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恶性增资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恶性增资是个专用术语。

随着社制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的汉字也在不断演化着,从最初的甲骨文[1]渐渐发展到了小篆[2],后来文化进一步发展后,才出现了”汉字”这种说法。

目录

名词解释

投资决策中的“恶性增资”与“承诺升级”

这个过程类似于众多的企业竞争投资一个项目,其中只有一个投资者能够最终获得投资收益,其余的投资者先期已经投入的资金则变成沉没成本不能收回了。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对于一个已经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继续运行下去风险越来越大的项目,人们不是立刻终止项目而是继续追加投资,企图用这种方式博取最后的成功。因为项目已经上马,投资已不可逆转,终止项目意味着承认决策的错误,并且需要承担损失,而继续投资下去则存在一线成功的希望。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风险越积越大,亏空越来越大,越来越需要决策者用更大的努力去填补亏空,以至于除了用赌一把的心态进行高风险高报酬的冒险以外,无法通过正常的投资渠道来弥补,因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增资”的现象,即一个项目投入大量资源后发现完成该项目取得收益的可能性很小,在各种客观信息表明应放弃该项目的情况下,经理人仍然继续投入额外的资源。

同时,研究还表明,决策者对自己负有责任的项目,更具有一种动机要证明其决策的正确性,并期望从对这个失败项目本身的追加投资中得到挽回,这就是所谓的“承诺升级”。事实上,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他们负责的失败项目比成功项目投入了更多的资金。

奚恺元教授曾经对美国和中国的EMBA学生进行了以下实验:

你是一家医药公司的老总,正在开发一种新的止痛药。据你所知,另外一家医药公司已经开发出了类似的止痛药,如果继续进行这个项目,公司有近90%的可能性损失500万元,10%的可能盈利2500万元。项目才刚刚启动,还没有什么花费,从现在起,项目需要耗资50万元,你是坚持开发还是放弃?请作出你的选择:

实验结果是多数人选择“放弃”,因为盈利的机会只有10%,而且项目尚没有投入资金,他们很轻松地放弃了项目的实施。然而接下来进行了另外一个实验:

你是一家医药公司的老总,正在开发一种新的止痛药。据你所知,另外一家医药公司已经开发出了类似的止痛药,如果继续进行这个项目,公司有近90%的可能性损失500万元,10%的可能盈利2500万元。项目已投入了600万元,还需再耗资50万元,你是继续开发还是现在放弃?请作出你的选择:

在后面的实验中,多数人选择了“继续”。其实两个实验对决策者而言,面对的决策问题是一样的,都是投资50万元进行一项概率决策,惟一不同的是后者已经产生了600万元的沉没成本。财务有关教科书告诉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忘掉沉没成本,但在现实中人们却不可避免地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这种对沉没成本的眷顾使经理人产生了投资决策的“恶性增资”。

面对进退两难困境,决策者往往会倾向于继续投入资源,提升原方案的承诺,而且随着投入资源的增加,决策者表现出的“自我坚持”的行为倾向越高,从而导致更深的陷入。

导致“恶性增资”的心理偏差

这种行为现象是决策者很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损失厌恶”是导致恶性增资的主要心理因素。损失厌恶心理表明,人们在面对确定的收益时不愿意冒风险,而面对确定的损失时会愿意冒风险。参与者一旦参与拍卖,在任何时候停止拍卖就会产生一项确定的损失,这时候参与者不会选择终止拍卖接受这项确定的损失,而会选择冒险,即继续增加筹码、追加投资,企图博取可能的成功。

●其次,“过度自信”也是恶性增资的心理动因之一。所谓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机遇和外部力量在其中的作用。过度自信使投资者过于相信自己能够在最后时刻获得扭转乾坤般的成功。

●第三,“证实偏差”也是推动恶性增资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证实偏差是指当人们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时,他们有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当各种迹象表明继续投资将会越来越扩大风险的范围和程度时,人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来帮助自己对未来作出判断与决策,然而,证实偏差的心理特征会阻碍他们去关注并接受那些否定自己信念的信息,从而对项目的未来趋势预测得过于乐观。证实偏差的心理倾向使经理人乐于接受继续实施项目的信息而忽略任何终止项目的信息,从而仍然继续投入额外资源。

以上心理偏差使经理人可能在事情变坏后仍孤注一掷恶性增资,除此之外,决策者还可能存在社会压力的考虑,例如,需要对决策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半途而废会给决策者带来负面影响,造成自我形象、社会名誉、经济利益、权力地位等个人及社会知觉方面的损失等。

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偏差,并用巨大的毅力克服这些心理偏差,决策者才能用理性的价值尺度来衡量项目投资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