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徐若呆

增加 26 位元組, 4 年前
职业生涯
上世纪20年代,广州的大新公司、先施公司等都设天台游乐场,上演粤剧、杂耍及魔术等,令顾客集购物、娱乐于一时,观众踊跃。粤剧多是全女班(那时还未称剧团),俗谓“三个女人一个墟”,节目间隙中插演“傻仔戏”(滑稽戏),更令游乐场充满笑声。
1927年,城外大新公司(今南方大厦)天台游乐场的杂耍魔术班来了个年轻的“傻仔”,艺名徐若呆,口齿伶俐、动作滑稽,连“演曼丽”全女班的女艺人任剑辉、郎筠玉、白玉琼等,闲来也爱与他说笑,女丑生邱宝珠因常与若呆交流,从相识到相熟,逐渐步入“拍拖”阶段。
一位叫苏静葵的毛巾厂中年女工是戏迷,年轻时已“梳起”(即旧粤俗的女子立志不结婚),一天听若呆说起自己的身世,心生怜悯。原来,若呆原名徐庆鸾,1908年7月18日(农历六月二十)生于 [[ 顺德 伦?amp;#93; ]] ,家境清贫,10岁才进私塾,只读3年,因父亲去世而辍学。后母无良,逼他离家自寻生计。于是,13岁的 [[ 庆鸾 ]] 来到广州,在金铺当勤杂工、裁缝店当学徒,19岁时转到魔术班演滑稽戏……
'''“傻仔”洞房'''
[[File:梁山人马.jpg|thumb|260px|right|缩略图|梁山人马[http://tupian.baike.com/doc/%E5%BE%90%E8%8B%A5%E5%91%86/tctupian/1/2?target=a3_81_06_01300000016998121957068443978.jpg 原图链接][http://tupian.baike.com/doc/%E5%BE%90%E8%8B%A5%E5%91%86/tctupian/1/2?target=a3_81_06_01300000016998121957068443978.jpg 来自互动]]]
1936年,靓少佳应美国华侨名流司徒美堂之邀赴美演出,国内的胜寿年剧团没有主角而解散(1941年靓少佳回香港后才重组赴越南演出);而中华剧团也因名花旦肖丽章赴美演出而解体。两个剧团的台柱,联合组成“胜中华剧团”,演员有 [[ 白玉堂 ]] [[ 曾三多 ]] [[ 林超群 ]] [[ 李海泉 ]] 等,徐若呆负责编剧与撰曲,南佗任舞台美术设计(布景等)。拿什么新戏吸引观众呢?其时日军吞并我国东三省,全国抗日情绪高涨,徐若呆便首先推出配合抗日救亡形势的《肉搏黑龙江》、《香风灭战云》两剧,因爱国之情洋溢剧中,大受观众欢迎,“胜中华剧团”一炮打红。接着,徐若呆又推出据《水浒传》改编的《煞星降地球》,连演七本,也场场“收得”,名艺人 [[ 白玉堂 ]] 也因此声誉更着。
1938年初,日军飞机轰炸广州后,胜中华剧团移师香港,改名“兴中华”,徐若呆继续推出《煞星降地球》第八本,接着又写出名剧《乞米养状元》、《白菊花》三本、《白蟒抗魔龙》,由春节初一演至初八,日夜场连连爆满。白玉堂的兴中华剧团,因此与薛觉先的觉先声剧团、马师曾的太平剧团,成为鼎足而立的省港名班。
 此时,以女文武生任剑辉为首的全女班镜花艳影剧团,在澳门清平戏院演出。因上座率不佳,任剑辉想起旧友徐若呆,连忙叫清平戏院经理李其佳到香港,请徐帮忙编写有号召力的新剧本。若呆想起当年天台游乐场时的友谊,慨然允诺,先送上《双凤拥蛟龙》救急,接着送上新编的贴近民心的时装戏《汉奸之子》,令镜花艳影剧团震动 [[ 澳门 ]] [[ 香港 ]] 。《汉奸之子》一剧紧扣抗日救亡形势,演出时戏中出现“血溅卢沟桥”和“轰炸上海日本军舰”两个场景,全场掌声雷动;至终场前,“汉奸”被千夫所指,舞台上出现各界人士怒斥汉奸的场面,全场观众站起,与演员齐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场面十分壮观。上演两个多月,香港也有不少戏迷专程渡海到澳门观看。 
1941年香港沦陷后,任剑辉在澳门见全女班已不适应观众要求,另组男女同台演出的新声剧团,徐若呆为剧务主任。徐若呆编出了轰动一时的《晨妻暮嫂》后,又编出《红楼梦》多本剧,加上女文武生任剑辉、名花旦陈艳侬,名小武靓次伯、名丑生欧阳俭等的精彩表演,更加吸引观众。新声剧团演红楼梦戏欲罢不能,直至徐若呆再推出《黛玉魂归离恨天》才告一段落。新声剧团从此声名鹊起,任剑辉逐渐红透港澳地区。1948年,任剑辉率新声剧团到广州,以太平戏院为基地。当时何非凡新组班的“非凡响剧团”正在演红楼戏的《情僧偷到潇湘馆》,火爆异常。“新声”的红楼戏遂与他争夺观众。徐若呆与非凡响剧团的编剧冯志芬是好朋友,知道自己的曲词文采不及冯志芬,便在情节、细节上下工夫,“度桥”、“度介口”,力求表演创新。他与丑生欧阳俭(绰号苦瓜俭)一起研究,迭出新招,获观众盛赞。如《红楼梦》演到贾政怒打宝玉时,不用“打仔”旧排场,而让贾政在壁上扯下巨画卷轴,急匆匆撕去轴上画纸,露出酸枝棍,打向宝玉,显其怒不可遏,令观众“拍烂手掌”。当时报纸上赞道:“度桥度介口,徐若呆靠此成家,加上苦瓜俭出谋献计,何愁不落凡仔棚牙(意为胜过何非凡)。”
徐夫人将四个孩子抚育成才徐若呆将大众欢迎的电台播放小说《萧月白》改编为同名粤剧,也得到观众的喜爱。1949年初,他为永光明剧团编的《梦断残宵》,写到两个卖唱为生的艺人,辛辛苦苦挣来一把贬值钱币,不够一餐饭钱,插了一段针砭时弊的“口古”,直斥社会的纸币贬值,观众反响热烈。当晚完场后,立即受到反动当局警告:再演不准有这段“口古”!
1,53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