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彝伦,汉语词汇,拼音是yí lún,意思是常理;常道;指伦常;谓成为表率、成为典范;指铨选官吏。出自《书·洪范》。

目录

出处

《书·洪范》:“王乃言曰:‘呜呼, 箕子 !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蔡沉 集传:“彝,常也;伦,理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放斧斤而欲双巧於 班 墨 ,忽良才而欲彝伦之攸敍,不亦难乎!”

宋 朱熹 《<大学章句>序》:“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馀,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彝伦》:“彝伦者,天地人之常道……不止 孟子 之言人伦而已。能尽其性,以至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彝伦叙矣。”

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昔周道衰陵,乾纲绝纽。礼乐崩坏,彝伦攸斁。”

唐 元稹 《柏耆授尚书兵部员外郎制》:“朕闻亟迁则彝伦斁,滞赏则劳臣怠,兼用两者,谓之政经。”

清 雍正 《大义觉迷录》:“好乱乐祸, 拢彝伦,私为著述。”

陈独秀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道德彝伦,又焉能外?”

《魏书·彭城王勰传》:“自古统天位主,曷常不赖明师,仗贤辅,而后燮和阴阳,彝伦民物者哉?”

唐 杨炯 《庭菊赋》:“ 钟太傅 之家声,彝伦 魏 室,道合盐梅,功成辅弼。”

《北史·魏纪四·世宗宣武帝》:“中正所铨,但为门第,吏部彝伦,仍不才举。八坐可审议往代擢贤之体,以令才学并申,资望兼致。”[1]

解释

1、常理;常道。

2.指伦常。

3.谓成为表率、成为典范。

4.指铨选官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