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忠孝节义 (成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忠孝节义 (成语)汉语成语,拼音是zhōng xiào jié yì,意思是古代所提倡的道德准则。出自明·许仲琳《封神演义》。[1]

史观沧海

词语辨析

【近义词】: 忠孝节烈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封建道德准则

示例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

成语解释

泛指古代所提倡的道德准则。

成语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

宋·洪迈《夷坚丙志·忠孝节义判官》:“吾今为忠孝节义判官,所主人间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事也。”

成语详解

忠 古义 《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礼记·表记》中载孔子言:“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耻费轻实,忠而不犯”,《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于民”。孔子讲君臣关系的侧重点,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此处“忠”指臣忠于君,而在后世帝王时代,这种含义几乎演变为“忠”的唯一含义。孙中山曾说:“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传·昭西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柳诒徵:忠,本指人与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谓之忠”,故忠“非专指臣民尽心事上,更非专指见危授命,第谓居职任事者,当尽心竭力求利于人而已”。

今义 在当今社会,忠是指对国家的忠诚,自觉拥护和坚持国家的决策和决定,自觉与国家的领导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国家的一切,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和权利。

孝 《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从身边之最近处做起的人间关系德目,被称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经》中,子曰 :“教民亲爱,莫大于孝”。“孝之为义,初不限于经营家族。”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内涵是子女对父母的孝。《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最首要的含义是尊亲,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说孝,往往指子女赡养父母、晚辈赡养长辈,其实,尊敬先于赡养。至于祭祀祖先,祭享之礼,“其事似近于迷信,然尊祖敬宗实为报本追远之正务”。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节 《左传·文十二年》注:“节,信也”。《周易·杂卦》:“节,止也”。 《周易·疏》:“节者,制度之名,节止之义,制事有节,其道乃亨”。

义 子曰:“义者,宜也。”朱熹:“义者,天理之所宜。”义者,理义、道义、正义、公义。子曰:“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