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弗朗茨·卡夫卡

增加 12,335 位元組, 4 年前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弗朗茨•卡夫卡
| 外文名 = Franz Kafka
| 图像 =
[[File:弗朗茨·卡夫卡 Franz Kafka.jpg| 有框缩略图|居中| 弗朗茨•卡夫卡300px|[https://timgsaimg3.baidudoubanio.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3934456722&di=4c3be5b8e1e002bce1e10ad608e9cbbe&imgtype=0&src=http%3A%2F%2Fpicimg/author/medium/1489488682.baike.soso.com%2Fp%2F20140606%2F20140606152104-198267090696.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book.baidudouban.com/searchauthor/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BC%97%E6%9C%97%E8%8C%A8%C2%B7%E5%8D%A1%E5%A4%AB%E5%8D%A1&step_word=&hs=0&pn=28&spn=0&di=396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3781293039%2C3019587148&os=714243533%2C3030544877&simid=3415779441%2C413266762&adpicid=0&lpn=0&ln=180&fr=&fmq=1543924289377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40606%2F20140606152104-1982670906.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wthj_z%26e3Bf5257_z%26e3Bv54AzdH3Fi0nddm9_z%26e3Bip4%3B3fjfft5gt1%3DmDnCBBBBblBc0ab9Dla9FbaFlCFcACDb_z%26e3Bgd%3Ffr%3Ds0cdbcddl&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selected_tags=0 4539732/ 来自 百度 豆瓣 网]]]| 图像说明 = 弗朗茨•卡夫卡 |center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1883|07|03}}
| 出生地点 = 德国布拉格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24|06|03|1883|07|03}}
| 国籍 = 德 | 外文名 = Franz Kafka
| 职业 = 小说家
| 知名作品 = 《判决 》<br> 《变形记》<br>《与醉汉的对话》 <br>《饥饿艺术家》 <br>《与祈祷者的对话 》<br>
}}
<p style="text-indent:2em;"> '''<big>弗朗茨·卡夫卡</big>''',(德文: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奥匈帝国]]德语小说家,犹太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p> == 人物经历 ==<p style="text-indent:2em;">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ref>[http://book.sina.com.cn/today/2011-06-27/1557287960.shtml 1883年7月3日,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出生],新浪网, </ref>生于布拉格一商人家庭。“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而“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都是犹太人的语言)。</p><p style="text-indent:2em;"> 1901年,卡夫卡<ref>[http://cul.qq.com/a/20150429/007450.htm 卡夫卡全集:荒诞地审查世界],腾讯网, 2015-04-29 </ref>入布拉格卡尔·费迪南德语大学,先攻读化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和艺术史,后改学法律。1902年夏天去利勃赫(易北河畔)度假。初次与布洛德相遇。1903-1904年开始创作《一场斗争的描写》第一稿。1907年开始创作《乡村婚事准备》以及其他早期作品(已遗失)。</p> <p style="text-indent:2em;"> 1908年,开始任职于工伤事故保险公司。3月在《希佩里昂》杂志上首次发表作品。1909年,在《希佩里昂》杂志上发表《一场斗争的描写》中的两个部分。开始记日记。9月与布洛德兄弟同去意大利里瓦和布雷西亚,观看飞行表演。</p><p style="text-indent:2em;"> 1910年,在《波希米亚德文报》上以《观察》为题发表一组短篇散文作品。10月与[[布洛德]]兄弟去巴黎。1911年,夏天与布洛德游历苏黎世、卢加诺、梅腊诺和巴黎。之后卡夫卡独自在苏黎世附近疗养。创作《旅游日记》。</p><p style="text-indent:2em;"> 1912年,开始创作长篇《下落不明的人》 (即《美国》)。夏天与布洛德去莱比锡和魏玛。之后,独自留在哈尔茨山中的一个山城疗养。8月13日与费莉丝相识;8月14日将《观察》手稿寄给罗沃尔特出版社。创作《判决》和《变形记》。(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美国》。)第一本作品《观察集》出版(12月)。1913年《司炉》发表(5月)。游历维也纳,威尼斯和里瓦。</p><p style="text-indent:2em;"> 1914年6月10日,卡夫卡在柏林与[[费莉丝·鲍尔]]订婚。6月11日在日记中写下小说片断《村子里的诱惑》 (《城堡》的最早雏形)。9月去吕克等地旅行。7月2日解除婚约。同年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写作《审判》,完成《在流放地》。</p> <p style="text-indent:2em;"> 1915年与费莉丝重逢。继续写《审判》。与妹妹艾莉去匈牙利旅游。《司炉》获冯塔纳奖。</p><p style="text-indent:2em;"> 1916年7月,与费莉丝去马利恩巴德。完成几篇短篇小说,后收入集子《乡村医生》:<p style="text-indent:2em;"> 1917年创作《中国长城修建时》。继续写作《乡村医生》里的短篇小说。7月与费莉丝再度订婚。8月首次出现肺病症状,9月4日确诊患肺结核。9月12日暂时离开保险公司。研究克尔恺郭尔的作品。创作《箴言》。12月在布拉格与费莉丝再度解除婚约。</p><p style="text-indent:2em;"> 1919年,夏天与[[尤莉·沃里采克]]订婚。写《致父亲的信》。 《在流放地》出版。</p><p style="text-indent:2em;"> 1920年,卡夫卡<ref>[http://book.sina.com.cn/today/2011-06-27/1557287960.shtml 卡夫卡未完成遗稿《审判》中译本书摘:守门人的故事],新华网, 2016年05月27日 </ref>在梅腊诺度病假。认识密莱娜。5月短篇小说集《乡村医生》出版。9月与尤莉·沃里采克解除婚约。夏秋两季回布拉格上班。年底在塔特拉肺病疗养院疗养。1921年在塔特拉。9月回布拉格。</p><p style="text-indent:2em;"> 1922年1月,去斯宾德勒米勒,2月返回布拉格,3月15日朗读《城堡》第一章。5月与密莱娜最后一次交谈。7月因病辞职。继续写作《城堡》。</p><p style="text-indent:2em;"> 1923年9月底,与[[朵拉·迪阿曼特]]同居。写作《地洞》、 《女歌手约瑟菲妮》、 《一条狗的研究》。短篇小说集《绝食表演者》中的四篇小说付印。</p><p style="text-indent:2em;"> 1924年,卡夫卡病情恶化,3月14日返回布拉格。完成《女歌手约瑟菲妮》。6月3日去世。葬于布拉格。短篇小说集《绝食表演者》出版。</p><p style="text-indent:2em;"> 1931年短篇遗著集《中国长城修建时》出版。1936年[[马克斯·布洛德]]主编的六卷本《卡夫卡文集》出版。1950-1958年马克斯·布洛德主编的九卷本《卡夫卡文集》出版。</p> == 个人生活 ==[[File:弗朗茨•卡夫卡作品1.jpg|缩略图|左|弗兰茨·卡夫卡著作1|[http://s2.sinaimg.cn/mw690/005GO0dJzy7cyhTEXQt31&690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c5c5010102x35x.html 来自新浪网]]]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卡夫卡<ref>[http://book.sina.com.cn/today/2011-06-27/1557287960.shtml “30年30本书”入选书目:城堡],新浪网, 2008年12月04日 </ref>一家中,这个内敛的作家被看做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特别是他的父亲,他对于他儿子的兴趣无法给予哪怕一丁点儿的理解。弗兰兹·卡夫卡越来越沉溺于文学当中,这与他的父亲关系甚大。</p><p style="text-indent:2em;"> 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而他早期的生活却非常艰难。赫尔曼·卡夫卡来自于一个农村家庭,在服完兵役后,他在布拉格开始慢慢积累财富。他是一个毫无温情可言的暴君,经常肆意的使唤和责备他的店员。即使是他自己的孩子,也每天都被他训斥,他认为他们应该表现得更好,并且应该感恩于他。此外,他一直对他的儿子们有一个明确的期望,即像他自己一样,坦诚、坚强、并且努力工作。</p><p style="text-indent:2em;"> 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智力不算出,但作为犹太人经商是有方的,所以白手起家,成为富裕的妇女时装礼品店的老板。他只关心他的生意,对儿子的写作事业并不理解,更谈不上支持,加上他对子女的家长制管教方法,使卡夫卡在心理上从小就笼罩着威权的压力。这成为卡夫卡创作中“代沟”主题和慑强主题的生活原型。</p><p style="text-indent:2em;"> 弗兰兹·卡夫卡后来(1919年)曾给他的父亲写过一封将近一百页的信,但他却始终没有将信寄出。在这封信里面,他描述了他在童年所受的创伤:他无比倾慕他那强势的,几乎决定一切的,并且每件事都能做出正确决定的父亲。然而他对儿子们只有轻蔑的嘲讽,对于弗兰兹所热衷的事情,他表现出的只有鄙视。这场父子之间实力悬殊的斗争的结果只有一个——这个本来就腼腆的男孩变得更加内向,并且几乎不再说话了。</p><p style="text-indent:2em;"> 1923年卡夫卡与朵拉热恋,却遭到父亲的反对。父亲对他说:“她多半是穿了一件特别的衬衣,布拉格的犹太女人们就会用这一套来勾引男人,你一见到这件衬衣,自然就决定娶她了”。</p><p style="text-indent:2em;"> 1924年6月3日,卡夫卡去世。当卡夫卡的棺木放入墓穴时,朵拉拼命往坟墓里跳,被在场人员紧紧抱住。</p><p style="text-indent:2em;"> 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卡夫卡对家庭生活将毁掉他的写作所赖以存在的孤独的恐惧。在他所钟情的写作面前,常人视为理所当然的婚姻其实毫无位置可言,而他个人,也不过是这古老的伟大事业心甘情愿的祭品。</p> == 主要作品 ==[[File:弗朗茨•卡夫卡肖像.jpg|缩略图|右|弗朗茨•卡夫卡肖像|[http://s2.sinaimg.cn/bmiddle/005GO0dJzy7cyhQqiQNe1&690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c5c5010102x35x.html 来自新浪网]]]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LightSkyBlue;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作品名称||原文名||年份|||-----|《桶骑士》||Der Kübelreiter||1921|||-----|《与醉汉的对话》||Gesprächmit dem Betrunkenen||1909|||-----|《与祈祷者的对话》||Gespräch mit dem Beter||1924|||-----|《饥饿艺术家》||Ein Hungerkünstler||1909|||-----|《在流放地》||In der Strafkolonie||1919|||-----|《变形记》||Die Verwandlung||1915|||-----|《判决》||Das Urteil||1913|||-----|《火夫》||Der Heizer||1913|||-----|《城堡》||Das Schloss||1912-1914|||-----|《审判》||Der Prozess||1914-1918|||-----|《失踪者》||Der Verschollene||1927|||-----|《万里长城建筑时》||Beim Bau der Chinesischen Mauer||1919|||-----|} <p style="text-indent:2em;"> 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p><p style="text-indent:2em;">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p> == 艺术特色 ==[[File:卡夫卡文集.jpg|缩略图|左|卡夫卡文集|[http://booklibimg.kfzimg.com//data/book_lib_img_v2/isbn/0/290b/290b430a724e4e1ca62edda546ccb029_0_0_0_0.jpg 原图链接][http://book.kongfz.com/265992/1003666313/ 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p style="text-indent:2em;"> 卡夫卡小说的谜语特征体现在小说的不确定性特征上。他的小说往往没有起始,没有结尾,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明确的方向。</p><p style="text-indent:2em;"> 卡夫卡作品的基本主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孤独,如长篇《城堡》、《审判》、《美国》和中短篇《变形记》、《地洞》、《判决》、《在流放地》、《桶骑士》、《万里长城建造时》等等。这些作品的基本主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孤独感。但它并非通过传统的写实或典型化的手法获得的,而是突破了表象的或细节的真实,采用鲜明的象征、淡化的情节和寓言性质的人物,通过象征、暗示、夸张等手法予以表现。</p> <p style="text-indent:2em;"> 卡夫卡笔下的白描艺术特征是运用冷漠、客观、简洁并暗含着讽刺意味的语言表现作者的焦灼而忧虑的心灵。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者外冷内热的性格不无关系。有两个卡夫卡,一个是写小说的寓言的卡夫卡,另一个是写格言、日记的卡夫卡。前者把灰暗的现实和梦魔般的主观意识,孤独、恐惧、悲苦的情绪表现在创作中;后者将锐利的斧头击碎心中的冰海,向人们倾诉他的心声和希望,言辞间闪烁着理想的火花。这矛盾对立的两方面构成了卡夫卡这个复杂的统一体。因而,在叙事艺术上也是矛盾统一的。他一方面用冷峻的语言作“利斧”劈开蒙蔽人们眼睛的生活假象,另一方面在这冷峻的语言下又跳跃着一颗灼热的心,于是形成了这外冷内热悲喜交加的叙事风格。</p><p style="text-indent:2em;"> 卡夫卡是个自传色彩很强的作家,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在写他自己,表现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作品中的人物不仅名字与作家本人的名字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与作家本人相似的人格属性和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卡夫卡是按照自己的心理模式来塑造他笔下的主人公的,因而他赋予了他的人物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人格属性。凡是重要的人生体验和感受在他的作品中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他的小说是他生存体验的总结和内心世界的外化。<p style="text-indent:2em;"> 卡夫卡一生都在苦苦地探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但至死都无法对他的思考和探索给出令他自己满意的答案和结论。因此卡夫卡也无法通过他的创作描写生活的结局,无法给自己的小说一个满意的结尾。</p>  == 人物影响 ==[[File:卡夫卡小说集.jpg|缩略图|右|《卡夫卡短篇小说集》|[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17/db0740042ce8406a95b7d29b4185e9ee.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98402425_99928115 来自搜狐网]]] <p style="text-indent:2em;">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p><p style="text-indent:2em;">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余党视之为同仁,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荒诞派以之为先驱,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奉之为典范。 <p style="text-indent:2em;">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爱读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此外,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中国作家甚多,有[[残雪]]、[[格非]]、[[余华]]等。</p> == 人物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 卡夫卡对人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英国诗人[[奥登]]评) 最初我认为卡夫卡是文坛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多看了他的作品之后我觉得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的文学作品中辨出了他的声音,或者说他的习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评)</p>  == 后世纪念 ==<p style="text-indent:2em;"> 为纪念卡夫卡,1983年发现的小行星3412以“卡夫卡”来命名。从1978年起,在德国联邦政府的支持下,一批来自各国的德语文学专家,开始按照当代文学的标准来编辑卡夫卡的小说、日记、书信和遗稿,并由菲施尔出版社(S.Fischer Verlag)陆续出版。</p>
== 生平简介 参考资料==弗朗茨·卡夫卡,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1904年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9月22日晚至翌日清晨,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弗朗茨·卡夫卡一生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1924年6月3日弗朗茨逝世。在逝世后,文章才得到比较强烈的回响。文笔明净而想象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见仁见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Reflist}}
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那独到的认识,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写,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只要你能读进去,只要你能摸清作品的脉络,定会获益匪浅。下点功夫读一读卡夫卡是值得的。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 [[Category: 说家]][[Category:德国 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Category:文學家]]
97,9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