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闲斋笔记·褒贬未允
原文
《庸闲斋笔记》数卷,海宁陈子庄大令所著也。大令名其元,为金华教官二十年,以卓异荐为知县,历任江苏大缺,复调上海,数年告归。陈氏为浙江第一旧族,故大令于先朝掌故、家世渊源,述之较详,又颇能留心时务,阅历既深,凡所纂论,均惬人意。惟每于左文襄公事,颇觉推崇过当。又其问所论文襄与曾文正公龃龉一条,则更持议偏颇,褒贬失当。余固疑大令当尝受文襄私恩者也。后又阅之,果言文襄于去浙时,保荐浙士三人,丫丙、陈政钥与大令也。然文正实尝访得大令,而荐之文襄者,何以大令又不知感?
窃谓文正之宏奖素广,广则受之者不以为奇,文襄之荐剡素隘,隘则得之者益以自惠。即大令于涉笔之时,亦时存一沾沾之意,曰:“我左公所荐也。”
且文襄意气之矜忮,素着于时,彼意以为偶一纪述,毋宁抑曾而扬左,抑曾则断无后患,抑左则或招尤悔。此又因畏之之心转而为誉,亦人情所时有也。呜呼!世风之偷薄久矣。余常怪世之议者,于曾、左隙末之事,往往右左而左曾,此其故亦有两端:一则谓左公为曾公所荐,乃致中道乖违,疑曾公或有使之不堪者,而于其事之本末,则不一考焉;一则谓左公不感私恩,专尚公义,疑其卓卓能自树立,而群相推重焉。斯皆无识者流也。
夫公义所在,不顾私恩,可也。若既受其荐拔之恩,复挟争胜之意以求掩之,又得群无识者助之以取胜,而名实两全,则人何惮而不背恩哉?余恐后之在上位者,以文正为鉴,而不敢荐贤也。此亦世道之忧也。
作者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早年以副贡入曾国藩幕,后随李鸿章[2]办外交。历任浙江宁绍台道、湖南按察使,晚年任出使英、法、比、意四国大臣。1879年著《筹洋刍议》,主张政治改革,发展民族工商业、主张变法,鼓吹西方君主立宪。1884年中法战争时期,任浙江宁绍台道,与提督欧阳利见在镇海击退法舰进攻。1889年以左副都御史出使英、法、比、意四国。所著《庸庵全集》收入《庸庵文编》、《续编》、《外编》、《海外文编》、《筹洋刍议》、《浙江筹防录》、《出使奏疏》、《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出使日记续刻》等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