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廢奴》着力於表現「西藏百萬農奴解放」這一20世紀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篇章,通過描述西藏農奴制的由來、農奴制的黑暗與殘酷,講述西藏廢奴運動對於西藏和藏族同胞以及世界人權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同時展現新西藏的發展進步。本片藉助1959年中國西藏地區廢奴的影像資料,採訪拍攝西藏廢奴的親歷者、見證者和中外學者等,通過不同角度的講述,還原真實歷史、梳理廢除封建農奴制的必要性、思考廢奴對於人性解放和尊重人權的重要意義。
分集劇情
《廢奴》 上集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1959年以前的西藏,農奴及奴隸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其餘百分之五為三大領主官家,貴族,寺院上層僧侶。直至20世紀50年代,西藏社會依然處於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統治之下。20世紀中葉,在西藏通行了數百年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明確將人分成三等九級。
《廢奴》 下集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八廓街,西藏最著名的街道,千百年來,這裡始終是拉薩最熱鬧的地方。76歲的馬寧軒,八廓街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儘管今天這裡已經發生了不少變化,但他還是經常來看看以前生活過的老房子。1959年之前,馬寧軒和爺爺父親在這裡經營一家磨麵作坊,維持生計,他們一家人都要交人頭稅,是農奴的一部分,屬於堆窮。堆窮是舊西藏農奴階層的第二等級,他們是無地可耕的農奴,大部分靠打短工或從事手工業為生。1959年是西藏歷史發展的分水嶺,中央政府發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西藏各族人民發起民主改革運動,一舉推翻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建立起全新的社會制度。
紀錄片流派
紀錄片美學觀的奠基者:維爾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維爾托夫開創了「電影眼睛派[2]」,提倡鏡頭如同人眼一樣「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
50年代的紀錄電影運動:五十年代末開始的紀錄電影創作潮流實際上由兩大紀錄電影運動組成,他們分別是法國導演讓·盧什(《夏日紀事》 1961年)為代表的「真實電影」運動以及由美國梅索斯兄弟(《推銷員》 1969年)代表的「直接電影」運動。真實電影為參與式電影,允許導演介入到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煽動其中一些劇情的發展。直接電影為觀察式電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過程,要求導演採取嚴格的客觀立場,以免破壞對象的自然傾向[3]。
視頻
廢奴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紀錄片基礎知識,住哪兒網
- ↑ 被稱為電影眼睛派創始人的是,有途網,2020-05-19
- ↑ 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的創作。 ,搜狐, 2019-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