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戰術導彈
基本分類
按彈道特徵分,戰役戰術導彈有彈道和巡航兩類。 彈道導彈 採用 火箭發動機 ,結構簡單,大部分彈道處於稀薄大氣層中。導彈沿一條近似半橢圓彈道飛向目標,多在彈道主動段進行制導,在被動段作慣性飛行。有的在彈道末段和中段制導。各國現裝備的主要是彈道導彈。 巡航導彈 一般採用空氣噴氣發動機。它在稠密大氣層中靠翼面產生的氣動升力和發動機推力,作等速巡航飛行,進行全程制導。
研發歷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國家開始研製與地地戰役戰術導彈性能相近的地地導彈。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導彈大都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或渦輪噴氣發動機,慣性制導或無線電制導,彈體體積大,地面設備多,機動性差,發射準備時間長,命中精度低。70年代的導彈已形成系列,射程從數十千米到數百千米。採用慣性制導或簡易慣性制導,命中精度為數十至數百米。採用固體或預包裝可貯液體火箭發動機的導彈,發射準備時間短,"潘興ⅠA"和"長矛"導彈(見圖),從占領陣地至發射僅需15分鐘,5~10分鐘即可撤離陣地。80年代的地地戰役戰術導彈特點是:採用先進制導技術,命中精度顯著提高,達最大射程的萬分之幾,圓概率偏差只有25~40米;發動機採用高能推進劑和輕型殼體材料,提高了比沖和質量比;戰鬥部有核戰鬥部和常規戰鬥部,還有各種功能的常規子母戰鬥部、化學戰鬥部,有的還裝配分導戰鬥部攻擊活動裝甲目標;縮短了發射準備時間,有的導彈可在10分鐘內完成發射準備。戰役戰術導彈將重點發展近程和遠程的,其核戰鬥部將向小型、低當量、突出某種破壞效應的方向發展。採用複合制導技術,以提高命中精度,使圓概率偏差僅有幾十米。改進機動的多發聯裝的箱式發射裝置,縮短戰鬥準備時間,提高反應能力。俄羅斯戰術戰略導彈:「討厭者」是前蘇聯最早的戰術彈道導彈,其技術源自二戰中繳獲的德國V-2導彈。該導彈於1950年開始裝備前蘇聯炮兵,50年代後期退役。該導彈是一種單級彈道導彈,射程270公里,命中精度(CEP)8公里,攜載常規彈頭,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和慣性制導方式。該導彈發射方式比較落後,通過水平放置在輪式拖車上用履帶式牽引車運往發射陣地,再從發射台上發射。「飛毛腿」是一種單級液體彈道導彈,分A、B、C、D四個型號。A型於1955年開始服役,50年代末退役。B型從1958年4月開始研製,1962年8月開始部署。C型是更換輕彈頭增大射程的型號;D型是高精度型彈。該彈射程在80公里至300公里之間,採用慣性制導方式和地面機動發射方式,配備常規、化學或核彈頭,命中精度(CEP)在4000米至50米之間。「圓點」是一種單級固體戰術彈道導彈,分為初始型和改進型。初始型20世紀60年代末研製,1976年服役;改進型於20世紀80年代末服役。該彈主要用於攻擊戰役戰術縱深內的單個重要目標和大面積目標。該彈最大射程120公里,命中精度(CEP)50米至100米之間,可配備常規或核彈頭,採用全程慣性制導方式和車載地面機動發射方式。
參考來源
- ↑ 戰術導彈的特點和優勢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