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建始闹灵歌

建始闹灵歌

闹灵歌是对流行在建始县境内的跳丧、转丧、坐丧等土家丧葬歌舞的统称,是融歌、舞、诗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

目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建始闹灵歌

遗产编号:Ⅲ-2

所属地区:湖北 · 恩施州 · 建始县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基本介绍

所属地区: 湖北 · 恩施州 · 建始县

文化遗产名称:建始闹灵歌

遗产编号:Ⅲ-2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建始县

遗产级别: 省

闹灵歌是对流行在建始县境内的跳丧、转丧、坐丧等土家丧葬歌舞的统称,是融歌、舞、诗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

文献记载

据文献记载,闹灵歌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尚书·荆及衡阳惟荆州》载:“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乐事,以致终卒,大抵犹今之挽歌也。”

后来,由“绕尸而歌”发展成为一种以鼓伴奏的歌舞。《蛮书》记载:“夷事道,蛮事鬼,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这种以击鼓为节、载歌载舞的悼念活动,就是现在的闹灵歌。 清代学者熊伯龙在《无何集》中援引司马温公的话说:“鄙野之人”有“初丧作乐以娱尸”的陋习,并发出“习俗之难变,愚夫之难晓”的感叹。司马温公之语虽失偏颇,但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明,即鄂西南少数民族继承和发展了闹灵歌。

《夔府图经》所载:“巴人尚武,击鼓踏歌以兴哀。”建始闹灵歌有跳丧舞、转丧鼓、坐丧鼓三种,均以“击鼓踏歌”为表现形式,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以鼓、大锣、马锣、钹、唢呐、包头帕作伴奏乐器或道具。舞姿古朴稚拙、粗狂热烈,舞步飘逸洒脱,略呈醉态。这种以乐为形式表达哀悼内容的一种群众性舞蹈,盛行于全县,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土家族人认为,生老病死有如自然的更替,就如四季变换,属自然规律。享尽天年的老人辞世,是顺应了自然的规律,是“顺头路”,常有“白喜事”之说,表明人的一生走到了头,是值得庆贺的,所以用闹灵歌这种场面来送走生命的消亡,迎接新的生命的开始。

演唱形式

建始闹灵歌完整地保留了几百首原始状态的山民歌。演唱因具体地域的不同而有差异,演唱形式有高腔、平腔之分。其内容涉及土家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即兴编词的内容居多,叙说男女情爱和插科打诨。转丧和坐丧多以伦理道德、孝悌操守、醒人劝世内容为主,转丧全用高腔。坐丧音调单一,以分节歌形式演唱,因为唱词冗长,没有高腔。表演者多为男性,只能在出殡前夜(俗称大夜)时。歌者唱腔风格迥然不同,或高昂圆润,或细腻婉转,或淳朴风趣,逗人破涕为笑,或幽怨哭诉,引人泪水涟涟。通常由一人领唱,众人帮腔或众人接唱,体现土家人独特豁达的生死观,展示土家族坦诚友善、热情奔放的风采。鼓者艺技高超,击打奇巧,或激越雄浑、铿锵豪迈,或低沉呻吟、如泣如诉。

表演形式

舞蹈者随着不同套路的鼓点边唱边跳,扭出不同的舞蹈组合,不同的舞蹈组合又使鼓点丰富多彩。主要舞蹈动作有摇帕、升子底、猛虎下山、凤凰闪翅、牛擦痒、犀牛望月、狗连裆、甩手、靠手、燕儿衔泥、美女梳头、苏秦背剑、枯树盘根、双狮解带等,分别摹拟狩猎、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表现对生活、生产等活动的观察、理解和感受,动作以大幅度摆臀、下沉、扣胸、圆肩和以脚内侧交替移动为主要特点。

重要价值

踏着土家人的节拍,用简单而容易理解的舞姿演绎出独特而深层的意识。在闹灵的灵堂里,除了欢快优雅的歌舞,只有人情,没有肃杀压抑的阴森气氛和迷信活动。闹灵歌以欢乐的歌舞来祭祀亡人的礼仪,是一种艺术的风俗或风俗性的艺术,它充分展示了土家人善良纯朴的民风民俗,体现了土家人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为土家人的历史、文化、风俗等得以传承和弘扬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它从古到今世代相传,在土家民众中有很大影响。其社会功能十分重要:在闹灵的现场,掌鼓师和歌者、舞者争相上场,频繁交替,把整个灵堂变成了赛歌赛舞的擂台和民间传播文化艺术的地方。它不仅是民族文化传习的空间、优秀艺术继承的载体,还能体现村寨间及民族间群众间的亲密往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纽带。尤其是它所承载的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都表明土家闹灵歌具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特质,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价值和重要意义,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当地山民及其先民世世代代文化与心理的积淀,是历史与文化传承积淀的产物,是探视土家族历史与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土家人历史的艺术再现,也弘扬传承了土家族文化,承担着社会传统教育的功能。

艺术传承

闹灵歌不必专门学艺,它以社会传承为主,师徒传承为辅,有传承的代表人和代表群体。但因受外来文化影响,年轻人对多种文化形式的向往,导致对本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走出大山,传承的人群自然降低,这些客观原因造成当地青年人对其继承兴趣有减弱的趋势,能完整地完成全部高难度动作的人数越来越少。

发展现状

自2005年全州启动民族 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来, 建始县文化部门对县域内闹灵歌的分布和优秀传承艺人进行了拉网式的普查,登记造册,建立艺术档案,表彰了一批以闹灵歌为主的优秀传承艺人,设立高龄传承人奖励基金,为重点艺人发放传承补贴;举办文化节,展示以闹灵歌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艺术作品;出版以闹灵歌为代表的 建始 《 民间舞蹈》,为闹灵歌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11月,建始闹灵歌入选恩施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入选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陈生源、郭隆聪被公布为建始闹灵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资料显示,2008年建始县境内登记在册的闹灵歌艺人已有2000余人,主要分布在业州镇安乐井,高坪镇的土岭、箱子井,长梁乡的火龙,三里乡的石牌,龙坪乡的申酉,花坪乡的金盆、黄木垭,景阳镇的硝洞,茅田乡、红岩镇等一带。该县正在进一步深入普查摸底,汇编相关资料档案,加强传承工作。[1]

参考文献

  1. 建始闹灵歌恩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