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弗里德里希•馮•席勒

於 2019年1月15日 (二) 17:40 由 明明白白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通常被稱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認為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

弗里德里希·馮·席勒
弗里德里希·馮·席勒
原文名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出生 1759年11月10日
德國符騰堡
逝世 1805年5月9日
國籍 德國
別名 弗里德里希·席勒
職業 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
知名作品 《陰謀與愛情》
《歡樂頌》

目錄

人物簡介

席勒出生於德國符騰堡的小城馬爾赫爾的貧窮市民家庭,他的父親是軍醫,母親是麵包師的女兒。席勒童年時代就對詩歌、戲劇有濃厚的興趣。1768年入拉丁語學校學習,但1773年被公爵強制選入他所創辦的軍事學校,接受嚴格的軍事教育。詩人舒巴特曾稱這座軍事學校是「奴隸養成所」。

在軍事學校上學期間,席勒結識了心理學教師阿爾貝,並在他的影響下接觸到了莎士比亞、盧梭、歌德等人的作品,這促使席勒堅定的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從1776年開始,席勒就在雜誌上發表一些抒情詩。而且,在軍校讀書期間,席勒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反專制思想。1777年,席勒開始創作劇本《強盜》,1781年完成,次年1月在曼海姆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強盜》取得成功之後,席勒進入了生命中的第一個旺盛的創作期。從1782年至1787年,席勒相繼完成了悲劇《陰謀與愛情》(1784年)、《歡樂頌》(1785年)詩劇《唐·卡洛斯》(1787年)等。

《陰謀與愛情》是席勒青年時代創作的高峰,它與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同是狂飆突進運動最傑出的成果。此劇揭露上層統治階級的腐敗生活與宮廷中爾虞我詐的行徑。《陰謀與愛情》無論在結構上還是題材上都是德國市民悲劇的典範。席勒摒棄了創作《強盜》時慣用的長篇大論,而是改用簡潔的語言進行諷刺。


獲獎記錄

影視獎項
▪ 2014 1992-2003年30部熱門香港電影在內地觀眾喜好度榜首 《唐伯虎點秋香》 (獲獎)
▪ 1993 第30屆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白髮魔女傳》 (獲獎)

人物評價

1984年於訓練班畢業的藍潔瑛是當時頗受追捧的新人中的頂尖,曾有過「靚絕五台山」的稱號(香港廣播道當時因雲集香港電台、商業電台、亞洲電視台、無線電視台和佳藝電視台而得名「五台山」)。藍潔瑛雖然屢被封殺,但還是參演過多部電影電視劇,沒有人否認過她的演技和美麗的外貌。(網易評價)[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