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张友松

增加 1,378 位元組, 4 年前
参考文献
| 知名作品 = 《汤姆·索亚历险记》<br> 《哈克费思历险记》 <br> 《镀金时代》 <br> 《王子与贫儿》
}}
 <p style==人物简介=="text-indent:2em;"><big>'''张友松'''</big>,1903年11月12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县西乡三石塘,笔名:常健、张鹤著名翻译家。 湖南醴陵人。原名张鹏。[[北京大学]]肄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北新书局编辑。创办春潮书局,任经理兼编辑。建国后,任《中国建设》编辑。译有英史蒂文森《荒岛探宝记》(即《金银岛》),德斯托谟《茵梦湖》,俄[[屠格涅夫]]著《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选》、〈初恋〉,美[[马克·吐温]]著《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汤姆索亚历险记》、《百万英镑》、《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竞选州长》、《王子与贫儿》、《镀金时代》、美基伦斯著《杨布拉德一家》等。张友松先生晚年移居成都,于1995年在贫病中逝世。</p>
==翻译作品==
<p style="text-indent:2em;"> 英史蒂文森《荒岛探宝记》(即《金银岛》) </p><p style="text-indent:2em;"> 德斯托谟《茵梦湖》 </p><p style="text-indent:2em;"> 俄[[屠格涅夫]]著《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选》、〈初恋〉、《春潮》、《薄命女》、短篇小说集《世外桃源》 </p><p style="text-indent:2em;"> 美[[马克·吐温]]著《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汤姆索亚历险记》、《百万英镑》、《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竞选州长》、《王子与贫儿》、《镀金时代》、 《哈克费思历险记》等</p><p style="text-indent:2em;"> 美基伦斯著《杨布拉德一家》《哈克费思历险记》等</p><p style="text-indent:2em;">[[契诃夫]]的《三年》《爱》《决斗》和《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p><p style="text-indent:2em;"> 普列弗的《曼侬》 </p><p style="text-indent:2em;"> 显克微支的《地中海滨》 </p><p style="text-indent:2em;"> 吉卜林的《如此如此》 </p><p style="text-indent:2em;"> 霍桑的《野客心》 </p><p style="text-indent:2em;">[[高尔基]]的《二十六男与一女》 </p><p style="text-indent:2em;"> 美国黑人作家基伦斯的《扬布拉德一家》 </p><p style="text-indent:2em;"> 英汉对照的德国斯托谟的《茵梦湖》和《欧美小说选》 </p><p style="text-indent:2em;"> 合译了《马克·吐温传奇》</p>
==人生经历==
[[File:8270004f41f68a0d685.jpg|缩略图|left|[http://p3.pstatp.com/large/8270004f41f68a0d685 原图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296777617882219009/ 来自今日头条]]]<p style="text-indent:2em;">12岁那年,他随大姐张挹兰迁居北京,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半工半读,课余翻译英文小说。  </p><p style="text-indent:2em;"> 大姐早逝后,他的家庭负担一下变得更重,也不能继续留在北大念书了。鉴于他勤奋好学,读书期间已发表过不少英文翻译小说,[[鲁迅]]便推荐他去了北新书局做编辑。  </p><p style="text-indent:2em;">''' 在抗战前的作品'''</p><p style="text-indent:2em;">1930年,春潮书局倒闭后张友松陆续在青岛、济南、衡阳、长沙、醴陵和重庆等地做过近10年的中学教员,并在抗战期间在重庆创办过晨光书局。  </p><p style="text-indent:2em;"> 至此,张友松已翻译出版了[[契诃夫]]的《三年》《爱》《决斗》和《契诃夫短篇小说集》、[[屠格涅夫]]的《春潮》和《薄命女》、普列弗的《曼侬》、显克微支的《地中海滨》、吉卜林的《如此如此》、霍桑的《野客心》、[[高尔基]]的《二十六男与一女》,以及英汉对照的德国斯托谟的《茵梦湖》和《欧美小说选》等10余种。 </p><p style="text-indent:2em;">''' 受苦的日子 '''</p><p style="text-indent:2em;">1951年9月,张友松到北京参加英文版《中国建设》的编译、采访和组稿工作。1954年后,转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文学专业翻译。反右运动开始后,张友松从文坛上消失了。直到1994年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是91岁的老人了。  </p><p style="text-indent:2em;"> 反右运动后,张友松回湖南乡下老家教书。10年文革期间,他的右眼被打瞎。我为老人的悲惨境遇深感不平。他却反过来安慰我说:“没什么,一个人经受一点苦难可以使自己更坚强起来!”  </p><p style="text-indent:2em;"> 在那些日子里,他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翻译了[[马克·吐温]]的全部小说。后来又翻译出版了[[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集《世外桃源》、美国黑人作家基伦斯的《扬布拉德一家》、史蒂文森的《荒岛探宝记》,还与人合译了《马克·吐温传奇》一书,受到海内外读者热烈欢迎。  </p><p style="text-indent:2em;">''' 晚年隐居'''</p><p style="text-indent:2em;">1984年,张友松同老伴一起迁居成都,住在女儿家。老伴姓徐,年老体衰,自理生活尚且困难。夫妻俩曾有一个儿子,不幸早已病故,一切饮食起居只能依靠女儿一家照料,而偏偏女儿做工的那家工厂又年年亏损,每月的基本工资都没有保障。  </p><p style="text-indent:2em;"> 张友松偏居成都郊外,无声无息地隐居在一处冷清的角落,被世人彻底遗忘了,甚至连对面邻居都不知道这个“张老头”究竟是干什么的。  </p><p style="text-indent:2em;"> 他的小房间里,书桌像一座小山,堆满了各种报纸、样书、信件以及大大小小的各色药瓶、衣物和其他杂物,很难开发出一尺见方的“净土”来。而他的大量译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的。 </p><p style="text-indent:2em;">''' 生前愿望 '''</p><p style="text-indent:2em;"> “几十年来,我受尽诬陷和凌辱,却不但不以为苦,还认为这是一股强劲的动力,鞭策我继续顽强拼搏,不枉此一生……我倘能因为你的推荐获得韩素音文学翻译奖,那可真是难得的殊荣啊!”  </p><p style="text-indent:2em;"> 可惜,这次他没有等到评奖结果,第二年就撒手离开了人世。</p>
==与鲁迅的交往==
<p style="text-indent:2em;">姐姐去世后,鲁迅便推荐张友松去了北新书局做编辑。 谁知,在北新书局做了不到一年,张友松便因书局拖欠鲁迅稿费而同老板李小峰彻底闹翻。“别看[[鲁迅]]的文章写得泼辣不留情面,可是现实生活中的他,却在版税这类问题上往往打不开情面,所以被人欺负。”张友松回忆说。  </p><p style="text-indent:2em;"> 为此,张友松一面帮[[鲁迅]]找律师打官司,向对方追回所有欠账,又在[[鲁迅]]的支持下,创办自己的春潮书局,继续出版[[鲁迅]]等人的著作,并翻译出版沙俄时代作家[[屠格涅夫]]和[[契诃夫]]等人的作品。 </p><p style="text-indent:2em;">[[鲁迅]]还亲自邀人帮张友松组稿,拟定编辑文艺丛书计划,还在自己经济拮据时借给张友松500元钱,帮他筹办新书局。然而,由于缺乏经商和管理经验,张友松的书局很快就倒闭了。回忆这段往事,张友松总是说自己辜负了[[鲁迅]],这是他“毕生莫大的憾事”。</p><p style="text-indent:2em;">《鲁迅日记》中114处提到张友松。其中,仅1929年便有89处,主要记载张友松帮他打官司的事情。日记记载,[[鲁迅]]孩子出生第五天,[[鲁迅]]就带张友松去医院看望自己的夫人和孩子。张“赠毛线一包”,并送[[鲁迅]]“仙果牌烟卷四盒”。可见,张友松同[[鲁迅]]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p>
《鲁迅日记》中114处提到张友松。其中,仅1929年便有89处,主要记载张友松帮他打官司的事情。日记记载,[[鲁迅]]孩子出生第五天,[[鲁迅]]就带张友松去医院看望自己的夫人和孩子。张“赠毛线一包”,并送[[鲁迅]]“仙果牌烟卷四盒”。可见,张友松同[[鲁迅]]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
==参考文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3d2f10102vubv.html “穷死”的大翻译家张友松]
[https://www.toutiao.com/i6296777617882219009/ 被埋没的大翻译家张友松]
[[Category:编辑]][[Category:语言學家]][[Category:中国人]]
129,4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