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弥渡县寅街镇三甲完全小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全景视觉网 的图片

弥渡县寅街镇三甲完全小学以“严谨、务实、创新、争先”为特点,善于捕捉新信息,接受新理念,探索新方法,始终占领教学改革的前沿。在新课改实践中,大胆提出“新思维、新境界、新标准、新课堂”等新主张,积极构建动态生成的新课堂,使课堂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发展本位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校园咨询

他们在大山里组建童声合唱团

来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寅街镇三甲村完全小学的李秋鹏,这样描述他对音乐的感觉。李秋鹏小学阶段便在学校寄宿,课余时间最喜欢听音乐和唱歌。在他心中,合唱非常有趣,“唱得越大声,就能把声音这辆火车送到更远的远方”。

对于弥渡县弥城中学初一女孩李文秀而言,在合唱团里学会认五线谱是很棒的体验,“几个声部合在一起的声音特别和谐悦耳”。

李秋鹏和李文秀都是弥渡县童声合唱团的预备成员。和其他100多名孩子一样,他们来自弥渡县各所乡村学校,很多孩子第一次接触合唱。

这是弥渡县第一支县级童声合唱团。今年“十一”,弥渡县将举办合唱团成立仪式和汇报演出。在大山里从零开始筹备合唱团要经历些什么?艺术教育如何更好地抵达乡村?在中国青年报社“温暖一平方”直播间,一群年轻人给出了回答。

2021年7月15日,作为北京大学定点帮扶云南弥渡的挂职干部,陈贵兵和田定方来到弥渡县,分别担任副县长和县政府办副主任、驻村第一书记,一同助力乡村振兴。他们发现,弥渡传统文化[1]积淀深厚,拥有花灯戏、民歌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著名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就是根据弥渡民歌改编的。但非遗传承缺乏创新性举措,孩子们的美育教育也待发掘。

经过观察和调研,两人发现,对于弥渡这个有民歌传统的地方而言,具备音乐素养的人才可以是演员、创作者、音乐教师,不断表演、创新、改进,才能有好的作品与艺术团体,促进民歌文化的长期繁荣,因此,培养音乐专业队伍成为刚需。

田定方和陈贵兵决定从孩子抓起,以乡村美育的方式逐步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而成立童声合唱团,在未来合唱曲目中融入非遗元素,便成为顺理成章的方式。

“在艺术教育贫乏的乡村,大家都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比较单调。”在田定方看来,学习合唱有助于给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找点事”,专业的音乐训练,也能补足乡村教育在视野方面的欠缺。

去年10月,北大挂职干部开始寻找合适的老师和孩子。但现实很骨感,两人花了很长时间才摸清全县音乐老师的情况。有的老师钢琴专业毕业,已五六年没有摸琴;有的老师身兼数学、物理代课老师等职责;有的老师甚至连五线谱都不会认。最初筛选出的20名老师,只有8名留下来参与合唱团排练。

“民歌艺术的发展要依靠有专业能力的人,合唱团的组建也需要。”他们决定为专业队伍搭建引入“造血”的人。

今年3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在云南弥渡挂牌成立了美育专家工作站,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靳子玄开始参与合唱团的帮扶筹建工作。在靳子玄看来,教学能力、教学资源、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水平,是自己要带到当地去的。

最初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合唱团排练以每周五上午线上形式进行。合唱团的老师把每周排练情况录成视频发给靳子玄,他再通过视频告诉老师们演唱存在哪些问题,下一周如何应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