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彝文

增加 108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彝文.jpeg|320px|缩略图|右|<big>彝文书</big>[http://www.kfzimg.com/G01/M00/32/A9/o4YBAFRaYOCAdJJ1AAED94vLFIg345_n.jpg 原图链接][http://book.kongfz.com/21655/280230423/ 来自 孔子旧书网 的图片]]]
''' 彝文 ''' ,又称夷字、爨文、韪书、蝌蚪文、倮语、倮倮文、毕摩文等,是 [[ 彝族 ]] 用来记录彝语的 [[ 文字 ]] 。不同地区的传统彝文差异很大。目前已规范的现代彝文有“凉山规范彝文”和“云南规范彝文”,前者经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批准,使用较广。
==历史==
[[ 传说 ]] 中的彝文创造者是一个叫伯博耿的人,根据鸟兽足迹和事物的形象创造了彝文。彝文是由彝族的毕摩(又称为贝耄,主持 [[ 礼仪 ]] 、祭司的人)代代相传的,通过著作和家谱传递。
[[ 贵州省 ]][[ 六枝特区 ]] 的拦龙桥碑记约镌于 [[ 南宋 ]] 末年,是今存世最早的彝文文献。云南彝族撒尼人叙事长诗《 [[ 阿诗玛 ]] 》,其原著就是用彝文写的。
传承到现代的传统彝文分布于北部方言区、东部方言、南部方言区以及东南部方言的撒尼土语区和阿哲土语区。这些方言区的 [[ 文字 ]] 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又有大量不同。有一些彝字是借用或者改造 [[ 汉字 ]] 而得。《滇川黔桂彝文字集》分八卷收录了87,000多个彝字;而根据未来Unicode收录的古彝文,共有88,591个彝字。
1974年, [[ 四川省 ]] 民委语文工作组和凉山州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对北部方言区的传统彝文进行改造,拟定了《彝文规范方案》(草案)。这套凉山规范彝文在试行之后,于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推广。目前在 [[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州 ]] 和云南西北的小凉山通行。
1983年,云南省彝文规范领导小组成立,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拟定了跨方言的《云南规范彝文方案》,1987年经省政府批准试行。1995年 [[ 云南省 ]] 进一步完善了该方案。
贵州于1991年出版了《简明彝汉字典》(贵州本),对当地(属于东部方言区)传统彝文进行了整理,区分了正体字和异体字。
1980年,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彝文规范方案后,彝文逐渐在凉山州内单位公章、 [[ 政府 ]] 部门牌匾上推广。1993年,凉山州颁布实施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规定州内一切机关、团体、 [[ 学校 ]] 和企事业单位的公章、牌匾,公共活动场所的牌匾,应当同时使用彝、汉两种文字。2004年开始,凉山州开展大规模的社会用字整治,彝文的使用范围也从政府机关拓展到公共场所和 [[ 商店 ]] 的店招店牌。
为了方便不懂汉字的彝族群众,以及出于营造异域风情,吸引游客的需要,凉山州首府西昌政府要求当地公共场所的标牌加注彝文,虽然该地绝大多数彝族居民都通晓汉文。然而由于彝汉 [[ 翻译 ]] 人才缺乏,许多招牌存在翻译错误和彝文使用不规范的问题。
1977年,四川省凉山州成立了由4名编译人员组成的彝文教材编译组,于1978年出版了第一本小学《彝语文》教材。之后编译队伍不断扩大,发展成为凉山彝文教材编译室。凉山彝文教材编译室是四川省教育厅和凉山州教育局双重领导的彝文教材编译机构,担负着四川省中小学各科彝文教材、教参和课外读物的编译任务。该室是中国“全国 [[ 少数民族 ]] 文字教材编译基地”之一。截至2017年10月,该室已编译出版幼儿、中小学和中师彝文各类教材、教辅、课外读物等1048种。
==文字类型==
早期的彝文是表意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表音节符号被加入到彝文中,成为表意为主、表音为辅的意音结合的意音文字。目前通行的凉山规范彝文是完完全全的音节文字,而云南规范彝文仍然是 [[ 意音文字 ]]
==视频==
57,88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