年重新将自己立为整个帝国的唯一皇帝。
东罗马历史的另一个分界线是378年的[[亚德里安堡战役]]。这场败仗以及皇帝[[瓦伦斯]]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国和中世纪帝国分界的时间。瓦伦斯的继承人[[狄奥多西一世]](有时也被称为狄奥多西大帝)将整个帝国再次分开。395年他将这两部分各交给他的两个儿子[[阿卡狄奥斯]]和[[弗拉维乌斯·奥古斯都·霍诺留|霍诺里乌斯]]。阿卡狄奥斯成为东部的统治者,定都于君士坦丁堡;霍诺里乌斯成为西部的统治者,他的首都是[[米兰]]。从这个时候开始,东部的这个帝国一般被称为东罗马帝国。
[[File:Byzantine AD550.jpg|thumb|right|300px|565年的东罗马帝国疆域。黄色部分为[[君士坦丁一世 (罗马帝国)|君士坦丁一世]]统治时的疆域,红色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征服的地区]]
东罗马帝国基本上避免了西罗马帝国于三世纪和四世纪所遭遇的劫难。这有许多原因。首先,东罗马的城市文化已经相当成熟了。其次,[[欧洲民族大迁徒|民族大迁徒]]时,蛮族入侵的主要吸引力在于[[罗马]]的财富。5世纪中,西罗马帝国多次被入侵和洗劫,东罗马帝国则往往只要交纳贡献就可以免除劫难了。[[狄奥多西二世]]加强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使得这座城市成为“[[蛮族]]”攻不破的城市。476年,当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东罗马帝国的[[利奥一世 (拜占庭)|利奥一世]]与[[西哥特王国|西哥特人]]谈判,他结束了[[西哥特王国|西哥特人]]对东部帝国的威胁,但他也不再打算重新征服西部帝国了。
[[File:Belisarius by Francois-Andre Vincent.jpg|thumb|left|250px|查士丁尼一世时期的罗马名将[[贝利撒留|贝利萨留]]]]
6世纪时,东罗马的主要敌人是几个老对手:中古波斯地区的[[萨珊王朝]](224—651年)、[[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神学的争论,比如对[[基督一性论]]的争论,也是帝国的重要话题。但东部帝国并没有忘记它在西部的根。在[[查士丁尼一世]]和他杰出的将军[[贝利撒留|贝利萨留]]的领导下发动征伐亚平宁半岛上的[[东哥特王国]]的历时持续二十年的战争(535—554年),东罗马帝国甚至收复了它在西部丧失的部分总督区:[[亚平宁半岛]]、[[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和[[伊比利亚半岛]]最南端。查士丁尼重编了古罗马的法规,制定了《[[民法大全]]》<ref>[http://www.ebaomonthly.com/window/discovery/travel/turkey/turkey_history1.htm 土耳其的古代和近代史简介]</ref>。值得注意的是:这部法典是用[[拉丁语]]写的,而当时拉丁语已被认为是一种古老的语言了,甚至许多写这部法典的人都不太会说这种语言。530年代,在查士丁尼的统治下,[[圣索非亚大教堂]]开始动工。这座教堂后来成为东罗马宗教生活和[[东正教]]的中心。
=== 第一次中衰与希腊化 ===
查士丁尼一世给他的继承人留下了一个空空的国库,而他的继承人也无法对付所有边境上突然出现的新敌人。在查士丁尼时代,最早的[[斯拉夫人]](542年)、[[阿瓦尔人]](557年)就已经穿越了多瑙河。由于帝国的重兵集结在东部边境,以对抗[[萨珊王朝]],因此他们得以从帝国的西北部趁虚而入。斯拉夫人打垮了驻扎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帝国军队,并夺取了[[亚得里亚海]]沿岸的所有主要城市,摧毁了[[多瑙河]]以南的帝国防务体系<ref name="《拜占廷帝国史》">《拜占廷帝国史》</ref> 。此时西班牙和意大利也面临着蛮族起义的威胁。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哥特王国|西哥特人]](418—711年)对帝国属地发动全面进攻,624年将罗马的力量逐出伊比利亚半岛,[[东哥特人|东哥特]]人随即在意大利发动叛乱,[[伦巴底人]]于568年入侵亚平宁半岛并建立了[[伦巴第王国]],只给帝国留下[[亚平宁半岛]]南端的一部分,以及[[拉文纳]]与[[罗马]]之间一块不安全的地区。
祸不单行的是,几场猛烈的瘟疫也袭击了东罗马帝国的领土。541春天的[[查士丁尼大瘟疫|大瘟疫]]给帝国造成了第一次毁灭性的打击,瘟疫起自[[尼罗河]]沼地,消灭了帝国三分之一的人口,仅在君士坦丁堡,就有逾半数公民死亡。按照东罗马史官的记载,当时甚至找不到足够的人手埋葬死人:“……成堆的尸体被丢进埋尸坑,公主与太监埋在一起,教士与妓女埋在一起,卫兵与乞丐埋在一起。公用墓地很快被填满,于是皇帝下令掀开加拉塔城墙上所有塔楼的屋顶,从上面把尸体扔进去,装满一个就封一个顶。不久,所有的塔楼也被尸体塞满了,于是死者被葬于海中。有些尸体已经腐烂得与席子粘在了一起,金角湾上浮着一层黄褐色的脓水。海船穿梭的速度赶不上市民纷纷离世的速度,海葬也来不及了……”<ref>"CATASTROPHE: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origins of the Mordern World" by David Keys</ref>。
[[File:Map of Constantinople.jpg|thumb|300px|君士坦丁堡]]
541秋天,瘟疫消失了,然而在此后70年-{zh-hans:里; zh-hant:裡;}-又多次爆发,毁掉了东罗马帝国的赋税和兵员来源,使东罗马帝国的货币处于崩溃的边缘。
615年,[[阿瓦尔汗国]]的军队风卷残云般攻入了帝国境内,并一直进逼到离君士坦丁堡仅数里之遥的地方。在亚洲,东罗马帝国则遭到了中古波斯地区的[[萨珊王朝]](224—651年)的进攻。611年,[[萨珊王朝]]占领了[[卡帕多细亚]],接着占领了东罗马帝国东部的[[累范特]]地区最富庶的[[叙利亚]],以及帝国第三大城市[[安提阿]],并且在618年入侵了[[巴勒斯坦]],619年占领了[[埃及]],并于621年将埃及完全占领,将最神圣的基督教文物“[[真十字架]]”残片掳掠而去。领土的丧失也很快导致了君士坦丁堡粮食供应的减少,公元618年,向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罗马公民”分发面包的政策终止了<ref name="《拜占廷帝国史》" /> 。此时原东罗马帝国四分之三的领土已经丧失掉了:地中海东岸的[[累范特]]、[[埃及]]、[[利比亚]]和除开北段和南段的[[小亚细亚]]已落入依兰沙赫尔的[[库思老二世 (波斯)|库思老二世]]之手,[[色雷斯]]大部、[[希腊]]、[[意大利]]分别被斯拉夫人、阿瓦尔人和伦巴底人占领。阿瓦尔人和依兰王国人的军队虎视眈眈,淮备一举灭亡东罗马帝国。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已经破产,但仍在君士坦丁堡城苦苦支撑的东罗马帝国政府请求教会,为了帝国的生存交出其所拥有的金银财宝、金银餐具以及法器,以向陈兵于首都城外的蛮族缴纳“保护费”。
到626年,东罗马帝国收集了大约20万磅的黄金。阿瓦尔[[可汗]]听说罗马皇帝又搞到一批黄金,于是强迫东罗马人把保护费加倍,甚至把军队开到了君士坦丁堡的金门,把城墙外所有能带走的东西全都带走了,并且一度破墙而入,洗劫 了{{tsl|en|Palace 了Palace of Blachernae| 布拉基奈宫}} 和教堂,差一点在城中会师。当时的形势如此危急,以至帝国政府甚至考虑迁都至[[迦太基]]城<ref name="《拜占廷帝国史》" /> 。只是由于帝国海军拥有制海权,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外界运来粮食,帝国的命运才得以延续。
出身阿非利加的皇帝[[希拉克略]]后来收复了这些东部总督区,但当时刚刚在由穆罕默德创制的[[伊斯兰教]]下统合起来的以贝都因人为主体的的[[阿拉伯帝国|伊斯兰哈里发]]之突然出现是希拉克略无法意料到的。
[[File:Greekfire-madridskylitzes1.jpg|thumb|300px|left|希腊火]][[阿拉伯帝国]]在阿拉伯半岛堀起,于634年在[[约旦]]附近摧毁了波斯[[萨珊王朝]]的军队,并迅速占领了[[叙利亚]]、[[巴勒斯坦]],640年完全占领埃及,并出兵波斯地区彻底灭亡[[萨珊王朝]]。虽然东罗马帝国几次派军试图去收复埃及,但是最终失败而返,东罗马帝国永远失去了这些疆土。并且同时于632-651年间,[[伊斯兰对波斯的征服|阿拉伯军队]]彻底灭亡了依兰沙赫尔。670年左右,阿拉伯人哈里发[[穆阿维叶一世]]建立了一支咄咄逼人的舰队。不过[[东罗马海军]]凭借其秘密武器仍然掌握着制海权,这个秘密武器就是后来令阿拉伯人闻风丧胆的“[[海洋之火]]”。678年,阿拉伯舰队直扑君士坦丁堡城下,结果近三分之二的舰只毁于海洋之火。在退却中,又先后遭到暴风雨的袭击和东罗马海军的追击,几乎全军覆没<ref name="《拜占廷帝国史》" /> 。阿拉伯军队遭到“圣战”开始以来最惨痛的失败,被迫与东罗马帝国签订了三十年和约。
在希拉克略一世统治时期(610—641年),东罗马帝国完成了从古典的罗马帝国向[[希腊化时代|希腊化]]的[[中世纪]]君主制国家转变的进程。他改革了军事制度和行政管理,实行军人领地制,即向农民出身的军士颁发土地,作为交换条件,这些人必须履行军人职责。这种做法巩固了东罗马帝国的国防力量和军力。在希腊、色雷斯、马其顿等地区,希拉克略推行[[军区制|军区]](塞马州)制度,建立一系列由军人将领统辖的行政单位,州的长官由皇帝直接指派。随着塞马州的建立,帝国巩固了对饱受斯拉夫人、[[匈人]]和阿瓦尔人冲击的[[巴尔干半岛]]领土的统治,巩固了帝国的疆土。
从一个立法者的角度来看,利奥三世先后颁布了经过改革的[[民法]]和[[刑法]],以及农业法、商业法,对传统的、无伸缩性的[[罗马法]]进行了大幅度修改,使其适应改变了的社会状况,同时他还吸收新掘起的[[伊斯兰教]]的长处,对宗教进行大幅度改革,颁布了禁止崇拜偶像、出卖神符的命令,发动“[[破坏圣像运动]]”,从而在天主教中树立了高度的精神力量,遏止了教会产业的急剧膨胀和国家财力的流失,并为世俗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机会。由于这些改革措施,东罗马帝国在718年之后终于顶住了[[倭马亚王朝|伊斯兰哈里发军队]]的入侵。
但是,此后东罗马帝国仍是危机不断。746年,近东发生的大[[传染病|瘟疫]]蔓延到帝国全境,罗马人和希腊人的死亡人数甚为巨大。于是空出来的地方听任从巴尔干半岛以北来的斯拉夫人争先恐后地迁移进来定居。东罗马皇室历史学家君士坦丁·波菲洛格尼图斯就曾说:“当瘟疫吞没万物的时候,广阔大地都斯拉夫化了,都蛮族化了。”<ref name="《拜占廷帝国史》" />
从8世纪末期起,帝国加速收复被斯拉夫人占领的巴尔干地区;从9世纪中叶起,阿拉伯人再也不能越过[[托罗斯山脉]],相反,东罗马帝国在东方重新向亚美尼亚的边境发动征战。
东罗马帝国虽然丧失了许多领土,但这也不是全然坏事:它不再那么种族文化混杂了。希拉克略一世时代,帝国希腊化终于完成,使用人数寥寥无几的拉丁语不再是官方语言之一,希腊语被指定为唯一的官方语言。他不用古罗马的皇帝头衔“[[奥古斯都 (称号)|奥古斯都]]”(拉丁语 “{{lang|la|Augustus}} “Augustus ”,意为“至尊”)为主头衔,而使用“君主”(希腊语 “{{lang|la|Basileus}} “Basileus ”)。在宗教上,东罗马帝国与西欧的区别已经不可忽视了。不过,东罗马帝国内也有不小的区别,在其东方和南方的省区裡一般多是[[东方正统教会]],或是二性分离的[[东方亚述教会]],而非东正教与天主教同属的[[迦克墩大公会议|迦克墩派]]。这些区域沦陷后,东正教在剩余的总督区域里相对来说更加强大了。希拉克略将全国分为几个[[军区制|军区]]来对付外来的侵扰。在其他地方的城市不断衰退的同时,君士坦丁堡却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试图占领君士坦丁堡的计划失败了。东罗马帝国当时的海军势力非常强大,而且他们拥有[[海洋之火]]。阿拉伯人最初的进攻被击退后,曾属于帝国的亚美尼亚地区开始得到恢复。
8世纪最大的问题是对[[毁坏圣像运动|圣像破坏运动]]的争论。[[利奥三世 (拜占庭)|利奥三世]]下令禁止[[圣像]],这个命令受到很大的反对,整个国家到处都发生暴乱。787年,在[[伊琳娜女皇]]的领导下,[[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上决定圣像可以被尊养但不可以被崇拜。伊琳娜还有与[[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大帝]]结婚来实现统一东西帝国的计划,但这些计划未能成功。9世纪初圣像破坏运动重现,843年再次被制止。这些争论使得当时已经与东部离心离德的[[天主教]]和[[神圣罗马帝国]]未能重新与东罗马帝国统一起来。
=== 黄金时代与突厥人危机 ===
[[File:Byzantine AD1081.jpg|thumb|250px|马其顿王朝时的东罗马帝国领土疆域]]
[[马其顿王朝]](866年-1057年)的诞生开创了东罗马帝国历史上第二个最辉煌的时期。马其顿王朝开国皇帝[[巴西尔一世]]生于[[亚美尼亚|亚美尼亚]],幼时全家被多瑙河下游平原的[[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俘虏,发配到[[马其顿|马其顿]]去开恳土地。长大后,他成为皇宫马倌,貌美而多力,受到阿莫利王朝末代皇帝[[米海尔三世|迈克尔三世]](842-867年在位)的注意和宠爱。迈克尔任命他为宫廷侍卫长,并于866年把他立为自己的继承人和共帝。867年,巴西尔发觉自己有失宠的迹象,于是在9月23日晚上发动了[[政变]],他先用手拧弯了皇帝寝室的门闩,然后在半夜带着亲信杀入皇帝睡房,迅速制服卫兵,并杀掉了迈克尔三世。
虽然皇位为篡夺而来,但巴西尔一世很快以自己的英明行为让大家刮目相看。他在军事上的胜利使其跻身于东罗马帝国帝国最伟大的军事家之列。他严格贯彻[[希拉克略王朝]]时开始的军事制改革,在巴尔干半岛建立新军事州([[军区制|塞马州]]),向这些地区迁入新移民,并凭借不断增强的君主制国的国力巩固国防建设,不仅在巴尔干半岛的多瑙河沿岸北部设立边境要塞,成功阻挡了斯拉夫人南下,而且在小亚细亚扩充军队并反击了阿拉伯人的侵略,在意大利南部,也收复了原属于东罗马帝国的领地。
[[File:Basil&leo.jpg|thumb|left|200px|巴西尔一世及其子利奥六世]]
在[[马其顿王朝]]的统治下,东罗马帝国在9世纪末期、10世纪和11世纪初达到了顶峰。在这段被称为“黄金时期”的几个世纪裡,东罗马帝国抵抗了[[罗马教廷]]撤消[[佛提乌|佛迪奥斯]]为教宗的要求,获得[[亚得里亚海]]的制海权,占领了亚平宁半岛的一部分和攻占了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的大部分。1014年,[[巴西尔二世]](绰号为“保加利亚人屠夫”)彻底打败了保加利亚人,并最终于1018年占领了[[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同时东罗马帝国还获得了一个新的盟友(不过有时也是敌人):在[[东欧平原]]的[[基辅罗斯]](862/882—1223/1236),为东罗马帝国提供了一支重要的雇佣军。
[[File:Basilios II.jpg|thumb|right|「保加利亚人屠夫」[[巴西尔二世]]]]
[[巴西尔一世]]的继承者[[利奥六世]]和[[君士坦丁七世]]都不断与[[保加利亚第一帝国]]进行战争。963年,[[罗曼努斯二世]]皇帝去世后,由于王子年幼,名将[[尼基弗鲁斯二世|尼斯弗鲁斯·弗卡斯]]与皇后[[提奥法诺]]结婚,然后自立为皇帝。弗卡斯继续向外发展,收复了[[克里特岛]]、[[塞浦路斯]]、[[的黎波里 (黎巴嫩)]],并在969年攻陷了安提阿。但是当年年底,他被皇后收买的部将齐米斯西斯刺杀。齐米斯西斯随后称帝,号称[[约翰一世 (拜占庭)|约翰一世]],他发动了几次规模巨大的战役,击退了[[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和[[基辅罗斯]]人的攻击,然后出兵进攻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
976年约翰一世去世,罗曼努斯二世的儿子[[巴西尔二世]]和[[君士坦丁八世]]继位,后者对于政事几乎完全不过问。在巴西尔二世的统治下,帝国再度进入黄金时期。它在军力、商业和政治方面的实力都达到了顶峰,拥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贸易兴旺,学术和艺术发达,宗教的影响扩及所有斯拉夫人的君主制国家。在罗马人心目中,他们的东罗马帝国不仅是地球上最大的君主制帝国,也是唯一的帝国。
在巴西尔二世的统治下,东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了自[[查士丁尼一世]]之后从未有过的规模,主宰了亚美尼亚、南意大利,整个巴尔干半岛也重新成为帝国的领土。他于1014年灭亡了保加利亚,这次战争使他获得了“保加利亚人屠夫”的称号:在巴西尔的命令下,14000多名保加利亚俘虏被剜掉了[[眼|眼睛]]。保加利亚[[沙皇]]{{tsl|en|Samuel of Bugaria| 保加利亚的萨缪尔|萨缪尔}} 见此惨状,心脏病发作而去世。此后一个半世纪里,保加利亚人都臣服于东罗马帝国之下。
帝国的疆域东起亚美尼亚,北到多瑙河下游平原,西至亚得里亚海,南至[[幼发拉底河]]和[[美索不达米亚]]。自从查士丁尼一世以后,这个帝国的国威从来没有如此时之盛者,但是也和查士丁尼一世去世之后的帝国一样,成功的因素已经耗尽。巴西尔二世曾经担心两方面的危险,一是外敌的进攻,二是内部敌人侵蚀帝国的国力。在随后的50年-{zh-hans:里; zh-hant:裡;}-,他的这两个噩梦都变成了现实。
[[File:131 Bataille de Malazgirt.jpg|thumb|200px|left|1071年的曼齐克特会战]]
巴西尔二世去世后,东罗马帝国的皇权开始陷入混乱。巴西尔二世共帝君士坦丁八世的女儿[[佐伊女皇|佐伊皇后]]与其情人迈克尔一道将[[罗曼努斯三世]]皇帝溺死在澡盆中,然后将迈克尔立为皇帝,号称[[米海尔四世|迈克尔四世]]。迈克尔死后,佐伊又将他的侄子纳入自己的后宫,将其封为[[米海尔五世|迈克尔五世]]。4个月后,迈克尔五世试图将佐伊皇后废黜,结果政变未遂,反被爱戴佐伊的君士坦丁堡市民推翻,用[[烙铁]]弄瞎了眼睛,扔进修道院。62岁的佐伊随后又与一位老情人结婚,是为[[君士坦丁九世]]。1050年佐伊去世,四年后君士坦丁九世也死了,他留下的遗产之一是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东西教会的永久分裂]]。随后13年-{zh-hans:里; zh-hant:裡;}-,[[米海尔六世|迈克尔六世]]、[[伊萨克一世]]([[科穆宁王朝]]始祖,1057-1059年在位)、君士坦丁十世(伊萨克的远亲,[[杜卡斯王朝]]始祖)、罗曼努斯四世和迈克尔七世相继继承皇位。
政局的混乱只是帝国衰落的表象,隐藏在贵族们争权夺利的滑稽剧下的现实是,他们拥有着地方大量土地资源作为其党同伐异的后盾,而这些大量占有土地的世袭军事贵族打乱了塞马州的制度,破坏了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这个长久以来帝国税收和征兵的基础。假如东罗马帝国只需要对付它的旧敌神圣罗马帝国和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伊斯兰哈里发]]的话,它可能还可以支持下去,但新的敌人根本不为它的声威所吓怕,而不断对外强中干的帝国进行冲击:[[维京人|诺曼人]]征服了南意大利,而更致命的是[[突厥语族]]的[[塞尔柱帝国]]在1071年占领了[[小亚细亚]]。
1071年8月,[[塞尔柱帝国]]在[[亚美尼亚]][[凡湖]]以北的[[曼齐刻尔特战役|曼齐刻尔特]]击败东罗马帝国军队,并迅速占领了整个小亚细亚。[[亚洲]]领土的丧失标志著东罗马帝国丧失了最大的兵力来源地,此后只能雇[[雇佣兵]],这些雇佣兵包括[[法兰克人]]、[[维京人|诺曼人]]、[[瓦良格人]]、[[基辅罗斯]]人。雇佣兵的到来,并没有对崩溃的帝国军事带来多少良性影响,反而又催生了一连串的宫廷政变:1078年[[米海尔七世|迈克尔七世]]被废,军界元老、80岁的[[尼基弗鲁斯三世|尼基弗鲁斯]]取而代之。[[阿莱克修斯一世|阿莱克修斯·科穆宁]]又在1081年推翻了[[尼基弗鲁斯三世]],将皇权夺回科穆宁一系。<ref name="罗马帝国衰亡史"> (参见 《罗马帝国衰亡史》</ref>)
=== 科穆宁中兴 ===
[[阿莱克修斯一世]]登基时,由于多年的内乱与大量的领土沦丧,帝国的地方行政体系已经频临崩溃,军事组织也几近于无。所幸的是,阿莱克修斯与皇 后{{tsl|en|Irene 后Irene Doukaina| 伊琳娜·杜卡伊娜}} 的婚姻意味着在这半个世纪间一直争斗的新旧军事贵族最终达成了和解,而阿莱克修斯在早年的军事行动中也为他积累下足够的声望让他进行挽救帝国的改革。
[[File:Alexius I.jpg|thumb|[[阿莱克修斯一世]]。]]阿莱克修斯登基时最大的外患,除了与君士坦丁堡一衣带水的突厥人,便是占据南意大利的诺曼人霸 主{{tsl|en|Robert 主Robert Guiscard| 罗伯尔·吉斯卡尔}} 。出身海盗民族的罗伯尔正如其绰号“吉斯卡尔”(意为“狡诈者”),是一个狡猾老练的军事专家。1081年,即在阿莱克修斯即位之初,吉斯卡尔便在[[都拉斯|都拉齐翁]]{{tsl|en|Battle of Dyrrhachium (1081)| 都拉齐翁之战 (1081)|击败的阿莱克修斯亲率的帝国亲卫队}} ,进而占据了帝国重要的贸易站[[科孚岛]],更进逼帝国重镇[[帖撒罗尼迦]],将新帝逼入穷途绝路。阿莱克修斯只得放下罗马皇帝的架子,亲自前往西方,向[[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人]]以及[[神圣罗马帝国|日耳曼的所谓“罗马皇帝”]]求援。这次外交行动获得了巨大的成果:一直为诺曼人海盗活动所苦的威尼斯人对帝国提供了装备精良的舰队,而早已对诺曼人多次进犯[[教宗国]]和北意大利不满的[[亨利四世_(神圣罗马帝国)|亨利四世]]决意出兵干涉南意大利,导致吉斯卡尔在1083年被迫回兵西西里,直到2年后才有机会再战东罗马。而这次,他征服巴尔干半岛的企图被早有淮备的阿莱克修斯彻底挫败,而自己也热病身死。此后诺曼人陷入了继承纷争而无暇征战,帝国西边的边患暂时解决了,尽管留下了两个当时看起来并不严重的隐患:一个是从此介入东地中海贸易,对帝国敲骨吸髓的威尼斯商人,另外一个是与帝国终生为敌的一代名将,吉斯卡尔的长子,后来的[[第一次十字军|十字军]]主要领袖与[[安条克公国|安条克大公]][[塔兰托的博希蒙德|博希蒙德]]。
边患解决之后,阿莱克修斯着手改革[[拜占庭政府机构和贵族等级]],建立以科穆宁家族和杜卡斯家族为核心的贵族执政联盟,终结了贵族纷争;仿照西欧的[[封建制度_(欧洲)|采邑制度]]推 进{{tsl|en|Pronoia| 进Pronoia 普罗尼亚}} 制改革,以极短的时间挽救了频临崩溃的帝国行政,以较低的成本重建了运作良好的行政系统与健全的军队体系。此外,阿莱克修斯还在1092年推展了币制改革,恢复了因[[杜卡斯王朝]]的滥发劣币而破产的帝国货币信用,重建了以帝国为中心的贸易体系。在国力逐渐恢复之后,帝国在军事上又先后挫败北方[[佩切涅格人]]与[[库曼人]]的南侵,并对[[塞尔柱帝国]]进行了有力的抵抗。但由于塞尔柱帝国的军力依然强大,因此兵力仍显欠缺的阿莱克修斯请求[[罗马教宗]]号召西方各国出兵帮助东罗马帝国去收复原属东罗马帝国的[[小亚细亚]]的领地,使其免受异教徒侵扰。这个请求立即得到了[[教宗]][[乌尔班二世]]的回应,但出乎阿莱克修斯意料的是,他所获得的援军并不是预想中的,如同[[瓦良格卫队]]一般的由少数精锐西欧骑士构成的佣兵团,而是一柄难以操持的,在以后对帝国的内政与外交都造成极大挑战的双刃剑:1096年出现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运动,大批骑士和平民离开西欧,向近东进军。
十字军从塞尔柱帝国人手中收复了[[尼西亚]],但救兵很快成了仇兵。阿莱克修斯一世担心这些好勇斗狠的骑士危及东罗马帝国,因此要求其对自己宣誓效忠。然而当十字军进入小亚细亚、正与塞尔柱帝国作战时,阿莱克修斯却试图扩大自己的地盘,结果与十字军首领们,特别是此前就与帝国多次交战的南意大利诺曼人领主们种下矛盾。而在阿莱克修斯因为担心自己兵力不济而决定对撤走前往救 援{{tsl|en|Siege 援Siege of Antioch|安条克攻城战| 困守中的安条克城}} 的援军后,十字军骑士们终于忍无可忍,在安条克防卫战的主帅[[塔兰托的博希蒙德|博希蒙德]]和他的侄 子{{tsl|en|Tancred子Tancred, Prince of Galilee| 加利利的坦克雷德|坦克雷德}} 的煽动下,纷纷违背先前的誓言,在近东建立了4个独立的[[十字军国家]]。但最终,阿莱克修斯以及他的后继者:[[约翰二世_(拜占庭)|约翰二世]]和[[曼努埃尔一世_(拜占庭)|曼努埃尔一世]]仍凭借出色的外交手腕,使得十字军首领们依旧保持与帝国的盟友关系,甚至通过数次成功的军事征讨,让其中的[[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亚美尼亚大公国]]和[[安条克公国]]成为帝国的附庸。
东罗马帝国虽然借十字军的力量,夺回了西[[安纳托利亚]],一度消除了塞尔柱帝国的军力威胁,但北部[[佩切涅格人]]与[[匈牙利王国]]的不断南侵、西部[[塞尔维亚人]]的持续叛乱,以及南意大利的[[西西里王国|诺曼人]]仍是东罗马帝国的大患,甚至后来,自诩为“[[神圣罗马皇帝|正统罗马皇帝]]”的[[神圣罗马帝国|霍亨施陶芬王朝]]也加入到对东罗马帝国的敌对同盟中。为此科穆宁皇帝们在通过外交军事双管齐下暂时安稳住佩彻涅格人和塞尔维亚人后,决定将反帝国同盟的核心,始终敌视帝国的[[西西里王国|诺曼人]]赶出西西里,为此引发了与[[维京人|诺曼人]]的海上冲突(1147-1158年),但最终消灭[[西西里王国|诺曼人王国]],重建帝国在南意大利统治的战略意图仍以失败告终,只能迫使诺曼人在相当一段长时间无法进犯帝国。此外东罗马帝国还对[[匈牙利王国]]发动了两次战争,虽然结果令匈牙利国王臣服,并使帝国获得 对{{tsl|en|Croatia 对Croatia in union with Hungary| 匈牙利治下的克罗地亚|克罗地亚}} 地区的直辖权,但耗费了大量的军力,以致帝国近东的小亚细亚国防防御再度出现空虚。1176年,在相继逼迫诺曼人和谈、羁縻匈牙利、取缔威尼斯贸易特权,并通过资助[[伦巴第同盟]]拖住[[肺特烈一世_(神圣罗马帝国)|红胡子肺特烈]]的“帝国统一”后,自觉西方边疆已经稳固的[[曼努埃尔一世_(拜占庭)|曼努埃尔一世]]率军征伐[[罗姆苏丹国]]首都[[科尼亚_(土耳其)|科尼亚]],以期完全收复小亚细亚,是为[[密列奥塞法隆战役]],结果遭到重创,尽管在稍后的[[门德雷斯河谷战役]]勉强挽回劣势。这些称不上非常成功,甚至在纯军事的角度上可以说是失败的战争直接消耗了东罗马帝国的有限的军力和财力,但更致命的是,曼努埃尔死后,帝国再度陷入宫廷政变频发的困境,于是东罗马帝国从阿莱克修斯一世之后的中兴局面迅速跌落下来,落入全面衰落的深渊。到12世纪后期,原来雄踞东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几乎只剩下一个空壳,其军力、国力和人力已不足以应付四面受敌的局面,令边境防线濒临崩溃。
=== 衰落 ===
贯穿在整个科穆宁王朝时期的一个隐忧,就是不断向东罗马传统势力圈渗透的西方势力。11世纪和12世纪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人]],以及来自[[西西里岛]]和[[南意大利]]的诺曼人不断攻击帝国,因此,东罗马对源源不断经过其领土的[[罗马天主教]][[十字军]]的意图很持怀疑,因为这些十字军正是主要由德意志人和诺曼人构成的。另一方面,阿莱克修斯给予贸易专权的意大利城市国家尤其成为反西情绪的对象。他们成为“法兰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尤其迅速掘起为东罗马最主要的商业竞争对手的[[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人特别受反感,尽管威尼斯的船只是帝国舰队的骨干。
[[阿莱克修斯一世]]登基之初,盘踞[[西西里岛]]的诺曼人首 领{{tsl|en|Robert 领Robert Giscard| 罗贝尔·吉斯卡尔}} 对[[巴尔干半岛]]及[[爱琴海]][[岛屿]]虎视眈眈,而东罗马海军的军舰此时早已破败朽烂,因此只好与[[威尼斯共和国]]达成一笔交易:威尼斯人派出一支海上舰队对付诺曼人,东罗马则允许威尼斯商船自由地出入帝国境内所有港口,免去一切海关税收。在这样丰厚的条件下,威尼斯舰队于1085年在[[亚得里亚海]]击败了诺曼人。东罗马从此在军事上摆脱了诺曼人的威胁,但在经济上受到威尼斯的挟制。东罗马与威尼斯的同盟不仅使其国库失去了海关收入的绝大部分,而且帝国在商业方面的垄断地位也逐渐丧失,东罗马商人在东地中海地区开始让位于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的商人。而另一个致命的影响是,东罗马的经济结构为此倾向单一,逐渐演化成严重依赖意大利城邦出口贸易的经济作物农业经济,这同样严重阻碍帝国民力军力的恢复。
出于上述原因,当诺曼人的威胁解除后,科穆宁王朝的皇帝曾几经努力,试图取缔威尼斯人的特权,但是其强大的海上势力使东罗马望而却步。1122年,[[约翰二世 (拜占庭)|约翰二世·科穆宁]]皇帝取消了威尼斯的特权,后者立即以强大的舰队劫掠爱琴海诸岛,并占领了[[科孚岛]]和[[凯法利尼亚岛]]。从此,威尼斯人更肆无忌惮地在东罗马海域和君士坦丁堡城横冲直撞。在[[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的各主要港口,停泊着威尼斯的大批商船,在首都郊外的加拉塔和佩拉居住着无数威尼斯富商大贾,他们自恃财大气粗,耀武扬威,骄横无比,东罗马臣民对这些“拉丁人”无不恨之入骨。<ref>《拜占廷帝国史》 p.295</ref>
伊萨克二世的儿子小阿列克修斯在其父被废后侥幸逃出牢房,辗转流亡到神圣罗马帝国投奔其姐姐、[[士瓦本]]王后伊琳尼,随后又求助于教皇[[英诺森三世]],请其协助复位。他向教皇发誓,一旦复位成功,他将使希腊教会归属于拉丁教会。这个计划与威尼斯的利益不谋而合。[[威尼斯总督]][[恩里科·丹多洛]]诱使十字军将东征的矛头转向了威尼斯的竞争对手。<ref>Thomas F. Madden, "Food and the Fourth Crusade: A New Approach to the Diversion Question," in ''Logistics of Warfare in the Age of the Crusades'' (Ashgate Publishing, 2006).</ref>
1202年,小阿列克修斯与十字军领导人签署了一项协议,十字军将进入君士坦丁堡,帮助伊萨克与阿列克修斯父子夺回皇位,事成之后,拜占廷将支付20万[[马克 (古币)|马克]]银币,向巴勒斯坦派出勤务部队,并承认教皇对东方教会的控制权<ref name=("罗马帝国衰亡史" /> )
==== 十字军入侵 ====
[[File:Eugène Ferdinand Victor Delacroix 012.jpg|thumb|300px|《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德拉克洛瓦]]1840年作]]
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神圣罗马帝国的[[肺特烈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肺特烈一世]]企图征东罗马帝国,但给东罗马帝国带来毁灭的却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次十字军东征的原定目的是占领[[阿尤布王朝]]统治下的埃及,但威尼斯共和国的船舰总督[[恩里科·丹多洛]]获得了领导权。在东罗马王子阿列克修斯四世的请求和威尼斯总督[[恩里科·丹多洛]]的怂恿下,十字军于1204年[[君士坦丁堡之围 (1203年)|攻打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的沿海一面是[[马尔马拉海]]上的峻峭陡壁,只有金角湾沿岸地势平缓,是优秀的港湾,但是湾口拦上铁索。陆地一面的城防更是牢固无比,实际上十字军在陆地一面的进攻也的确被东罗马皇帝近卫军打退了。但是,威尼斯人长期在君士坦丁堡经商,对这里的防御措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们并不直接攻打金角湾,而是绕至[[博斯普鲁斯海峡]][[色雷斯]]一岸的另一端,夺占了热那亚人移民区加拉塔,然后从这里砍掉铁索,进入金角湾。在湾内,威尼斯战舰烧毁了大批东罗马舰只,然后用船上的投石机和云梯攻打君士坦丁堡城墙,夺取了沿海城墙上的25座塔楼,又纵火焚毁了城墙附近的建筑。东罗马军队人数不少,但装备很差,而且多由雇佣军组成。这些雇佣军本来就纪律松懈,又长期得不到军饷,因此经过几个回合的战斗,东罗马军队彻底被打散。阿列克修斯三世从陆上一面逃出首都,进入色雷斯地区避难。
十字军驻扎在君士坦丁堡城外,向复位的伊萨克二世和[[阿历克塞四世|阿列克修斯四世]]索取报酬,以继续东征。但二位皇帝两手空空,既没有钱来还愿,也没有办法去弄钱,万般无奈下,伊萨克只好下令没收皇族的私人财产,并搜刮了君士坦丁堡城内各教堂的金银珠宝祭器,凑了10万马克白银送给十字军。1204年2月初,双方正在继续谈判时,城内又节外生枝。君士坦丁堡各阶层都对阿列克修斯四世招来[[第四次十字军]]的做法极为反感,对教堂的搜刮更是火上浇油,城中不断发生希腊人袭击“拉丁人”侨民的事件,有一次严重的冲突竟然导致城东地区失火,这是5世纪以来君士坦丁堡最大的一次火灾,大火整整烧了两天两夜,从[[奥古斯都广场]]到[[狄奥多西广场|提奥多西广场]]的精华区全部化为灰烬,公共建筑、住宅和古典艺术遗产遭到巨大的损失<ref name="《拜占廷帝国史》" /> 。火灾后,拉丁侨民不敢再停留于君士坦丁堡,纷纷出城,投入十字军营内,连一向与东罗马交往甚密、少有冲突的比萨人也逃了出去。于是,城中希腊居民的愤怒全都转移到皇帝父子身上。他们认为灾难全是伊萨克二世和阿列克修斯四世造成的。于是,愤怒的市民于1204年2月中旬在君士坦丁堡城内聚集起来,把贵族和僧侣赶到圣索非亚大教堂中,在这里宣布废黜[[安吉洛斯王朝]],另立阿列克修斯三世的女婿阿列克修斯·杜卡斯为帝([[阿历克塞五世|阿列克修斯五世]])。暴民随后冲入皇宫,把伊萨克二世投入监狱,并绞死了小阿列克修斯<ref name=" ( 《拜占廷帝国史》" /> )
阿列克修斯五世上台后立即着手巩固城防,关闭城门,把在城外安营扎寨的十字军拒之门外,同时宣布拒绝履行阿列克修斯四世对十字军许下的诺言。威尼斯总督丹都洛清楚地认识到,夺取君士坦丁堡城的时机来临了。4月8日,他下令发动总进攻。经过断断续续4天的战斗,[[第四次十字军]]的在金角湾和加拉塔的靠近君士坦丁堡城墙的海岸船舰的抛石机和攻城锤在1204年4月12日在金角湾和加拉塔附近的海岸轻易突破击毁君士坦丁堡的几处城墙之后,最初是70个拉丁法国贵族骑士攻入君士坦丁堡,之后总共有大概几百个第四次十字军十字军的骑士攻入君士坦丁堡,并四处谋杀、强奸、抢掠、破坏了三天。
[[File:San Marco horses.jpg|thumb|left|200px|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前的君士坦丁堡铜驷马]]9个世纪以来,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基督教世界中,对从古希腊时代以来古代高度文化和物质文明一脉相承的唯一城市。这里聚集了来自拜占庭帝国的无数珍贵艺术品和古代图书手卷,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奇珍异宝、金银锦缎。这些都是对财宝如饥似渴的十字军洗劫的对象。皇宫、教堂、府邸、浴场、墓地、修道院、国家图书馆、公众会议厅、大赛车竞技场都成了劫掠的对象,目击这场劫难的军队指挥官[[杰弗里·德维尔阿杜安]](Geoffrey de Villehardouin)在其《君士坦丁堡的征服》中写道:“所有的战利品,多得不得了。没有人能告诉你究竟有多少。黄金、白银、器皿、宝石、锦缎、银线布匹、长袍、貂皮、灰鼠皮、银鼠皮以及各种最精致的东西,散乱堆放在地上……自从世界创造以来,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可以获得这么多的战利品。过去的穷汉,现在又富又豪华了。”<ref name=" ( 《拜占廷帝国史》" />)
许多参加十字军的领主把战利品运回本国,所有参与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军队的国家被这些从君士坦丁堡抢来的珍宝和艺术品装饰一新。大部分西欧教堂都得到了抢来的拜占廷宗教圣物,其中[[法兰西王国]]教会收获最大。[[威尼斯共和国]]也因为分得的拜占廷文物而变得雍容华贵起来。君士坦丁堡[[大赛车场]]上的装饰物——镏金的铜驷马被运回威尼斯,成为[[圣马可教堂]]正门的装饰物。
1204年3月,在第二次围攻君士坦丁堡之前,丹都洛总督和十字军的统帅们签订的合同上有如下的规定:占领君士坦丁堡后,战利品平均分配;由6个威尼斯人和6个法兰西人组成的选举团将推举一个新的“拉丁”皇帝,他将获得君士坦丁堡的两座宫殿和原东罗马帝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剩下的四分之三领土中,威尼斯获得一半(八分之三或37.5%),剩下的按照西欧封邑的模式分配给十字军将领们。经过选举,来自[[鲍德温一世 (拉丁帝国)|佛兰德的鲍德温伯爵]]被选为东方帝国的皇帝,管辖一个幅员不大的“[[拉丁帝国]]”,其疆域包括马尔马拉海两岸地区和附近一些岛屿,以及5/8的君士坦丁堡城(威尼斯得到八分之三多)。
 
[[File:Byzantine AD1205.jpg|thumb|300px|1205年前后的东罗马帝国(尼西亚帝国)疆域]]
由于对拜占廷地理的熟悉,威尼斯掌握了可以保证其海上优势的领土——[[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的摩冬港和科龙港(以出产[[洋红]]闻名),两地扼守爱琴海和黑海入口,被称为“威尼斯的右眼”。此外威尼斯还获得了[[伊庇鲁斯地区|伊庇鲁斯]]沿岸、[[爱奥尼亚群岛]]、[[科孚岛]]、[[克里特岛]]、爱琴海中其他几个大岛和色雷斯的港口,以及内地的[[阿德里安堡]]。[[蒙费拉侯爵]][[博尼法斯二世 (蒙费拉)|博尼法斯二世]]获得了萨洛尼卡港、马其顿和希腊中部的大片土地,建立了[[萨洛尼卡拉丁王国]](1204-1223);[[勃根地]]贵族[[奥东·德拉罗什]]获得了提佛和雅典,建立了[[雅典公国]](1205-1460);《君士坦丁堡的征服》作者杰弗里·德维尔阿杜安的侄子承继了占据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的[[亚该亚侯国]](1205-1432);爱琴海中大部分岛屿原来是交给威尼斯的,但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却决定把这些占领地交给私人,于是丹都洛总督的侄子带领几个同伙,在这些岛屿上建立了[[阿希佩戈拉公国]](1207-1566)。[[凯法利尼亚岛]]成为特殊伯爵领地,[[罗得岛]]起初还被东罗马贵族牢牢占据,但很快被一伙意大利冒险家占领,1309年落入[[医院骑士团|圣约翰骑士团]]手中,成为抵抗奥斯曼人的巨大要塞。
另外,原拜占廷皇室后裔和贵族也建立了一些国家。[[迈克尔·安吉洛斯·科穆宁]]夺取了伊庇鲁斯地区,建立了“[[伊庇鲁斯专制国]]”(1204-1336),该国后来被塞尔维亚人吞并。在黑海东南岸,有[[安德洛尼卡一世·科穆宁]]之孙[[阿历克塞一世·梅加斯·科穆宁|大阿莱克修斯]]建立的,定都[[特拉布宗]]的[[特拉布宗帝国]],与尼西亚帝国竞争拜占庭帝国的法统。
尼西亚帝国公开宣布继承拜占庭帝国的法统。它在建国之初受到拉丁帝国的在1205年的进攻追击,西欧骑士追击流亡朝廷,直至小亚细亚,只是由于后方发生了多瑙河下游平原的[[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和色雷斯人的入侵(1207年),迫使拉丁帝国军队回师,尼西亚帝国才获得喘息的机会。1205年,希腊-保加利亚联军在{{link-en| 阿德里安堡战役 (1205年)|Battle of Adrianople (1205)| 阿德里安堡战役}} 中全歼拉丁帝国军队,鲍德温皇帝被俘虏,尼西亚帝国起死回生。
对于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入侵拜占庭帝国的行为,教皇[[英诺森三世]]虽然威胁要把丹都洛和[[第四次十字军]]的领袖——[[蒙费拉公爵博尼法斯]]革出教门,但他私下里也感到高兴,认为这是征服了一个不服从管制的东正教徒,并使东西两教会合而为一<ref>''AMID SPLENDOR AND INTRIGUE: Byzantine Empire, AD330 - 1453'' p119</ref>。不过,这次征服君士坦丁堡的行为对罗马教廷和整个十字军运动都是绝对有害无益的。它不但不能使欧洲免于穆斯林世界的威胁,反而自毁长城。拜占庭帝国一直是一个巨大的堡垒,足以使来自于小亚细亚的[[罗姆苏丹国]]在欧洲的大门前望而却步。然而经过这次巨大的毁灭之后,这个帝国再也无法未能恢复昔日的军力和声威。从政治和经济层面上来说,它已经不再存在了。
=== 灭亡 ===
[[File:Byzantine AD1265.jpg|thumb|300px|巴列奥略王朝时的拜占廷帝国疆域,公元1265年前后]]
{{Main|君士坦丁堡的沦陷}}
1211年,[[尼西亚帝国]]击败拉丁帝国和突厥人的联军,活捉了[[罗姆苏丹国|罗姆苏丹]],一直把边界推进到[[安卡拉]]附近。向西则兼并了爱琴海上的好几个繁荣岛屿,并夺取了拉丁帝国的亚洲领土。不久,它还收复了在欧洲的土地,灭亡了伊庇鲁斯专制国和[[萨洛尼卡拉丁王国]],北方与保加利亚接壤,西边直抵亚得里亚海。1259年,大贵族[[米海尔八世|迈克尔·巴列奥略]]取代了[[拉斯卡利斯王朝]]([[尼西亚帝国]])。1261年,一支800人的尼西亚部队在希腊居民帮助下混进君士坦丁堡,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这座城市,拉丁帝国末代皇帝[[鲍德温二世]]闻讯慌忙乘小船逃走。1261年8月15日,迈克尔举行了入城典礼,随后在圣索非亚大教堂加冕为罗马皇帝[[米海尔八世|麦克八世]],开始了[[巴列奥略王朝]]的统治。
迈克尔·巴列奥略虽然恢复了帝国,但巴列奥略王朝皇帝们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欧洲,而忘了他们在亚洲的敌人。早在13世纪初的时候,[[罗马人]]完全有能力清除[[突厥人]]这个未来的隐患,但是他们并没有预见潜在的威胁,而是任其发展,而后更是将凶猛剽悍的突厥人作为内战和对斯拉夫人作战的主力,使之发展更加迅速。[[东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的领土,约在其首都迁回君士坦丁堡的时候,就立即开始缩小了。突厥人的几种势力蚕食拜占庭帝国的领土,使它只剩下沿马尔马拉海的一条狭长地带。
在[[乌古斯人|塞尔柱人]]的几股势力中,有一支乌古斯人的分支[[卡耶]]部落的成员奥斯曼人部落由于[[蒙古帝国|大蒙古帝国]]的[[哲别]]和[[速不台]]、以及[[绰儿马罕]]、[[拜住 (伊儿汗国)|拜住]]、[[野里知吉带]]和阔里吉思的入侵而从其在[[罗姆苏丹国]]故土西迁,进入了小亚细亚最西部。1281年,[[奥斯曼一世|-{zh-hans: 奥斯曼·加齐;zh-hant:奥斯曼·加齐}-]]成为这个部落的首领,该部落遂被称为“鄂图曼人”或“奥斯曼苏丹国”。1301年,在[[巴菲翁]](Baphaeon)附近,奥斯曼帝国首次与东罗马帝国发生直接冲突。虽然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奥斯曼帝国]]军队的士气轻而易举地盖过了基督教徒的士气,他们将[[安德罗尼卡二世]]皇帝的军队打得大败。
这时他们倖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奥斯曼帝国]]内部分裂。当奥斯曼帝国站好阵脚后,除一些港口城市外,拜占庭帝国几乎所有的其他地方都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了。东罗马帝国向西方求救,西方提出的条件是两个教会必须统一。巴列奥略王朝虽然颁布法律统一教会,但东罗马帝国的人民并不接受罗马天主教。一些西方的雇佣军来到帝国内,但西方大多数人宁可看着东罗马帝国灭亡。
[[File:Byzantine AD1355.jpg|thumb|300px|left|1355年前后的东罗马帝国疆域]]
奥斯曼之子[[奥尔汗一世|奥尔汗]][[加齐]]把一批批骑马牧民改编为从突击队到正规骑兵和步兵的作战单元,并着手实施一个多方向的扩张计划:先向南、向东控制[[乌古斯人|塞尔柱人]]的穆斯林诸国,把它们拉过来作为盟国,或者变成附庸国,或者干脆兼并他们。1359年,[[穆拉德一世]]继位,此后奥斯曼苏丹国使用武力向欧洲发动了主动进攻。在穆拉德即位后18个月内,就占领了整个[[色雷斯]]地区。1361年,奥斯曼人把首都迁到了欧洲的[[阿德里安堡]]。1371年,奥斯曼军队在[[马里查河]]击败了[[塞尔维亚]]军队,使东罗马帝国陷入绝望的境地,[[约翰五世 (拜占庭)|约翰五世]]皇帝被迫承认[[奥斯曼帝国]]是他的宗主国,并将次子曼努埃尔送去作为人质。
政治上的分裂和中央集权的瓦解,使末日的东罗马帝国四分五裂。帝国内部政治动荡,皇室斗争激烈,共帝之间先后爆发了“[[两安德罗尼库斯之战]]”、“[[两约翰之战]]”、“[[约翰祖孙之战]]”。巴列奥略王朝的分封习俗加剧了帝国的分裂,分散在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几个残余省份几乎都成了独立国家,除了承认东罗马帝国的宗主地位外,不对中央政府承担任何义务,既不纳税也不提供士兵,朝廷的政令几乎不出京城。尼西亚帝国时期一度恢复的军区制度再次瓦解,残存的几个富庶的农业地区全部被奥斯曼人占领,国家几乎没有收入,依靠变卖皇室财产土地和借高利贷度日。这个国家也失去了所有兵员来源,陆军只得聘请加泰罗尼亚人、法国人、威尼斯人、塞尔维亚人、瓦拉几亚人、保加利亚人和奥斯曼人充当雇佣兵。这些人名为士兵,实为匪徒,稍有不满即大动干戈,洗劫当地居民。东罗马海军也同时衰落,只能依靠威尼斯和热那亚的舰队保卫海上通道。
[[File:Byzantine AD1440.jpg|thumb|300px|灭亡前夕的东罗马帝国疆域,公元1440年前后]]
为了换取和平,或者筹措现金,东罗马帝国向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和奥斯曼人屡次割让土地,甚至连色雷斯和加拉塔等对首都和国家生死攸关的重要地区也被割让,使帝国丧失了最后的屏障。1423年,当曼努埃尔二世将第二大城市萨洛尼卡卖给威尼斯后,东罗马帝国已经无地可割,无税可收,仅靠君士坦丁堡城内少许工商业税收残度余日。
1451年,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二世]]中风去世,[[穆罕默德二世 (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二世]]即位。他决心夺取君士坦丁堡,完全消灭东罗马帝国。1451年9月,他与威尼斯人订立协议,以不介入威尼斯-热那亚战争为代价换得了威尼斯的中立。同年11月,他又与匈牙利国王签订一个条约,以不在多瑙河上建立新要塞的承诺换得了匈牙利的中立。这些条约的有效期是3年,也就是说他在这3年-{zh-hans:里; zh-hant:裡;}- 将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攻打君士坦丁堡。
以往,奥斯曼帝国认为攻击君士坦丁堡代价太大,不值得。君士坦丁堡的城墙非常坚固,除十字军外,上千年中没有人能够克服它。但随着炮的出现,这堵墙再不能保护这座城市了。匈牙利工程师乌尔班为其提供了巨大的[[臼炮]],其威力足以击碎君士坦丁堡的城墙。
[[File:ConstantinoXI.jpg|thumb|left|200px|拜占廷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
1453年3月初,穆罕默德二世开始将攻城臼炮运到君士坦丁堡城外。4月5日,星期四,奥斯曼军队出现在君士坦丁堡城墙之外的平原上。第二天是穆斯林的主麻日,穆罕默德下令解开大炮。开始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与东罗马帝国的最后决战]]。君士坦丁堡的守军奇蹟似的击退了多次进攻,但是经过两个月的炮轰,城墙多处被轰垮。在5月29日的总决战中,奥斯曼军队衝入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战斗中阵亡。5月30日上午,穆罕默德二世进入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
=== 皇帝和贵族 ===
[[File:Justinian mosaik ravenna.jpg|thumb|250px|意大利拉文纳圣维泰尔教堂的镶嵌画:查士丁尼一世,他右边是贝利萨留大将,左边是君士坦丁堡大牧首Maximin]]
{{main|拜占庭政府机构和贵族等级}}
拜占庭帝国的最高权力由皇帝掌握。皇帝是整个帝国的象征,也是最高政治领袖、军队的最高统帅、最高的司法裁判者和和宗教的最高主宰。
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有三种称呼。'''{{tsl|en|Basileus| 巴西琉斯| Βασιλεύς}}''' ({{lang|la|Basileus}} (Basileus )是最常见的称呼,来自古代希腊人对国王的称呼。在629年之前,[[罗马帝国]]的希腊语地区已经长期使用此称呼来揶俞皇帝是个“披着共和制元首外衣的东方式专制君主”,甚至[[萨珊王朝|埃兰沙赫尔]]的[[霍斯劳二世]]也在其致[[莫里斯_(拜占庭)|莫里斯]]的希腊语国书中也称呼罗马皇帝为“'''{{lang|gre| 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Ῥωμαίων}}'''”,但东罗马帝国官方一直避免此称呼。公元629年,[[希拉克略]]皇帝基于[[基督教神学]]理论,正式启用“'''虔信[[基督]]的皇帝'''”({{lang-gre|'''Πιστὸς ἐν Χριστῷ Βασιλεὺς'''}} )作为皇帝的官方称号,以昭示皇帝是“[[王中之王|万王之王]]”({{lang-gre| 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Βασιλεων}} )[[耶稣]][[基督]]在[[尘世]]的代理人,自此{{lang|el| Βασιλεύς}} 代替帝国拉丁时期的那种冗长的皇帝兼衔,成为东罗马皇帝的正式称呼。9世纪前,东罗马皇帝因自诩为[[基督教]]世界的唯一皇帝而仅使用{{lang|el| Βασιλεύς}} 称号,但在9世纪[[查理曼]]加冕后,囿于国势相当,也承认法兰克人君主为基督教世界里的{{lang|el| Βασιλεύς}} ,故为表自己方为罗马正统自称为“{{lang|gre| 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罗马人的皇帝”),而将[[法兰克帝国|法兰克君主]],以及[[神圣罗马帝国|日耳曼]]的[[神圣罗马皇帝]]称为“{{lang|gre| 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Φράγκων}} ”(“法兰克人的皇帝”)。至15世纪时,东罗马皇帝为向西方求援,故自降位格自称为“{{lang|el| 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Ελλήνων }} ”(“希腊人的皇帝”)。除了东罗马皇帝外,其他大国(如[[萨珊王朝|波斯帝国]]和[[法兰克帝国]])的君主也被东罗马人称为{{lang|el| Βασιλεύς}} 。小国君主则被称为{{lang|el| Ρήγας}}({{transl|el|Regas}} (Regas ,来自拉丁语 “{{lang|la|Rex}} “Rex ”,即国王 )。 东罗马皇帝的另外一个称呼是'''{{tsl|en|Autocrator|独裁者 (称号)|Αυτοκράτωρ}}'''({{lang|la|Autokrator}}),这是希腊语对罗马皇帝的称呼“{{lang|la|Imperator}}”的直接翻译,字面上的意思是“自我统治者”,强调“军事首脑”的意义,与罗马的“{{lang|la|imperator}}”意义相同。此称号由于也经常授予一些具有全权的军事统帅(例如[[贝利萨留]]担任意大利大元帅时的官衔{{lang|el|''στρατηγός αυτοκράτωρ''}}),故在希拉克略以后,Αυτοκράτωρ一度不用作皇帝的称号,但在[[查理曼]]加冕以后,东罗马皇帝重新启用了这个称号,作为首帝称号 “'''Βασιλεύς καὶ Αυτοκράτωρ'''”(''皇帝与独裁者'')的一部分,以昭示对法兰克人的基督教皇帝名义上的普世宗主权。而相应地,共治皇帝(皇储)只能使用“Βασιλεύς”而不能使用“Αυτοκράτωρ”,全权军事将领则允许使用“Αυτοκράτωρ”但不能使用“Βασιλεύς”(如[[巴西尔二世]]时代的{{tsl|en|Bulgaria (theme)|保加利亚军区|保加利亚}}总督{{tsl|en|David Arianites|大卫·阿里安特斯}} )。
罗马 “[[奥古斯都 另外一个称呼是'''Autocrator独裁者 (称号)|奥古斯都]]”在东 Αυτοκράτωρ'''(Autokrator),这是希腊语对 罗马 国同样沿用 的称呼“Imperator”的直接翻译,字面上的意思是“自我统治者” 而在希腊语中 强调“军事首脑”的意义 与罗马的“imperator”意义相同。此称号由于也经常授予一些具有全权的军事统帅(例如[[贝利萨留]]担任 译作{{lang|el|Σεβ 大利大元帅时的官衔''στρ α σ τ ηγ ός}}(Sebastos)或音译作'''{{lang|el|Αύγο α υ σ το ς}}κράτωρ'''(Augoustos) 但两者 使用上逐渐产生差别:前者在[[科穆宁王朝]] 希拉克略 以后 沦为高等贵族的封号 而后者则始终 Αυτοκράτωρ一度不用 皇帝 正式 称号 的一部分 比如但在[[ 巴列奥略王朝查理曼]] 时期 加冕以后,东罗马 皇帝 的标淮 重新启用了这个 称号 :''虔信基督上 ,作为首 的罗马人皇帝与独裁者'','''永恒的奥古斯都''称号 “' ''{{lang-gre|ἐν Χριστῷ τῷ Θεῷ πιστὸς β Β ασιλε ύ ς καὶ αὐ Αυ τοκράτωρ Ῥωμαίων καὶ}}'' {{lang|gre|'”(''皇帝与独裁者'' Α )的一部分,以昭示对法兰克人的基督教皇帝名义上的普世宗主权。而相应地,共治皇帝(皇储)只能使用“Βασιλ ε ύς”而不能使用“ Α ύγ υτ ο κράτωρ”,全权军事将领则允许使用“Α υ σ το κράτωρ”但不能使用“Βασιλεύ ς'''}} ”(如[[巴西尔二世]]时代的Bulgaria (theme)保加利亚军区保加利亚总督David Arianites大卫·阿里安特斯
罗马帝国的“[[File:Manuel II Helena sons.JPG|thumb|right|300px|一幅描绘[[曼努埃尔二世 奥古斯都 ( 拜占庭称号)|奥古斯都]] 与其家族成员的15世纪早期的小型绘画。画 ”在东罗马帝国同样沿用,而在希腊语 还绘有皇后,则意译作Σεβαστός(Sebastos)或音译作'''Αύγουστος'''(Augoustos),但两者在使用上逐渐产生差别:前者在[[ 海伦娜·德拉加什科穆宁王朝]]以 及帝 沦为高等贵族 三位 封号,而后者则始终作为 帝正式称号的一部分,比如[[ 约翰八世 (拜占庭)|约翰]]、{{link-en|安德洛尼卡· 巴列奥略 (曼努埃尔二世之子)|Andronikos Palaiologos (son of Manuel II)|安德洛尼卡}}与[[狄奥多尔二世·帕里奥洛格斯|狄奥多尔王朝]] 。 画中曼努埃尔的 时期皇 衔兼具了拜占庭与拉丁 风格: ''ΜΑΝΟΥΗΛ ΕΝ ΧΩ ΤΩ ΘΩ ΠΙϹΤΟϹ ΒΑϹΙΛΕΥϹ ΚΑΙ ΑΥΤΟΚΡΑΤΩΡ ΡΩΜΑΙΩΝ Ο ΠΑΛΑΙΟΛΟΓΟϹ ΚΑΙ ΑΕΙ ΑΥΓΟΥϹΤΟϹ标淮称号:'' , “曼努埃尔, 虔信基督上帝的罗马人皇帝与独裁者 '' [[巴列奥略王朝|巴列奥略]], ''' 永恒的[[ 奥古斯都 (称号)|奥古斯都]]”。 '''(''ἐν Χριστῷ τῷ Θεῷ πιστὸς βασιλεὺς καὶ αὐτοκράτωρ 皇帝的长子,共治皇帝约翰, Ῥωμαίων 同样被称作 καὶ''Basileus'' (皇帝) ,并与父亲一样身着紫色皇袍,他的兄弟则被冠以 'Αεὶ Αύγουστος'[[专制君主 (宫廷头衔)|Despotes]]'' 的称号,着红色朝袍.]]
东罗马皇帝的其他称呼还有{{lang|el| Κοσμοκράτωρ}}({{lang|la|Kosmokrator}} (Kosmokrator ,宇宙的主宰)和{{lang|el| Χρονοκράτωρ}}({{lang|la|Chronokrator}} (Chronokrator ,永久的主宰)、{{lang|el| Σεβαστοκράτωρ}}({{lang|la|(Sebastokrator}} ,至尊陛下)、{{lang|el| Καίσαρ}}({{lang|la|Kaiser}} (Kaiser ,恺撒)、{{lang|el| Πανυπερσέβαστος}}({{lang|la|Panhypersebastos}} (Panhypersebastos )等等。
东罗马皇帝被神化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性。皇帝可以召开宗教大会,任免教会领袖和高级教士。在这一点上,拜占庭帝国与同时期的西欧国家有很大的不同。皇帝的居所被称为“神圣皇宫”或“圣宫”。高级官员可以亲吻皇帝的右胸,低级官员只能吻皇帝的脚。外国使节以跪姿行礼。他们都没有权利先开口跟皇帝说话,只能等皇帝通过侍官发问时才可作答。每当官员觐见完毕,领受皇帝旨意、倒退着走出大殿时,礼仪大臣和宫廷仪卫高唱“诚如是!诚如是!诚如是!”
帝国的神学观也表现在宫廷生活之中:宫廷是一场豪华的神祕剧,皇帝在剧中努力扮演着基督的角色,在他的餐桌上接待12名宾客,在某些场合也会爲精挑细选出来的穷人洗脚。在模仿基督事蹟时,皇帝邀请最重要的显贵到[[君士坦丁堡大皇宫|皇宫]]的{{Link-en| 黄金餐 室|Chrysotriklinos}} 室Chrysotriklinos 与他同桌。在非常盛大的节庆日,宾客数目是具有象徵意义的12位。因爲如此,贵族会花钜款购买进入牆上覆满黄金镶嵌画的这间餐室的权利。在黄金餐室宴请宾客时,依据各人阶级排行的高低,而被安排坐在离君主远近不同的位置。拜占庭人尊崇这个支配皇宫生活的严格秩序,所以说,爵位是一种荣誉,而且是分了等级的荣誉。<ref name=> "黄金时代">{{Cite book |last=Kaplan |first=Michel |others=吕淑蓉/译 |date=2003年8月20日 |title=《拜占庭:灿烂的黄金时代》 |series=[[发现之旅丛书|发现之旅]] |volume=[[发现之旅丛书书目列表|72]] |url=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时报文化]] |pages=第33、35页 |chapter=第二章:皇帝:权力观与资源 |language=zh-TW |isbn=978-957-13-3933-7}}</ref>
[[File:Empress Theodora.jpg|thumb|200px|查士丁尼一世的妻子提奥多拉皇后,在532年的[[尼卡暴动]]中冷静地主持局面,将其镇压下去]]
紫色是皇帝的专用颜色,皇帝的皇权标志包括皇冠、权杖和[[宝球]](象征地球)。太阳则被视为皇帝的象征,每年12月25日,皇帝要头戴象征太阳的金光环,参加太阳节(光明节)的庆祝活动。1月6日的[[圣诞节]]、5月11日的君士坦丁堡建城节、8月25日的丰收节,以及大型的竞技、庆典活动,也要由皇帝亲自主持。
皇帝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皇后之外没有其他嫔妃。皇位的主要继承方式为血亲继承,尤其是长子继承。拜占庭帝国的12个王朝、93位皇帝中,有24位是作为皇帝长子(包括养子)继承皇位的,11位是作为皇帝的其他儿子继承皇位。在皇帝无子的情况下,皇帝的兄弟、侄甥、姐妹、女儿、父母、孙子和配偶都有权继承皇位。东罗马法律承认女性的继承权。威胁东罗马皇帝帝位的主要因素是政变。皇帝的施政措施招致首都市民不满时,也可能会在群众暴动中失去皇位(例如532年[[尼卡暴动]]中的查士丁尼一世、1042年的迈克尔五世、1185年的安德罗尼库斯皇帝、以及1204年的父子皇帝伊萨克二世和阿列克修斯四世)。
紫色是皇室专用的颜色,皇宫寝室中悬挂紫色丝绸装饰,因此东罗马皇帝的子女被称为“[[紫衣贵族]]”意为“在紫色帷幕中出生的人”。拜占庭帝国的贵族等级包括{{lang|el| Πρινκεπζ}} (亲王)、[[大公 (拜占庭)|大公/大督军]](Μέγας Δουξ,此头衔通常授予海军统帅)、{{lang|el| Δουξ}} (督军/公爵,常用于地方最高军职)、{{lang|el| μεράρχης}} (分区将军/侯爵,作为军职领二千四百人或一支联合舰队)、{{lang|el| δρουγγάριος}} (司令/大伯爵,作为军职领四百人或一支舰队) 、{{lang|el|komes}} 、komes (长官/伯爵,作为军职领两百人或一支分舰队,作为文职则为京城各官司长官) 、{{lang|la|apokomes}} 、apokomes (副长官/子爵) 和{{lang|la|Kentarchos}} 和Kentarchos (百夫长/舰长/男爵,作为军职领百人或一艘战舰)等级别,这些头衔实际上是帝国各级机构长贰的正式官号,西方封建国家借用帝国军制后逐渐演变为贵族等级。由古罗马[[元老院|元老]]职位派生出来的荣誉头衔包 括{{lang|la|Illustris}} 括Illustris (杰出者) 、{{lang|la|Spectabiles}} 、Spectabiles (显赫者) 、{{lang|la|Clarissimus}} 、Clarissimus (显赫者),这些头衔只能终身享用,不得世袭。
[[宦官]]在东罗马宫廷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6世纪时的著名军事将领[[纳尔塞斯]],其身份就是宦官。君士坦丁一世设立了宫廷大总管({{lang-el| Πραιποσιτοζ τον ενσεβεστατον κοιτωνοζ}} ),其职责是总管皇帝内宫,并安排大臣觐见皇帝的时间表。到5世纪时,这个职位已经上升到与司法大臣平级的地位。此外,皇宫内还有掌管皇室衣物、马匹、食品、猎鹰、御船、音乐、医药……的宦官官员。这些官员构成了非世袭的宫廷贵族,替皇帝发号施令,握有很大的权力。
=== 中央行政和司法制度 ===
早期的拜占庭帝国采取了类似于罗马帝国的行政制度,设立元老院、执政官和各大区长官。随着时间推移,元老和执政官逐渐变为荣誉性头衔。
东罗马皇帝的辅弼机构为御前会议,其成员包 括{{tsl|en|Magister 括Magister Officiorum|''执事长官''}} 、''大区总督''、''军队司令''、''司法大臣''和''君士坦丁堡市长''等高官。
''执事长官'' ({{lang-la|Magister (Magister officiorum}}/{{lang-el| Μάγιστρος των οφφικιωζ}} )是帝国早期最重要的高级官吏,其职权包括指挥禁军、巡视部队、监督各级官员、签发官方文件、主持外交活动、缔结条约、参加审理重大案件、掌管皇宫内外事务等重要职责。执事长官的人选不以出身和等级为依据,而是依照其实际能力、干练程度和对皇帝的忠诚度来选择,由皇帝直接任命。7世纪后,执事长官也逐渐成为虚职,其职掌为诸 多{{tsl|en|Logothete| 多Logothete 尚书 (拜占庭)|''尚书''}} {{lang-el| λογοθέτης}} ,“掌尚语言者”)所瓜分替代,这些尚书大致有:* 掌管邮政与外交 的{{tsl|en|Logothetes_tou_dromou| 的Logothetes_tou_dromou 驿传尚书 (拜占庭)|''驿传尚书''}} {{lang-el| λογοθέτης τοῦ δρόμου}} )* 掌管中央税收用度 的{{tsl|en|Logothetes_tou_genikou| 的Logothetes_tou_genikou 度支尚书 (拜占庭)|''度支尚书''}} {{lang-el| λογοθέτης τοῦ γενικοῦ}} )* 掌管地方军民政务 的{{tsl|en|Logothetes_tou_stratiotikou| 的Logothetes_tou_stratiotikou 军务尚书 (拜占庭)|''军务尚书''}} {{lang-el| λογοθέτης τοῦ στρατιωτικοῦ}} )* 掌管国家车马牧场 的{{tsl|en|Logothetes_ton_agelon| 的Logothetes_ton_agelon 群牧尚书 (拜占庭)|''群牧尚书''}} {{lang-el| λογοθέτης τῶν ἀγελῶν}} )* 掌管生产仓储及市易专卖 的{{tsl|en|Epi_tou_eidikou| 的Epi_tou_eidikou 内官尚书 (拜占庭)|''内官尚书''}} {{lang-el| λογοθέτης τοῦ εἰδικοῦ}} )* 负责首都刑狱事务 的{{tsl|en|Logothetes_tou_praitoriou| 的Logothetes_tou_praitoriou 都官尚书 (拜占庭)|''都官尚书''}} {{lang-el| λογοθέτης τοῦ πραιτωρίου}} )* 负责水利事务的''都水尚书''({{lang-el| λογοθέτης τῶν ὑδάτων}} )* 负责宫内事务,同时作为皇帝耳目监察各官司 的{{tsl|en|Logothetes_tou_oikiakou| 的Logothetes_tou_oikiakou 殿中尚书 (拜占庭)|''殿中尚书''}} {{lang-el| λογοθέτης τῶν οἰκιακῶν}} )* [[阿莱克修斯一世]]新设,统辖所有尚书的最高行政长 官{{tsl|en|Megas_logothetes| 官Megas_logoth 尚书令 (拜占庭)|''尚书令''}} {{lang-el| μέγας λογοθέτης}} )。
''君士坦丁堡市长''({{lang-el| Επαρχοζ τηζ πολεωζ}} )也属于高级官吏,地位仅次于执事长官,其职责与外地的大区总督类似,总掌首都的行政和司法权,并且负有治安责任,掌握一定的军事指挥权。
拜占庭帝国早期的国家金矿、银矿、铸币厂、国库 由{{tsl|en|Comes 由Comes sacrarum largitionum|''圣府监''}}({{lang-la|comes sacrarum largitionum}} {{lang-el| κόμης τῶν θείων θησαυρῶν}} )掌握,皇家财政(包括皇室土地) 由{{tsl|en|Comes 由Comes rerum privatarum|''内府监''}}({{lang-la|comes rerum privatarum}} {{lang-el| κόμης τη̑ς ἰδικη̑ς παρουσίας}} )掌管,大区总督掌握地方金库。以上的财政官员在7世纪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税收与出纳用度等全国核心财务由度支尚书管理,地方财政由于军区制与农兵制的产生而自然地由军务尚书管理,内官尚书则负责诸如生产、仓储等理财庶务,原本的理财官员演变为通称诸府使臣({{lang-el| βέστης}} )的宫廷荣誉头衔。
东罗马的法律属于[[罗马法]]系统。司法大臣({{lang-el| Κναιστωρ}} )由君士坦丁一世设立,最初相当于皇帝的法律秘书,为皇帝起草法律和法令,6世纪后成为最高法官。
东罗马的法官必须接受5年以上的专门法律教育,全面掌握罗马民法并通过严格的国家考试,领取资格证书,方可从事司法工作。早期的法官还兼管商业仲裁、税收、行政等业务,查士丁尼一世推行的司法改革要求法官专职化,并将法官与立法者区分开来。执事长官、大区总督和君士坦丁堡市长握有比法官更高一级的法律仲裁权,而东罗马皇帝则始终握有最高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 地方行政制度 ===
{{main|军区制}}帝国早期沿袭[[戴克里先]]时代的三层式地方行政制度,即将全国分为若干 个{{tsl|en|Pretorian 个Pretorian prefecture| 总督大 区}}({{lang-la|praefectura 区praefectura praetorio}} {{lang-el| ὑπαρχία τῶν πραιτωρίων}}) ) ,每个大区分割 为{{tsl|en|Roman 为Roman diocese| 管区}}({{lang-la|dioec (dioec ēsis}} {{lang-el| διοίκησις}} ),地区包括了罗马时代的若干[[罗马行省|行省]] ({{lang-la|provincia}} (provincia {{lang-el| επαρχία}} )。早期帝国设立了四个大区,即
* {{tsl|en|Praetorian prefecture of the East|东方大区}},首府[[君士坦丁堡]],管理[[安纳托利亚]]、[[黎凡特|叙利亚]]和[[埃及]]
* {{tsl|en|Praetorian prefecture of Gaul|高卢大区}},早期首府[[特里尔]],晚期首府[[阿尔勒]],管理[[高卢]]、[[伊比利亚半岛]]与[[不列颠尼亚]]
帝国东西分治后,拜占庭帝国只统治其中的东方大区与伊利里亚大区。在[[查士丁尼]]收复意大利大区后,又在收复领土上设 立{{tsl|en|Exarchate| 立Exarchatl 行军总管府 (拜占庭)| 行军总管府}} {{lang-el| ἔξαρχία}} )以统领新领土的诸管区。其中,以旧意大利大区的欧洲部分为[[意大利总管府]](首府[[拉文纳]]),非洲部分 为{{tsl|en|Exarchate 为Exarchate of Africa| 非洲总管府}} (首府[[迦太基]])。大区总督是皇帝的全权代表,行使行政和司法职权,但不负责军务,行军总管辖区略小但统管军民政务。由于大区总督权力极大,因此自君士坦丁一世后的历代皇帝逐步削去其权力,将部分权力分给省区总督。拜占庭帝国在重要省份和战略要地还设立直属帝国中央政府的地方总督。
7世纪上半叶,随着东方省区的丢失和拜占庭帝国军事形势的严峻,大区总督一职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军区制|军区]](塞马州,{{lang-el| θέματα}} )[[将军 (古希腊)|将军]]({{lang-el| στρατηγός}} )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帝国衰亡。这些军区面积远小于本来的大区,甚至比行政地区还小,8世纪初时仅[[小亚细亚]]半岛上即有八军区(包括一个海军军区)。但是军区将军兼管辖区的军民司法,权力远比原本的大区总督大。军区以下,各级行政单位被重新组织,以往的行省制度被废止,形成了军政一体的行政序列:基本单位为县(=百人队,Kentarchia),长官为百夫长/男爵(Kentarches),管理一县并指挥一百人队计100员农兵;两县/百人队为一旗(Bandon),长官为旗长/伯爵(Komes),管理一旗并指挥两百人队计200员农兵;两旗为一郡(=团,Droungos),长官为团长/大伯爵(Droungarios),管理一郡并指挥两旗计400员农兵;六郡/团为一分军区(=师,Tourma),长官为师长(tourmarchēs),一般兼分区将军/侯爵(Merarchēs)衔,管理一分军区并指挥六团计2400员农兵;三至四分军区/师构成一军区(=军),长官将军一般兼督军/公爵(Doux)衔,管理一军区并指挥一军约9600员农兵。
军区制虽然与后期的行军总管制类似(事实上军区制正是[[希拉克略]]在非洲行军总管任上以行军总管制为蓝本的军制改革试验的推广),但设计理念上有本质的不同:在内忧重于外患的戴克里先时代,总督大区制实施军政分离的原则,目的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以免再度陷入[[三世纪危机]]的帝国分裂状态;然而六世纪以来,帝国受到了诸多强大外敌的冲击,军政两套班子互相掣肘已成为严重隐忧,因此固守旧制已无必要。此外,帝国的去城市化也是军区制出现的要因:与古典时代相比,帝国的城市遭受了严重的军事打击,最严重时除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整个帝国竟没有一座能称之为“城市”的城市,以至于“城市”一词居然专指君士坦丁堡。城市的大量荒废,大量的城市公民流入乡村变成农民的现状,决定了古老的公民军制已无法施行。为了确保兵员而产生的[[农兵制]],亦即农民纳入国家的税收户籍统计系统,并需要为帝国所授田产而服兵役,并自行负担个人军事开支的新军制,则使得行政事务与军队管理高度一体化。于是结合了军政两方权力的将军,以及诸如军区这样的行政单位即军事单位的新型行政制度便应运而生。<ref>《拜占廷帝国史》 p.101 - p.103</ref>
事实上,军区制-农兵制体系抑制了七世纪以来帝国的军事衰退,并引领帝国在十世纪走上[[马其顿王朝|黄金时代]],然而与此同时,军区制也造成了地方世袭军事贵族的产生,从而引发了逐渐严重的土地兼并,反而破坏了帝国赖以自保自强的农兵制。进入了农兵制完全崩溃的[[科穆宁王朝]]时,地方上各方贵族割据,朝廷则沦为各地贵族争权夺利的战场,因此帝国在[[十字军]]和[[塞尔柱突厥人]]的冲击下一触即溃,即便科穆宁诸位贤君发挥了极为巧妙的统治手腕,仍然无法逆转帝国一蹶不振的趋势。
== 文化 ==
[[File: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381 BnF MS Gr510 fol355.jpg|thumb|200px|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宗教会议,510年绘卷]]
拜占庭帝国的主宰文化是希腊文化。希腊语不但是日常用语,而且是[[东正教会]]、文学和商业的共同语言。对于当时的罗马人来说,今天对“西部的拉丁帝国”和“东部的希腊帝国”的区分,拜占庭帝国并不是“真正”的罗马帝国,并不重要。罗马帝国是一个多语言和[[多元文化]]的帝国,拜占庭帝国并不例外。
拜占庭帝国继承[[君士坦丁大帝]]的精神,确信基督教是帝国的立国之本。帝国东部的基督教神学就受到犹太教神学和古典希腊哲学的影响。325年5月25日至8月25日,在尼西亚召开了[[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第一次尼西亚宗教会议]],确立了东罗马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即《[[尼西亚信经|尼西亚信经]]》。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431年[[以弗所公会议]]、451年[[迦克墩公会议]]、553年[[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的四次[[大公会议|基督教大公会议]]进一步肯定了基督教的国教地位,君士坦丁堡教区的地位也得到确认,在基督教五大教区中仅次于罗马教区。[[伊斯兰教]]兴起后,受其“禁止偶像崇拜”的教义影响,在拜占庭帝国发生了[[破坏圣像运动]]。787年在尼西亚召开的第七次宗教会议阐释了圣像崇拜和偶像崇拜的区别,东罗马基督教会的神学体系至此正式确定下来,此后再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动。这一派宗教后来发展为希腊正教,即[[正教会|东正教]]。
除了正统教派外,由于拜占廷帝国包括了希腊、埃及、叙利亚、亚美尼亚等具有不同文化的领土,因此各种异端思想在这些地方兴起,包括[[阿里乌教派]],兴起于帝国东部)、聂斯脱利教派(又称[[景教]],兴起于叙利亚地区)、马其顿尼教派 ({{lang|la|Macedonius}} (Macedonius )、[[基督一性论]]教派(兴起于埃及)、[[基督一志论]]教派、[[保罗派|保罗教派]](兴起于小亚细亚和亚美尼亚)、[[波格米勒派]](兴起于[[保加利亚]])等异端教派。
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势力和世俗权力关系十分复杂。在帝国的共同利益受到威胁时,教会和皇帝能够联合,而在发生利益冲突时,教会与皇帝则发生激烈斗争。总的来说,在9世纪以前,由于拜占庭帝国严厉的法律和富于效率的[[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行政管理,东罗马教会被剥夺了参与国事活动的空间,教会事务成为帝国国家事务的一部分,东罗马皇帝则成为教会的保护人,控制着罗马和君士坦丁堡这两个最大教区的主教和大教长任免权。从君士坦丁一世到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多位主教被皇帝免去教职,在[[罗马]]的大主教(后来成为[[教宗]])在8世纪中叶前也要听命于东罗马皇帝,同时,任何教职人员都无权开除皇帝的教籍。
=== 文学、音乐和美术 ===
[[File:Christ Pantocrator Deesis mosaic Hagia Sophia.jpg|thumb|180px|left|拜占廷美术作品:圣索非亚大教堂中镶嵌画的耶稣像]]
拜占庭帝国的文学包括小说、故事集、诗歌等形式。拜占庭帝国的讽刺散文和杂记源自古希腊文学,其讽刺散文寓严肃主题于诙谐幽默的叙述风格中,10世纪的《[[祖国之友]]》、12世纪的《[[马扎利斯]]》和《[[庄园之主]]》都是东罗马讽刺散文的代表作品。同时代的医学、哲学作品也仿照这种讽刺散文风格。拜占廷的杂记代表作是6世纪商人哥利马斯的《[[基督教国家风土记]]》,小说则主要翻译古印度故事。
东罗马诗歌以礼拜仪式所用的宗教诗歌为主,讲求韵律,并从应答对唱的诗歌中发展出了两重唱的音乐形式。东罗马音乐源自古希腊和罗马音乐,在宫廷典礼、重大仪式、节日庆典、民间婚宴等场合都要用音乐营造热烈气氛。但是,世俗音乐所留下的完整乐谱很少,因此对其乐理、音阶、旋律、音调所知甚少。目前保留下来的东罗马乐主要是东正教的宗教音乐,尤其是[[希腊]][[阿索斯山]](圣山半岛)的宗教音乐。这种音乐以复调音乐为主,反复出现相同的乐调、变调和和声,分为声调高亢华丽的高音部和舒缓平和的低音部,各段歌词注重韵律,不注重节律。
 
[[File:Meister der Ménologe des Basilius II. 001.jpg|thumb|250px|拜占廷艺术作品:巴西尔二世皇帝像]]
拜占庭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其装饰性、抽象性和宗教寓意。现在存世的东罗马美术作品大多是教堂中的[[镶嵌画|镶嵌画]]、[[壁画|壁画]]和绘画手卷,题材包括耶稣、圣母与圣子、天使和天使长、历代圣人、历代皇帝和主教,以及天堂和地狱的题材。[[镶嵌画|镶嵌画]]多为装饰性的,平面构图公式化,善用光辉耀目的颜色,主色为金色和蓝色,间以白、紫、蓝、黄、粉红、绿、红、黑等颜色的图案。
除了宗教主题外,还有一些拜占廷绘画手卷反映了军队、战役、日常生活、动植物和其他题材。
 
[[File:Paten pietre dure Louvre OA11878.jpg|left|200px|thumb|拜占廷的镶宝石珐琅金边玛瑙盘,法国[[卢浮宫]]藏品]]
东罗马文化的另一个特殊之处是其精湛的奢侈品和金银制品工艺。现存于世的东罗马珍宝(大多是1204年4月13日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后掠夺到西欧的文物)反映了东罗马工艺的高超水平,其中包括镶嵌金丝的丝绸地毯、玛瑙和雪花石膏的黄金圣餐杯;圣餐用的金盘子和餐具;黄金和红蓝宝石封面的福音书;象牙和珐琅做成的镶板及法物箱;金银大烛台;护身符和刻有宗教故事的挂件;丝绸织造的绣金法袍;黄金和镶嵌画的圣像等。
东罗马人相信,上天的力量显示在皇帝和教会的金银珠宝上。皇宫和圣索非亚大教堂越是豪华,就越能证明每位基督徒所期盼的来世生活的高贵,因此皇宫和索非亚大教堂成了巨大的珍宝库。1204年,十字军和威尼斯人在圣索非亚大教堂里面发现了1700多座黄金、珍珠、宝石和珐琅做成的小型圣坛,40000多个金银香炉和圣物盒,以及堆积如山的其他财宝。<ref>Geoffrey de Villehardouin: ''De la Conquête de Constantinople''</ref>
[[File:Pala D'OroII.jpg|thumb|250px|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的帕拉多霍祭坛]]
在存世的东罗马工艺品中,最精致的是现存于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的帕拉多霍祭坛组雕(Pala D'Oro),由黄金、珐琅、珍珠和宝石制成。976年,威尼斯总督委托东罗马工匠制作了祭坛的中心嵌板,1105年又订购了更多的珐琅嵌板。1204年4月13日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后,威尼斯军队将圣索非亚大教堂和许多修道院的圣像劫到威尼斯,添加到祭坛上。
=== 建筑 ===
[[File:Hagia Sophia exterior 2007 002.jpg|thumb|250px|[[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索非亚大教堂]]。]]
{{Main|拜占庭式建筑}}
 
东罗马建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4世纪至6世纪)、中期(7世纪至12世纪)和后期(13至15世纪)。前期是东罗马建筑的兴盛期,建筑作品大多仿照古罗马式样,主要的建筑包括[[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城门、宫殿、广场、拱门、高架水道、公共浴场和蓄水池,以及教堂。基督教成为国教后,东罗马的教堂建筑越来越大,越来越豪华,至公元6世纪,最终出现了空前壮观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索非亚大教堂]]。
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并屠宰之后,拜占庭国力大受损失,无力再兴建大型公共建筑和教堂。这一时期建造的东罗马建筑数量不多,也没有创新,在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廷帝国后大多破损无存。君士坦丁堡的圣玛利亚教堂为晚期东罗马建筑的代表作品。
 
[[File:Chrám svaté Sofie (Kyjev).jpg|thumb|250px|[[圣索菲亚主教座堂 (基辅)|基辅的圣索非亚大教堂]]。]]
东罗马建筑为砖石结构,局部地方加以[[混凝土]]。从建筑元素上看,东罗马建筑包含了古代西亚的砖石券顶、古希腊的古典柱式和古罗马建筑规模宏大的尺度,以及[[巴西利卡]]的建筑形式。东罗马建筑的拱券和穹窿多采用小料厚缝的形式,以减轻拱顶重量。从现存遗址上看,拜占廷的宫殿和其他公共建筑中,某些个体建筑存在中轴对称,但整个建筑群则由各时期随意添建的建筑组成,呈现为平面不规则的自由布局。此外,拜占庭建筑与古典希腊罗马建筑意趣上也有很大差距:古典建筑更追求内观和外观的整体协调,宗教建筑中不会出现外观极为朴素,视觉上打破几何平衡感的作品,而拜占庭建筑基本放弃了建筑外观审美的追求,即便是圣索非亚大教堂,从外观上而言不过是一个毫无装饰臃肿庞大的红砖形体,只有进入了内部,才能为其穹隆与穹顶的巧妙搭配带来的轻盈感与壮阔感,以及绝妙的采光与色彩斑斓的装饰所构成的辉煌璀璨所震撼。
=== 科学技术 ===
[[File:NaplesDioscuridesMandrake.jpg|thumb|200px|一本7世纪的拜占廷医书]]
 
东罗马人继承古希腊人重视科学和教育的习俗。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被东罗马人视为“四艺”,哲学、修辞学、古希腊语也是学童的必修科目。神学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是普通民众对神学的关注程度非常高,经常可以看到贩夫走卒之间进行激烈的神学辩论<ref>拜占廷帝国史,p480</ref>。在应用科学中,与筑城相关的土木工程学,与军事相关的冶金学和地理学,以及制作“希腊火”所需的化学知识都得到了高度发展,不过这类知识并不向公众普及,而是作为机密课目向特定的学生传授。
=== 社会风俗 ===
拜占庭帝国位于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带,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东罗马人的饮食和服饰习惯。根据一位佚名东罗马作家的《论食物》记载<ref>拜占廷帝国史,p387</ref>,不同地区的东罗马人饮食略有不同,但主食基本都是面包、豆类(加入汤或菜中)。在首都君士坦丁堡,由于肉价昂贵,普通人的主食是面包、橄榄、洋葱、小扁豆、奶酪和鱼类。外地则广泛食用牛、羊、猪、马、鸡、鸭、鹅等禽畜肉类。君士坦丁堡人喜食海鱼,淡水鱼通常用来喂猫狗。其他拜占廷史料中提到的蔬菜有萝卜、卷心菜、大蒜、洋葱、南瓜、莴苣、韭菜、黄瓜,调料包括芝麻、芫荽、胡椒、丁香,水果则以苹果、无花果、西瓜、杏和葡萄为主。饮料为家酿的葡萄酒和啤酒。几乎所有的食物都要加入橄榄油。各地生产的粮食主要满足当地的需求,首都和萨洛尼卡、安条克这样的大城市则依靠进口粮食,以及政府的粮仓调拨。7世纪初期帝国丧失埃及、利比亚、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阿非利加和叙利亚等行省后,谷物产量减少,肉类消费量开始增加,羊毛和亚麻也取代产自埃及的原棉,成为纺织的主要原料。
 
[[File:Danielis.jpg|thumb|250px|left|一幅13世纪的手绘画卷,由奴隶抬着的达尼埃尔,可见当时的拜占廷服饰风格]]
东罗马人的服饰也因地区而异,冬季阴冷多雨的马其顿和多瑙河边境地区与干旱炎热的埃及地区服装样式有很大差别。丝绸为皇家垄断的原材料,丝绸生产被集中在希腊南部地区,丝绸的买卖也由官营商人严格控制。没有皇室的许可,平民不得随意穿戴丝绸服装。紫色的丝袍为皇帝和皇后专用的服装,高级教会人士则穿着织金绣银的锦缎教袍和法衣。普通人的服饰多由棉布和亚麻织成,从现存的东罗马绘画手卷来看,在帝国1100年的历史中,服装样式基本上为轻快、单薄的地中海风格,主要的服装样式包括长袍、披肩、腰布、皮靴。
== 经济 ==
[[File:Solidus Julian-transparent.png|thumb|250px|拜占廷的索利都斯金币]]
 
拜占庭帝国所控制过的最大领土面积为270万平方公里(查士丁尼一世去世时的565年)[[人口]]颠峰值则为3400万(公元4世纪末期)。帝国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并拥有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在中世纪早期的几百年中,东罗马一直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的货币[[苏勒德斯 (钱币)|苏勒德斯]]长期以来是欧洲和西亚的国际流通货币。
尽管[[亚美尼亚|亚美尼亚]]的[[金|金矿]]和[[巴尔干半岛|巴尔干]]的丰富[[银|银矿]]为东罗马提供了[[贵金属|贵金属]]的来源,但帝国最主要的收入还是来自商业贸易中征收的[[关税]]和贸易税(此外还包括过境税、入城税、不动产转手税等名目)。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处于欧洲、亚洲交汇点,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各地商船汇集的地方,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终点,发达的国际[[转口贸易]]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塞萨洛尼基|萨洛尼卡]]、[[特拉布宗]]、[[安条克]]和[[亚历山大港|亚历山大]]等城市也是帝国的重要贸易港口。东罗马的进口物资主要包括[[丝绸]]、[[毛皮]]、[[奴隶制度|奴隶]]、[[粮食]]、[[木材|贵重木材]]、[[香辛料|香薰料]]、[[染料]]、[[象牙]]、[[宝石|宝石]]、[[濒危物种|珍禽异兽]]和其他[[奢侈品]],出口物资则有[[玻璃]]、马赛克镶嵌画、高级丝织品和锦缎、武器、[[葡萄酒]]、金银货币、珠宝首饰和工艺品<ref name="《拜占廷帝国史》" /> 。东罗马的通货长期保持稳定的状态。1磅黄金铸造72个名为“诺米斯玛塔” ({{lang|la|Nomismata}} (Nomismata )的金币,一个诺米斯玛塔等于12个银币,1个银币等于12个铜币。一个工人一年工作280天,大约挣25个诺米斯玛塔的年薪,就可以维持衣食所需<ref name> ="东罗马">{{Cite book |last=Kaplan |first=Michel |others=郑克鲁/译 |date=2004年1月 |title=《拜占廷:东罗马帝国的辉煌岁月》 |series=[[发现之旅丛书|发现之旅]] |volume=[[发现之旅丛书简体字版书目列表|29]] |url= |location=上海 |publisher=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80678-192-0}}</ref>。
公元7世纪后,拜占庭帝国的国际贸易因与萨珊王朝和阿拉伯的战争而受到影响,传统的经过[[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湾]]的商路中断,迫使东罗马开辟通过[[红海]]进入[[印度洋]]的海路贸易和通过[[黑海]]、[[可萨汗国]]、[[里海]]、[[咸海|咸海]]的陆路贸易路线。至9世纪,帝国的国际贸易达到最高峰。
1071年,[[塞尔柱帝国|突厥人]]攻占了[[安那托利亚|小亚细亚]],虽于1143年基本收复,但是拜占庭帝国逐渐丧失了黑海沿岸的商业据点。与此同时,由于[[威尼斯]]的兴起,以及[[热那亚]]、[[加泰罗尼亚|加泰隆尼亚]]商人的竞争,东罗马的商业开始衰落。诺曼人则入侵希腊南部的底比斯和科林斯等丝绸工业中心,将大批养蚕技师和丝织工匠带到[[西西里岛|西西里]],打破了东罗马对丝绸的垄断地位。数次十字军运动,尤其是1204年4月13日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带来的破坏,严重地毁坏了帝国的商业地位,彻底改变了地中海贸易格局。在拜占庭帝国晚期的若干次皇室斗争中,为了获得资金,东罗马皇位争夺者屡以商业贸易特权为抵押,致使本已遭到严重毁坏的本国商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君士坦丁堡和特拉布宗不再是东方商品的集散地,其地位被威尼斯在东地中海的商业据点夺去。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甚至在东罗马本土取得了商业特权,在君士坦丁堡郊外的[[加拉塔]]建立了商业殖民区。到14世纪,拜占廷的商业已经完全萎缩。
除了商业税收外,拜占庭帝国其他的经济收入来源还包括向元老阶层征收的地产税和向城市工商业主征收的货币税。此外还向城市工商业主征收马匹、布匹等实物税。城市公民还要交纳公证税、[[印花税]]、司法税等间接税。富有的市民还要负担路灯燃油、节日[[赛马|赛马]]、慈善机构、城市卫生和救火等费用<ref name="《拜占廷帝国史》" />
东罗马的农业税按照田亩面积向村庄集体征收,逃亡农民所抛下的荒芜农田所需缴纳的税收,由其所在的村庄代缴。每年5月和9月,帝国的巡回法官和税收官吏下乡征税,每3年普查一次土地状况,确定税收额度。
在7世纪初期丧失主要的农业省叙利亚后,拜占庭帝国加大了在巴尔干和小亚细亚的农恳力度。当这些地方的领土也在1071年-1185年落入[[斯拉夫人]]和突厥人之手、而帝国的商业贸易又极度萎缩时,拜占庭帝国就理所当然地出现了财政困难的状况。在14世纪,为了筹措开支,[[安娜·德·萨伏伊皇后]]曾下令熔化宫中的金银器皿,铸造货币。一位记录了[[约翰五世 (拜占庭)|约翰五世]]加冕典礼的拜占廷史官曾哀叹道:“皇帝的大多数皇冠和冕服只是看起来像黄金珠宝,其实都是染上金色的皮革,饰以彩色玻璃冒充宝石。前朝皇帝用来品尝美酒的、缀满红绿宝石和珍珠的高脚金杯,已经被换成了白锡杯或陶土杯。……到处可以看到类似具有天然美丽的宝石和多彩绚丽的[[珍珠]]一样的东西,但是这些都骗不过众人的眼睛……罗马帝国的繁荣和辉煌竟然颓败到这种程度,昔日的荣光完全消失了……”<ref>AMID SPLENDOR AND INTRIGUE: Byzantine Empire, AD330 - 1453, p.115</ref>。
至巴列奥略王朝末期,拜占庭帝国已经完全依靠出售皇室财产土地和借高利贷来维持必要的开支。为了筹措现金,帝国向[[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和奥斯曼人屡次割让土地,甚至连色雷斯和加拉塔等对首都和国家生死攸关的重要地区也被割让,使帝国丧失了最后的自救资源。1423年,当[[曼努埃尔二世 (拜占庭)|曼努埃尔二世]]将第二大城市[[萨罗尼加]]卖给威尼斯后,拜占廷帝国已经无地可割,无税可收,仅靠君士坦丁堡城内少许工商业税收残度馀日。这一状况无疑对拜占庭帝国的最终灭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ref name="《拜占廷帝国史》" />
== 军事 ==
[[File:Byzantine Empire animated.gif|300px|thumb|东罗马帝国的疆域变迁]]
[[File:Galley.jpg|thumb|250px|拜占廷海军战舰]]
 
拜占庭帝国的军事战略,总体来说呈现守势状态。
[[希拉克略|希拉克略皇帝]]时期,在帝国东部领土上普遍推广军区制,凡是被东罗马人收复的土地,都建立新的塞马州。到9世纪,在东罗马的欧洲领土上,从[[爱奥尼亚群岛]]和[[伊庇鲁斯地区|伊庇鲁斯]]经[[马其顿]]直到黑海,以及亚得里亚海滨的若干岛屿和沿海城市,普遍设立了军区。
[[File:Car bed kap deu2.jpg|thumb|left|250px|君士坦丁堡的二号军事门]]
自11世纪以后,东罗马传统的军区制度瓦解。由于多次发生军事将领插手皇族内部斗争的情况,[[巴西尔二世]]之后的历任皇帝开始解散军区和世袭部队,以遏制军事贵族的发展。他们以[[雇佣兵]]取代职业军队,同时削减军事经费,以限制军人势力。这些措施反过来进一步刺激军事贵族铤而走险、发动政变,造成了内部的恶性循环,而这一内部恶性循环又使拜占庭帝国在外敌的攻击面前无力抵抗,于是国势愈发衰弱,军事开支进一步削减,形成外部的恶性循环。
但是,在外来威胁解除后,东罗马皇帝就采取了限制海军的政策。这一做法的主因是698年海军统帅[[提比略]]发动政变、出动舰队围攻君士坦丁堡,以及711年[[黑海舰队]]发动起义、迫使[[查士丁尼二世]]皇帝退位。10世纪后东罗马皇帝分散军权和削减军事经费的措施也影响到东罗马海军的战斗力。1071年[[曼齐克特战役]]后,东罗马丧失了位于[[小亚细亚]]的大部分海军基地,此后转而采用雇佣外国舰队的方式应付海上威胁。[[威尼斯|威尼斯人]]、[[热那亚|热那亚人]]和[[加泰隆尼亚人]]都为东罗马提供过军舰和水手。到1449年,新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从[[伯罗奔尼撒]]前往首都的时候,东罗马舰队破坏殆尽,竟然拿不出一艘像样的船来,皇帝只能乘坐[[加泰罗尼亚人]]的商船前往首都。
由于拜占庭帝国采取军事守势,因此其筑城技术得到极大的发展。在拜占庭帝国的军事防御建筑中,君士坦丁堡的[[城防体系]]是最具代表性的防御工事。5世纪前期,由于君士坦丁堡人口迅速增长,因此狄奥多西二世皇帝在君士坦丁修筑的城墙边增筑了狄奥多西城墙,将城市面积扩大了两倍。由于城外就是一马平川的[[色雷斯平原]],因此这段城防系统被设计得复杂无比。狄奥多西城墙从外向内依次为外护墙、[[护城河]]、护城河内墙、陡坡护壁、外城台 ({{lang|la|Peribolos}} (Peribolos )、外城墙、内城台 ({{lang|la|Parateichion}} (Parateichion )、内城墙,外城墙和内城墙上耸立着三百多座塔楼、角楼和碉堡,形成强大的火力支援系统。
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军事将领,如[[贝利撒留]]、[[纳尔西斯]]、[[狄奥斐卢斯]]等,许多东罗马皇帝也是军人出身,具有出色的军事领导才能,例如被称为“保加利亚人屠夫”的巴西尔二世。甚至连拜占庭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在威尼斯人[[朱斯提尼安尼]]的协助下出色地指挥了君士坦丁堡的保卫战,并亲率部队抵抗敌人,在战斗中英勇阵亡。
== 外交 ==
[[Image:The mother of the Russian sovereign Svjatoslav, Olga along with her escort from the Chronicle of John Skylitzes.jpg|thumb|[[奥丽加]]和她的侍从在[[君士坦丁堡]](收藏于[[马德里]]) ]]
拜占庭外交包含了他们施政的原则以及方法,是拜占庭帝国整个运作体系的环节之一,其要旨在于实践其国家的目标与落实外交政策,历史学者 Dimitri Obolensky曾写道:「在[[东欧]]保护人民是政府首要任务,需要凭藉拜占庭外交的各种技巧和资源,维持一个统一的拜占庭最终影响了[[欧洲历史|欧洲]]和[[中东]]的历史」<ref name="O">{{cite book |last=Obolensky |first=Dimitri |authorlink=Dimitri Obolensky |title=Byzantium and the Slavs|year=1994 |publisher=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isbn=088141008X|pages=3 |chapter=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Byzantine Diplomacy}}</ref>
===原则与管道===
[[Image:Bulgarian king Omurtag sends delegation to Byzantine emperor Michael II from the Chronicle of John Skylitzes.jpg|left|thumb|[[奥莫尔塔格]],[[保加利亚]]的领袖,多次挑战帝国的权威]]
拜占庭的外交决策是由国际情势以及邻边诸国的关系所交织而成的网络,不过通常主导权是由帝国掌握<ref name="Neuman">{{cite journal|last=Neumann |first=Iver. B. |title=Sublime Diplomacy: Byzantine, Early Modern, Contemporary |journal=M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ume=34 |issue=3 |pages=869–70 |issn=1569-2981 |url=http://www.clingendael.nl/publications/2005/20051200_cli_paper_dip_issue102.pdf |accessdate=2007-05-21 |quote= |date=August 2006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614070842/http://www.clingendael.nl/publications/2005/20051200_cli_paper_dip_issue102.pdf |archivedate=2007-06-14 }}</ref>,然而这个过程只是尝试解决周围的问题,专研拜占庭的史学家Evangelos Chrysos 归纳出外交工作的三个过程:
*欢迎新的成员加入帝国的体系。
*制订相关的法律<ref>{{cite book |last=Chrysos |first=Evangelos |authorlink= |coauthors= |title=Byzantine Diplomacy: Papers from the Twenty‐Fourth Spring Symposium of Byzantine Studies, Cambridge, March 1990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Byzant) |year=1992 |publisher=Variorum |isbn=0-860-78338-3 |editor= Jonathan Shepard, Simon Franklin|pages=35 |chapter=Byzantine Diplomacy, A.D. 300–800: Means and End}}</ref>。
为了主导这些过程,拜占庭会避免这些成员加入决策过程,例如[[君士坦丁堡]]会有各国设置的[[大使馆]],一些皇室的成员会在其中担任要职,所以他国只能握有部分修改的权限,而大权为皇族牢牢掌控,以至于拜占庭可在外交场合中想有压倒性的胜利,君士坦丁堡当局可以胜利的因素还有他们控制了宣传系统,因而感化外国人的外交态势<ref>{{cite book |last=Laiou |first=Angeliki E. |authorlink= |coauthors= |title=The Economic History of Byzantium (Volume 1)|year=2002 |publisher=Dumbarton Oaks|editor=Angeliki E. Laiou|pages=3|chapter=Writing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Byzantium|url=http://www.doaks.org/EHB.html|chapterurl= http://www.doaks.org/EconHist/EHB01.pdf}}</ref>。当古代的历史学家卢修思(Liutprand of Cremona)收道位于拜占庭首都大使的信函,大使表示在帝国如此的款待之下难以担当重任,豪华的美食以及各种杂技娱乐,照顾其面面俱到的生活-视觉、听觉,味觉,每当在外交的场合上必身著华服<ref name="Neuman870-871">{{cite journal|last=Neumann |first=Iver. B. |title=Sublime Diplomacy: Byzantine, Early Modern, Contemporary |journal=M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ume=34 |issue=3 |pages=870–71 |issn=1569-2981 |url=http://www.clingendael.nl/publications/2005/20051200_cli_paper_dip_issue102.pdf |accessdate=2007-05-21 |quote= |date=August 2006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614070842/http://www.clingendael.nl/publications/2005/20051200_cli_paper_dip_issue102.pdf |archivedate=2007-06-14 }}</ref>。
事实上拜占庭在外交的战场上的胜利一点也不让人意外:他必须面对两方的强敌,在南方有波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然而最后还是被土耳其人所灭),在北面有撕拉夫人和各个游牧民族-众所皆知的战争事相当耗费人力与金钱的<ref name="O" /> ,而拜占庭巧妙的把外交当成一种武器,假设保加尔人意图威胁,拜占庭为试图以相当代价予以[[基辅罗斯]]要求协防,当基辅罗斯尝试骚扰边境,就会请求[[佩切涅格人]]([[突厥人]]的一支)帮助,当佩切涅格人进攻,可能由库曼人和其他民族一起防御,帝国总是可以在敌人入侵后寻求到陌生的其他民族合作,所以帝国境可能的善待任何可以合作的其他民族,1282年拜占庭皇帝[[米海尔八世]]受到挑战,[[西西里]]国王卡罗一世阴谋推翻他的地位,最终爆发了[[西西里晚祷|西西里晚祷战争]],另外皇帝[[席哈克略]]曾经联合[[西突厥汗国]]联手打击波斯国王[[霍斯劳二世]]<ref name="Antonucci"/>
== 后续影响 ==
[[File:Russia-Moscow-Cathedral of Christ the Saviour-3.jpg|thumb|left|拜占廷风格的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 (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
 
在东罗马帝国的最后一夜中,有一些人趁乱登上拉丁人的战舰,逃到了克里特、摩里亚、爱奥尼亚群岛和威尼斯。一艘热那亚商船保留了它在那最后一夜的乘客名单,上面有六名巴列奥略皇族的人,两个科穆宁皇族,两个拉斯卡利斯皇族,以及一些次要的贵族。这些人和其他许多东罗马人携带着古代的珍贵文献流亡到西欧各国,使得生活在天主教神权世界的人们重新看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和恺撒,以及其他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光辉思想(但事实上,这些知识和思想大部份保存在西欧[[修道院]]中,少部份从[[伊比利亚半岛]]的摩尔阿拉伯王国进入西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其他希腊哲学家的学术早在数个世纪前便已在欧洲的天主教经院中受到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了<ref>Étienne Gilson: ''L'esprit de la philosophie médiévale''; Jacques Le Goff: ''Les Intellectuels au Moyen Âge''</ref>)。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人性战胜了神性,希腊人的理性光明照穿了教皇和封建制度所构成的重重帐幕,给西欧带去了文艺复兴之光<ref>约翰·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十八章</ref>。在拜占廷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西欧的新世界。
俄国皇帝从来没有放弃过恢复拜占庭帝国的企图。[[叶卡捷琳娜二世]]曾经设想以君士坦丁堡为俄国的新首都,以圣索非亚大教堂为自己的皇宫,<ref>{{Cite web |url = http://www.fsmitha.com/h3/h47-crimea1.htm |title = The Crimean War |publisher = Fsmitha.Com }}</ref>并把自己的一个孙子命名为君士坦丁([[君士坦丁·帕夫洛维奇]])。<ref>Hagen Schulz-Forberg. ''Unravelling Civilisation: European Travel And Travel Writing''. Peter Lang, 2005. ISBN 978-90-5201-235-3. Page 229.</ref>[[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 (俄国)|尼古拉一世]]、[[亚历山大二世 (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和[[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尼古拉二世]]这些俄国皇帝发起了一系列针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fact|试图光复君士坦丁堡}},但是这些企图都被英国(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或德国(1878年[[1878年柏林会议|柏林会议]])等国挫败。
[[File:Berg Athos.jpg|thumb|right|[[阿索斯山|阿索斯山自治修道院州]],至今仍然由[[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直接管辖。]]
许多拜占廷学专家都认为,拜占廷文化在古典文化与西欧文艺复兴之间起到了传承者的作用,拜占廷帝国所留下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453年,拜占廷灭亡了。但是其精神永存。其巨大影响,不仅在曾经是拜占廷领土的那些国家,而且在拜占廷帝国旧疆界以外的国家中仍然存在。拜占廷文化在其国土之外的东欧和西欧甚至具有更深远和强大的影响。”<ref>George Ostrogorsky: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p508-509</ref>;“1453年5月29日,一种文化被无情地消灭了。它曾在学术和艺术中留下了光辉的遗产。它使所有的欧洲国家摆脱了野蛮,并给予其他国家文化精华。它的力量和智慧在几个世纪中一直保护着基督教世界。君士坦丁堡在11个世纪中始终是西方文明世界的中心。”<ref>S. Runciman, ''Byzanine Civilization'', p299</ref>
; 网页
* {{cite web |author = Dr. David Turner |title =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The alternative "History" of Europe |work = Romiosini: Hellenism in the Middle Ages |url = http://www.greece.org/Romiosini/talk1.html |accessdate = 2006-03-06 }}
{{refend}}
== 外部连结 ==
{{Commons|Byzantine Empire|拜占庭帝国}}
* [http://www.angelibrary.com/real/world/015.htm 全球通史:传统的拜占廷文明]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28055032/http://www.faithfuleye.com/simp/node/1409 曾经为西欧基督教文明遮风挡雨的——拜占庭帝国]
== 参见 ==
{{col-begin}}
{{col-break}}
; 历史
* [[罗马帝国]]
* [[尼西亚帝国]]
* [[奥斯曼帝国]]
{{col-break}}
;宗教
* [[正教会|东正教]]
* [[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
* [[东西教会大分裂]]
{{col-break}}
; 法律
* [[罗马法]]
*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 [[君士坦丁堡的沦陷|君士坦丁堡之陷落]]
{{col-break}}
; 地理
* [[君士坦丁堡]]
* [[巴尔干半岛]]
* [[安那托利亚|小亚细亚]]
{{col-break}}
{{Portal box|古罗马|希腊|中世纪|欧洲|亚洲|非洲|历史}}
{{col-end}}
 
{{-}}
{{拜占庭帝国主题}}
{{Roman history epochs}}
{{中世纪}}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拜占庭帝国| ]]
[[Category:东正教国家]]
128,43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