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阿伯拉爾
彼得·阿伯拉爾(1079年 ~ 1142年4月21日),外文名:Pierre Abélard,法國著名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一般認為他開創概念論之先河。
經院哲學是天主教[1]教會用來在其所設經院中教授的理論,故名經院哲學[2]。是運用理性形式,通過抽象的、繁瑣的辯證方法論證基督教信仰、為宗教神學服務的思辨哲學。因教師和學者被稱為經院學者(經師),故取名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
目錄
人物簡介
阿伯拉爾生於法國布列塔尼半島南特以東約10公里的勒帕萊出生,卒於法國索恩河畔沙隆附近的聖馬塞爾修道院(Abbey of Saint-Marce)
青年時期曾到處遊學,後到巴黎跟隨唯實論的學者商薄的威廉(William of Champeaux),但生性好辯,與其師發生激烈爭執;便先後在巴黎近郊的默倫和科貝爾(Corbeil-Essonnes)設校自成學派,開始教學生涯。他講授邏輯,並在講學期間抨擊過去的師長與同窗,為教會所仇視,迫使他再度流浪。
流浪期間,他曾前往拉昂,在安塞姆指導下學習神學,然而他對安塞姆也有所批評,認為他只是長於辭令的頑固守舊者:「他長於辭令,但言之無物,更乏推理能力;他燃火時,使滿室烏煙熏人,卻不能使之大放光明。」此舉引起安塞姆的學生不滿,遂向未曾讀過神學的阿伯拉辯論對《聖經》的看法;阿伯拉爾花了一天的時間研究聖經,次日用標準評論方式解說《聖經》。此舉再度使教會當局不快,認為他未讀過神學,有無照解經之嫌。被迫離開拉昂。但因他才華實在高人一等,被任命為巴黎主教座堂的教師。
在巴黎主教座堂擔任教師講師時,阿伯拉爾愛上教士富爾貝爾的17歲侄女埃羅依斯(Heloise)。這對戀人雙雙逃往布列塔尼並秘密結婚,並生有一子。不久後埃羅依斯為了阿伯拉的前途(如果結婚就沒法當神學院的院長)否認這樁婚姻,此舉遭到局外人誤會,埃羅依斯的叔父巴黎主教座堂的迦農富勒以為阿伯拉爾欺騙其侄女感情,於是設計陷害阿伯拉,派人將他施以宮刑,使他無法與埃羅依斯組成正常家庭。埃羅依斯後來進入巴黎郊外一所修道院當修女,阿伯拉爾則前往聖丹尼斯修道院當修士。阿伯拉死後,1164年埃羅依斯的遺骨也被葬於其側。
阿伯拉爾終生不容於教會當局,他的三一論學說被斥為異端,他的第一部著作《神學》(Theologia)在1121年遭焚毀。再加上他好辯與愛好批評知名學者,在當時學界亦為不受歡迎的人物。晚年他在克魯尼修道院,過着普通僧侶的生活。1142年,阿伯拉死於勃艮地的克魯尼修道院,最後埋葬在埃羅依斯主持的女修道院附近。
阿伯拉爾是中世紀經院哲學一位傑出的哲學家,是首先把哲學與神學融合的經院哲學家之一。他對經院神學的主要貢獻體現在他的著作《是與否》(Yes and No)中。在該書中,他提出了一百五十八個神學問題,然後作出證明,不同的權威,包括聖經和古代的基督教作家,並沒有為這些問題給出一致的答案。阿伯拉爾希望證明,神學一定不能只滿足於引用權威。在他看來,必須找到調和明顯相互矛盾的權威的方法。最終,經院神學採取了這種方法。典型的經院神學著作便是以提出一個問題開始,然後再引用似乎支持某一答案的權威。不過與阿伯拉爾不同的是,經院神學家會再給出一個答案和「解決方案」,證明所有被引用的權威為什麼都可能是正確的。
參考文獻
- ↑ 如何正確區分天主教和新教?看完這個終於搞清楚了,搜狐,2019-01-05
- ↑ 哲學是什麼,藝考網,2019-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