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泰安市高新区徂徕镇以徂徕山而得名,位于泰山东南部,总面积140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徂徕镇依山傍水,南靠徂徕山,北临大汶河,徂徕山西麓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94年,徂徕山被列为“国家自然森林公园”。

徂徕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徂徕山,人称“竹溪六逸”,并作名句:“云弄竹溪月,海色明徂徕”,徂徕山上还留有“作书坊”遗址。宋初大理学家石介生于此地,并著《徂徕集》20卷,收入《四库全书》。金代文学家党怀英也曾在此著书讲学。一九三八年山东省委发动了著名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一九八八年中央在此修建了雄伟矗立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1]

目录

历史沿革

据史书记载,金天会十四年(1136)徂徕隶属山东西路泰安军奉符县。

清雍正十三年(1735)始建泰安县,徂徕分属泰安县好义、梁父两乡。

1912年分属好义区和梁父区。

1928年分属第五区、第三区。

1938年5月至1940年12月隶属泰安县第五区(颜张区)。

1948年属第八区。

1948年2月改为徂徕区。

1955年改为徂徕区。

1957年撤区并乡,部分划归为北望乡,其余划为南上庄乡。

1958年9月成立徂徕公社。

1958年合并建徂徕公社。

1984年改为徂徕办事处。

1984年6月改为徂徕办事处,下辖一镇四乡。

1985年改镇。

1986年徂徕办事处改为徂徕镇。镇境,

2017年2月27日,泰安市政府区划调整会议召开,岱岳区徂徕镇整建制划归泰安市高新区。[2]

行政区划

1999年,全镇辖南上庄、北上庄、鲁家庄、寺河、杜家庄、下庄、新庄、许家庄、徂徕村、姬家庄邓家庄、曹庄、郑家庄、孙家疃、桥沟、北望、宽店、崔家庄、河西、边家庄、石崖、兴隆、小埠前、东埠前、西埠前、留送、官路、向阳、桃园、李家峪、水泉、土门、南黄、北黄34个行政村,78个自然村。 地理位置编辑 徂徕镇位于泰安市高新区区境东部,北与泰山区邱家店镇隔牟汶河相望,南与高新区房村镇、良庄镇、天宝镇相连,东与高新区化马湾乡、岱岳区角峪镇、范镇相连,西与高新区北集坡街道毗邻。面积133平方公里。镇机关驻南上庄村,距泰城15.8公里。泰楼路、泰新路穿镇而过。

经济状况

综述

勤劳善良、淳朴热情的徂徕人民,自改革开放以来,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荣获了“省级文明镇”、“省级明星镇”等称号。如今的徂徕更以昂扬的姿态、奋发的斗志融入到了经济建设的大潮当中,向“工业立镇、旅游兴镇、农业稳镇”的目标不断迈进。2007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00元。

第一产业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特色经济。全镇大樱桃面积达到15000亩,优质桃6000亩,黄金梨3000亩,板栗10000亩,苹果1800亩,桑蚕面积3000亩。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泰安安康牧业公司一处,培植九州花卉种植企业一处。

第二产业

徂徕镇大力实施“工业立镇”战略,全镇已经初步形成建筑建材、机械加工、棉毛纺织、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2007年,全镇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1亿元、销售收入8.7亿元、实交税金830万元,分别增长45.5%、28%和16%。全镇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3.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05亿元,利税2783万元,分别增长40%、26%和31%,实现了工业经济规模效益的同步增长。

徂徕镇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首,着力解决制约招商引资的突出问题,以引进工业项目为重点,不断提升项目质量,增强企业发展后劲。2007年全镇共引进项目12个,合同引资额2.0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262万元。其中投资过5000万以上的2个,1000万以上的8个,为我镇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3]

社会事业

交通

徂徕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快捷,距泰城15.8公里,距济南飞机场80公里,距京福高速公路20公里,泰楼、泰新、京沪高速公路穿镇而过,镇内柏油公路四通八达。通讯设施完备,中国移动、网通等网络基站疏通国内外。

教育

教育工作成绩显著,镇内现有区级学校2处,中学2处,小学11处,成教中心校1处,幼儿园16处,义务教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是“省级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卫生

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有镇中心卫生院1处,村级中心卫生所25处,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在95%以上。完成村村通公路建设6公里。广播电视普及,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全镇经济社会稳定,政通人和,各项工作创历年来的最好水平。

历史文化

综述

徂徕镇地处徂徕山与大汶河之间,文化资源丰富,是宝贵的遗产。自古以来,徂徕诞生过数不尽的文化名人,如璀璨的群星照耀着徂徕的历史长河,宋代的石介、金朝的党怀英……,他们的人品、官品、文品如涓涓细流浸润着徂徕人民,历久弥香。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徂徕人民更是爆发出极大的觉悟和热情,著名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就发生于此,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变卖家产为起义队伍购买枪支、后在战斗中被俘被敌人杀害的朱玉淦,就是徂徕人民的杰出代表。还有在徂徕山上照顾八路军伤员五十多天直至痊愈的农家妇女于秀泉、被敌人捉住后英勇不屈、惨遭敌人刀铡的县武工队侦查员侯英……。徂徕山也有着丰富的人文遗迹,美丽的神话传说。中军帐、秋千架、龙湾、孔子登临处、李白读书石,石敢当的传说、碧霞元君的传说等等。这一切都为徂徕镇文化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营养。

人物轶事

李白

徂徕山人文气息浓重,历代名人辈出。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徂徕山竹溪隐居,世人称他们为“竹溪六逸”。后李白在《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对这段隐居生活留有深情回忆。竹溪位于徂徕山西南麓的乳山脚下,金代明昌年间,泰安人安升卿在徂徕题刻中有“访竹溪六逸于乳山”之语。这里峰峦突起,一川萦回,林木棉蒙,凤尾森森。山前有一竹岩,石纹如深雕竹叶片片。攀上竹岩,可见到安升卿所书“竹溪佳境”四个大字,沿溪而行,溪水淙淙,逶迤西注,芳草葳蕤,杂树生花。此处为“六逸堂”故址。后人为纪念竹溪六逸的这段情缘,曾留下石刻《竹溪六逸》(作者徐玮)和国画《竹溪六逸》(作者张大千)等著名作品。

石介

徂徕历史文化名人中最为称道者应属宋初名儒石介。石介(1005~1045)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故居在今徂徕山西北桥沟村。因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理学风气之先声,“泰山学派”创始人,世人尊称徂徕先生。天圣八年(1030年)举进士,历任郓州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等职,后为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值集贤院。与孙复、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欧阳修称他“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石介的文章“博辩雄伟,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时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忌讳”。他抑止佛老,捍卫儒家道统,开展古文运动。石介于庆历五年(1045)卒于家中,享年41岁。欧阳修为石介撰写墓志铭,称其“德如徂徕之岩岩,道如汶水之汤汤”。石介的诗文,南宋时即有刻本,至清代有多次翻刻本。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徂徕石先生文集》(陈植锷搜集校点),录石介颂10首、古诗54首、律诗80首、杂著40篇、论12篇、书信40篇、序8篇、记11篇、启表10篇、附录佚文8篇,是迄今最完整的文集。

石介墓位于徂徕山西北麓桥沟村南、北望庄北。原墓林占地20亩,古柏千株,浓荫蔽日。前有明万历年间御史宋焘立《宋太子中允徂徕石先生神道碑》,后为石介墓 。墓前立明代学者吴希孔书《宋故太子中允石介之墓》碑,碑侧嵌苏轼及刘概诗碑。 墓林中还有石介于宋康定二年(1041年)所撰《石氏先茔表》碑。石介墓有欧阳修撰书 《徂徕先生墓志铭》。墓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平毁。

遥祭守道先生

苏轼

先生魂气归于天,先生行魄入黄泉。

堂堂世上文章主,幽幽地下埋今古。

直饶泰山高万丈,争及徂徕三尺土。

党怀英

党怀英(1134—1211)金代文学家、书法家。字世杰,号竹溪,谥号文献,冯翊(今陕西冯翊县)人,后定居山东泰安。大定十年成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世称“党承旨”。擅长文章,工画篆籀,称当时第一,著有《竹溪》十卷。

党怀英为宋初名将党进的十一代孙,宋初学者石介之侄孙女婿。其父党纯睦为北宋泰安军录事参军,因家奉符(今山东泰安市),遂为奉符人,后死于任上,其母以贫不归,落户于徂徕镇邓家庄村。建作书房于徂徕山读书。

大定十年(1170)中进士,调任莒州军事判官,后累迁汝阴县尹、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侍制,兼同修国史。大定二十九年(1189),与郝俣参与《辽史》刊修。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升直学士,担任国子监祭酒。时增修曲阜宣圣庙,奉圣命撰碑文。后迁侍讲学士、翰林学士等职,深受历任君主赏识,为当时金朝文坛领袖。章宗承安二年(1197),欲告老,未准,改任泰宁军节度使,他为政崇尚宽简,深得人心。次年再次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泰和元年(1201)受诏编修辽史,泰和四年(1204)8月,金朝廷命其写了“泰和重宝”,铸于钱币上,其字笔圆润老到,线条流动,柔中寓刚,洒脱透逸,后人以“金泰和”而美称之,是钱币遗产中的珍品。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三年(1211)逝世,逝世后埋葬于山东泰安奉符城(今山东省泰安市高新区西旺村)党家林,建有党怀英墓地,文革被破坏,现仅存石人、石马、石羊等埋于村东,主墓已不知方位。

文化事业

建国以来,徂徕镇的文化发展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下,开拓创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化工作者从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农村传统节日,制作、改编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如吕剧《墙头记》、《逼婚记》、《借年》、《李二嫂改嫁》等,既愉悦了群众的身心,也教育了人、鼓舞了人。镇村每逢节假日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如村自己组建演出队,演大戏、踩高跷、扭秧歌、锣鼓队、快板、三句半等节目,内容积极健康,形式新颖活泼,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徂徕人民的自娱自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农民群众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中,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和民间岁时的风俗,集中了大量的群众智慧和才能,逐渐形成发明了听老人讲民间故事和传说、说唱歌谣、谚语、歇后语、俗语等。摆龙门阵,讲民间故事是向人们展读闪耀群众智慧之光的故事,展示民间文化的内容,突出独具的地方特色。歌谣反映生活,反映民间风情,倾诉人民劳役的辛酸。谚语是农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真实反映,展示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面貌。以此充实、满足百姓的文化心理。村村社社,家家户户,在劳动过程中,一边耕种一边唱着悠雅的山歌,跳着欢快的拍打舞蹈,使劳动群众享受着人间乐趣、解除群众劳动中的疲劳。这些活动都是劳动群众的智慧结晶。就空中灯彩活动而言,是百姓们用白绸扎制,精画出各式龙、鹤、鱼、鸡、瓜果、车船、蝴蝶、胖娃娃等彩灯及各种大副彩绸标语,给人以美的、新颖的、通俗的、寓教于乐的感受。这些自娱自乐、接近生活的活动深受农村群众的欢迎。[4]

党建工作

徂徕镇切实加强领导,制定方案,突出重点,强化措施,认真扎实地开展“深入调研,查找问题”活动,通过“四抓”将学教活动引向深入。

抓认识,增强主动性。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认识不断提高、升华、更具时代性的过程。结合实际,徂徕镇

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及时召开了动员大会,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意义,解决的严重问题、方法步骤、工作要求,使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这次学教活动“问题找得准,符合实际,措施定得实”,操作性强,进一步增强了积极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抓活动,增强操作性。以学教活动为载体,把教育寓于活动之中,增强了干部参与的积极性,使活动有抓手,更具操作性。召开了老干部、老党员代表座谈会、举办解放思想形势报告会。倾听他们的看法和建议,发动党员干部为发展献计献策。

抓重点,增强针对性。在学教活动中,徂徕镇本着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先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通过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努力查找影响和制约本镇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全面。

抓结合,增强实效性。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促发展。为了确保活动的实效,徂徕镇把学习提高与督查整改相结合。坚持边学、边查、边改的方法,对照先进找差距,认真摆查,深刻剖析,切实找出影响和制约工作的突出问题,并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切实做到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5]

旅游发展

概述

充分发挥徂徕山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进行推介招商,大力开发建设了泰山温泉城、翠微山庄等旅游景点,极大的推动了全镇旅游开发进程,带动了全镇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全镇旅游开发项目已达到10个,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分别达到3.8万人和400万元,分别增长46%和57.5%。

在徂徕镇又探明发现一处储量丰厚的优质温泉群地热资源。泰山“宝盆”即大汶口盆地,新发现的温泉群位于泰山脚下的徂徕镇桥沟村,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据了解,桥沟温泉是一处天然温泉群,已探明热水资源量为161.2万立方米/年,热水水温在20℃-40℃之间。

境内还有原泰安县抗日旧址“走神洞”,风景独特的中军帐、马场、独秀峰、徂徕山夕照、秋到徂徕、夫妻石、情人石、紫藤抱石等四十多处名胜古迹,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外游人到此观光旅游。“徂徕山夕照”是泰山旅游八大景观之一,自古是泰山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帝王封禅泰山时,均在汶河沿岸举行禅地活动。徂徕山西麓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94年,徂徕山被列为“国家自然森林公园”。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人文环境为实现徂徕山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

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东腹地,北距泰山20公里,与之相称姊妹山,也称南泰山,南临曲阜30公里,西靠大汶口文化发祥地20公里,总面积25万亩,主峰海拔1027米,是山东省最大的森林公园之一。徂徕山交通十分便利,东有国防0九公路穿山而过,北有京沪高速公路临山而建,西有京福高速公路、津浦铁路,景区内有穿越东西的干线公路30公里,可直达主峰--太平顶,并有通往各景点的分支路线。这里历史遗迹众多,相传吴王伐齐鲁曾在中军帐驻军扎营。老子、孔子也在此山会面谈话,建有二圣宫,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徂徕山隐居,宋代理学家石介在此创建”徂徕书院“,徂徕山是道教、佛教、儒教圣地,据传“泰山老母”老家就是徂徕山,有古庙宇遗址30多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碑刻、刻石众多,尤以“大般若经”、“波罗密经”闻名,与泰山经石峪“金钢经”同出一宗。徂徕山是山东省抗日武装起义的革命圣地,并建有徐向前元帅题写碑名的"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是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徂徕山自然景观宜人,是建国后人工造林的全国先进单位之一,森林茂密,山势雄伟,重峦叠嶂,盘亘崎岖,秀水萦绕。有千年古松、古柏、古银杏、古紫藤,有奇峰闻名的“秋千架”、“独秀峰”、“贵人峰”等,山石多怪,山洞、山泉俱多,大汶河环绕徂徕山三面。泰山有日出,徂徕山有夕照,均属“泰安八大景”之一,《诗经》记载有“徂徕之松”。徂徕山植物、鸟类、兽类、名贵药材繁多,构成了大自然的完整体系,身处徂徕山,回归自然之感油然而生。由于徂徕山地域广阔,水、土、气候独特,在这里可开发建设,潜力、优势巨大。经过多年建设,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已具备了吃、住、行、游、购、娱的一条龙服务能力。

文化旅游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徂徕山半年之久,人称“竹溪六逸”,并作名句:“云弄竹溪月,海色明徂徕”。宋初大理学家石介就出生在这里,在此创建“徂徕书院”,著有《徂徕集》20卷,收入《四库全书》。金代文学家党怀英也曾在此著书讲学。现遗址尚存。一九三八年山东省委发动了著名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一九八八年中央在此修建了雄伟矗立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境内还有原泰安县抗日旧址“走神洞”,风景独特的中军帐、马场、独秀峰、徂徕山夕照、秋到徂徕、夫妻石、情人石、紫藤抱石等四十多处名胜古迹,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外游人到此观光旅游。“徂徕山夕照”是泰山旅游八大景观之一,自古是泰山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帝王封禅泰山时,均在汶河沿岸举行禅地活动。

徂徕镇驻地东北方有一山,名无盐山,是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山。

无盐山原名盘龙山,春秋时因处无盐邑,又建无盐庙而易名。

据碑载:此庙始春秋,历汉唐,宋讫工。庙宇坐落在无盐山顶,巨石拱门,上建“玉虚宫”,殿内有元始天尊塑像。两侧是钟、鼓二楼。进拱门拾级而上便是无盐大殿。正面供奉着无盐君神像,东西配座是王母娘娘、泰山老母、赵君娘娘、送神娘娘。殿前廊侧有狰狞二将把门。此殿飞檐斗拱,气宇轩昂。后有“閟宫”(女娲庙)遗址。据《淮南子》一书记载:古代共工同颛顼打仗,败阵后怒触“不周之山”,于是天塌地陷,女娲从昆仑山赶来,用当地五色石补天。之后坐化于紫龙洞内。她专管世人生育之事。帝喾元妃姜原曾千里迢迢来此向女娲神求子,而生神农后稷。院内紫龙洞深不可测,东院是道房。自山麓到山顶,青石铺阶,有牌坊两处,戏楼一座。山下有四大名泉,西南槐泉号“神水”,服此可疗却百病,益寿延年。整座山上古木参天,松柏苍翠,怪石嶙峋,堪属我国最早的名胜古迹。

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人文环境为实现徂徕山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

遗址

桥沟遗址

桥沟遗址位于泰安市郊区徂徕镇桥沟村南,汶河东畔。面积4万平方米,距地表1米为文化层,厚30厘米至50厘米,内含大量灰褐陶片。能看出器形的有夹砂灰陶子母口器盖,灰褐陶鬼脸鼎足,夹砂灰陶罐,为龙山文化并含有岳石文化的遗址。

茅茨遗址

茅茨遗址位于徂徕山南茅茨村东北。遗址高出地面约3米,平面呈椭圆形,直径约300米,面积7万平方米,当地称望儿城。地面采集遗物有鬲、罐、豆的残片及足部。另有石斧1件,已残,断面呈椭圆形。陶器多为商周遗物。

石介墓地

位于徂徕山西北麓桥沟村南、北望庄北。原墓林占地20亩,古柏千株,浓荫蔽日。前有明万历年间御史宋焘立《宋太子中允徂徕石先生神道碑》,后为石介墓。墓前立明代学者吴希孔书《宋故太子中允石介之墓》碑,碑侧嵌苏轼及刘概诗碑。墓林中还有石介于宋康定二年(1041年)所撰《石氏先茔表》碑。石介墓有欧阳修撰书《徂徕先生墓志铭》。惜墓林在“文革”中被平毁。

作书坊

位于攒石崮山脚下,山坞俊秀,地势雄伟,怪石兀立。自隋唐以来,历代名流隐士不断到此隐居著述立说,故名作书坊。北崖有金代文学家、书法家党怀英的篆刻“竹溪”,西北为党怀英读书处,额称“竹溪庵”。党怀英曾在此著《竹溪集》康熙年间,在作书坊原址修建玉皇阁,原二层古建筑的玉皇阁,已在抗战时被破坏,今上层已坍塌,下层四面墙壁、门窗尚存。正中额题“玉帝阁”,现仅存“玉皇上帝”石匾额。今在玉皇阁遗址内和房前院子里,附近村民自发建起了一座面积较小的王母娘娘庙,供奉王母娘娘,香火很旺。玉皇阁后一巨石上刻有:“泰安县委旧址”。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泰安县委曾在玉皇阁办公。

野人洞

位于徂徕山中军帐西北的玲珑山上,唐朝国子博士王希夷,晚年曾隐居于此,因其号“野人”,故名野人洞。唐玄宗封禅泰山时,召见年已90高龄的王希夷,封其为博士,听任其还山,一时传为佳话。野人洞洞门西向,洞内开阔,能容纳几十人。抗日战争时期,野人洞曾为中共泰安县委临时办公地。当年日军围剿抗日军民,曾释放毒气。因此洞有两个出口,上下贯通,气可疏散,军民得以幸存。洞口石壁上,有一纪念碑,为革命老人于秀泉所立。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遗址

位于徂徕山西的大寺,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8年,山东省委发动了著名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1988年,山东省委在此修建了雄伟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1994年,徂徕山被列为“国家自然森林公园”。

特色村屯

许家庄村

徂徕镇许家庄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地处泰山之阳,面徂徕、背汶河,乃风水宝地。自8代许氏三兄弟定居建村以来,有千余年历史。现有耕地面积3156亩,星转斗移,天地巨变,发展成近4千人的大村是“省级文明村”。

善良朴实的先辈们在此耕耘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文明和文化成果,曾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

《泰安市志》载闻名四乡的石老爷神像为汉代所立。传说因当地夜间鬼怪作乱扰得鸡犬不宁。为祈求平安、驱鬼镇邪,乡人立石人老爷神像。后人将“石人老爷”供奉为驱鬼怪、镇妖邪、立功名、送子嗣、事财富、赐福寿、医百病、保一方平安的神灵。善男信女顶礼膜拜、香火不断、十分盛行。每年的正月十六“石人会”。庙会上唱戏的杂耍的卖玩的、卖吃的、卖用的、熙熙攘攘赶会之众达万人。“石人老爷”内容丰富,内涵深邃。“石人老爷”从内涵上体现的是“平安”二字。在周边地方流传九远。它所表现的平安文化表现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许家庄众多历史文化遗址中首推双庙。旧时双庙在某些人中甚至成为许家庄的代称。据记载,双庙为三义殿、观音堂合称,创建无考。三义殿坐落在村中央,坐北朝南,占地约为1亩。主殿三间,内祀刘备、关羽、张飞泥塑神像。院内石碑互通,红松一株,大钟一口。三义殿对面为观音堂,占地约半亩。主殿三间,内祀观音菩萨泥塑神像。院内碑碣数通。双庙西行约半里路有古刹一座曰法云寺。寺占地十余亩,大殿5间,内祀十八罗汉泥塑神像,栩栩如生,香火甚盛,颇有名气。寺内古柏十五株,大钟一口。寺前石桥一座,桥东有湾,俗称寺门湾。昔日每逢初一、十五或者重大节日及进入腊月的日子,钟声悠扬,响彻云霄。双庙东行二百米,有河曰青龙河。跨河架桥,曰青龙桥已有百余年历史,古桥仍存,桥西有座土地庙,过桥东行50米为闻名四乡的石人老爷神像。

村南首有古桥一座曰九珠蟠龙桥,根据《重修泰安县志》载,清嘉庆2年重修。道光二十九年张标重修。咸丰三年张志远重修并筑河坝二十余丈。桥东首有株古槐,传说栽植四百余年,粗三围,主干中空,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村南约2里旧有高战地曰“南城”,历史记载金代文学家、书法家党怀英曾经居住与此。村之南首有关帝庙。内祀关羽神像。村北头有清代建刘氏祠堂。村北原立有许氏林碑。金大定二十九年所立高220cm、宽110cm、厚20cm。圭首。碑颜《许氏坟林宗族之记》。许家庄还有许多历史遗址。如林东有古马道。据说是武举乡试场所。[7]

相关视频

【泰山乡镇系列游 - 徂徕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