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唐代大诗人李白为友人赵炎所画的粉画山水的题画诗。[1]

此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作者游当涂时。当涂,唐属江南东道宣州,今为安徽马鞍山市属县。赵炎,即赵四,天宝中为当涂县尉,与李白过从甚密,李白诗中有《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寄当涂赵少府炎》等诗,均是赠赵炎之作。

此诗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再现了画工创造的图景,再现了观画者的心理活动,表现出诗人神与物游的审美情趣,篇末表达了诗人向往出世的愿望。诗人把对画家的赞美、画的内容和自己看画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写得情景交融而又层次分明,视野开阔,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手法。

作品原文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

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

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白话译文

画中之山,如峨眉挺拔于西极之天,如罗浮之山与南海相连。

此画工真是一位善于推思的能工巧匠,用彩笔驱赶着高山大海置于我的眼前。

满堂的空灵苍翠如可扫,赤城的霞气和苍梧的岚烟,仿佛可从画中飘浮而出。

洞庭潇湘的美景意境深远,我之情意随着三江七泽之水而回返往复。

那汹涌的波涛要流向何处?而江海上孤舟一去而无归日。

船上的征帆不动亦不旋,好像随风漂落至天边。

我心摇目断,逸兴难尽。不知何时此舟才可到海中三仙山?

西峰山势峥嵘,瀑布喷射,山下巨石横斜,溪流蜿蜒曲折,水声潺潺。

东崖岩层叠嶂,云遮雾障,林深树密,草木繁盛。

在此深山之中,岁月不知,昼夜难分。我凭几独坐,静得连一声蝉鸣也听不到。

在长松之下,有仙人数位,对坐不语,南昌仙人梅福也似列坐其中。

赵炎夫子如南昌仙尉,正当妙年华品,为磊落青云之士。

庭中讼息,政简无事,与众宾客在堂中宴坐,杳然如画中之神仙。

此乃五色图画,并不足珍;还是真山真水最好,可以远离世尘,端居全身。

有朝一日我功成之后,将拂衣而去,而武陵的桃花在含笑等着我。

作品鉴赏

李白题画诗不多,此篇弥足珍贵。此诗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再现了画工创造的奇迹,再现了观画者复杂的情感活动。他完全沉入画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深切,并通过一枝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笔予以抒发,震荡读者心灵。

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这里的“绎思”或可相当于今日所谓的“艺术联想”。“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地再现生活,这就需要“绎思”的本领,挥动如椽巨笔,于是达到“驱山走海置眼前”的效果。这一段,对形象思维是一个绝妙的说明。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荟萃于一壁,这是十分壮观,非常有气魄的。当然,这决不是一个山水的大杂烩,而是经过匠心经营的山水再造。这似乎也是李白自己山水诗创作的写照和经验之谈。

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之后,开始摇镜头、调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这一叶“孤舟”,在整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汹涌的波涛中,它想往哪儿去呢?何时才回去呢?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征帆”两句写画船极妙。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不动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不动的。苏东坡写画船是“孤山久与船低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从不动见动,令人称妙;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以下紧接一问: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时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孤舟中坐的仿佛成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心摇目断兴难尽”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激动。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合为一了。

镜头再次推远,读者的眼界又开廓起来:“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这是对山水图景具体的描述,展示出画面的一些主要的细部,从“西峰”到“东崖”,景致多姿善变。西边,是参天奇峰夹杂着飞瀑流泉,山下石块隆起,绿水萦回,泛着涟漪,景色清峻;东边则山崖重叠,云树苍茫,气势磅礴,由于崖嶂遮蔽天日,显得比较幽深。“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一蝉不鸣,更显出空山的寂寥。但诗人感到,“无鸣蝉”并不因为这只是一幅画的原因;“隐几(凭着几案)寂听”,多么出神地写出山水如真,引人遐想的情状。这一神来之笔,写无声疑有声,与前“孤舟不动”二句异曲同工。以上是第二段,对画面作具体描述。

以下由景写到人,再写到作者的观感作结,是诗的末段。“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这里简直令人连写画写实都不辨了。大约画中的松树下默坐着几个仙人,诗人说,那怕是西汉时成仙的南昌尉梅福吧。然而紧接笔锋一掉,直指画主赵炎为“南昌仙人”:“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赵炎为当涂少府(县尉的别称,管理一县的军事、治安),说他“讼庭无事”,谓其在任政清刑简,有谀美主人之意,但这不关宏旨。值得注意的倒是,赵炎与画中人合二而一了。沈德潜批点道:“真景如画”,这其实又是“画景如真”所产生的效果。全诗到此止,一直给人似画非画、似真非真的感觉。最后,诗人从幻境中清醒过来,重新站到画外,产生出复杂的思想感情:“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他感到遗憾,这毕竟是画,在现实中很难有这样的好去处。但诗人认为有。于是,他想名山寻仙去。

而且要趁早,如果等到像鲁仲连、张子房那样功成身退(天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再就桃源归隐,是太晚了,不免会受到“武陵桃花”的奚落。这几句话对于李白,实在反常,因为他一向推崇鲁仲连一类人物,以功成身退为最高理想。这种自我否定,实在是愤疾之词。诗作于长安放还之后,安史之乱以前,带有那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这样从画境联系到现实,固然赋予诗歌更深一层的思想内容,同时,这种思想感受的产生,却又正显示了这幅山水画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并以优美艺术境界映照出现实的污浊,从而引起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题画诗与作者的山水诗一样,表现大自然美的宏伟壮阔一面;从动的角度、从远近不同角度写来,视野开阔,气势磅礴;同时赋山水以诗人个性。其艺术手法对后来诗歌有较大影响。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等诗,就可以看作是继承此诗某些手法而有所发展的。

名家点评

严羽评《李太白诗集》:通篇皆赋题目,只此是达胸情。始知作诗贵本色,不贵著色(末四句下)。

谢榛《四溟诗话》: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王绩曰“服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左思曰“功成不受爵,长揖归旧庐”,太白曰“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王、李二公,善于翻案。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写画似真,亦遂驱山走海,奔辏腕下。“杳然如在丹青里”,又以真为画,各有奇趣。康乐之模山范水,从此另开生面。

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与杜《昆仑图》对看,此觉散漫。

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明隽清图,顿得象外之趣(“此中冥昧”二句下)。

作者简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无确说。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3]

视频

一代诗人 李白

康震:大诗人李白的气韵与风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