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庇護十二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庇護十二世

中文名: 庇護十二世

外文名: Pope Pius XII

別 名: 尤金尼奧·喬瓦尼·帕切利

國 籍: 梵蒂岡

出生日期: 1876年3月2日

逝世日期: 1958年10月9日

職 業: 教皇

主要成就: 第260任羅馬教皇

出生地: 意大利

信 仰: 天主教

庇護十二世(Pope Pius XII,1876年3月2日-1958年10月9日)意大利籍教皇(1939-1958年在位)。天主教會第260任教皇。原名尤金尼奧·瑪麗亞·朱塞佩·喬瓦尼·帕切利(Eugenio Maria Giuseppe Giovanni Pacelli),生於羅馬。任教廷國務卿時,1933年代表教廷和德國簽訂條約。2009年12月19日被列為可敬者。[1]

個人經歷

1899年4月2日晉鐸,1917年5月13日晉牧,1929年12月26日當選樞機主教,1939年3月2日當選教皇。 1901年在利奧十三世治下進入教廷工作。1905年任教廷議員。1914年任教廷非常事務部秘書。1917年受大主教職、任教廷駐德國巴伐利亞特使。1920年改駐慕尼黑。1920~1929年任教廷駐德國特使。1929年末教皇庇護十一世立他為樞機主教,授以教廷國務卿職務,10年後被推舉為教皇。自從1623年以來,教皇選舉以此次為最迅速簡便。 1922年法西斯主義攫得意大利政權。當時帕切利正在德國,由其弟(律師)參與談判,犧牲天主教人民黨,斷送推翻獨裁者墨索里尼的任何可能性,同墨索里尼達成協議。根據這項解決羅馬問題的辦法,1929年梵蒂岡城邦成立。當時庇護十一世和許多意大利人感到如願以償,但是此後30年,在庇護與敵意日深的意大利獨裁政權以及戰後軟弱的民主政權之間,都產生許多問題。1933年,教廷同希特勒德國達成的協議,主要出自帕切利德設計,他經常說這是有風險而為之,其目的是要在對懷有天主教敵意的德國社會中保留天主教的講壇,因為希特勒對非日耳曼和雅利安族天主教徒進行迫害。1936年出使美國,就兩國政教關係進行談判。 1937年,教皇庇護十一世發表通諭,表示反對納粹主義,帕切利曾參與此項通諭的草擬;帕切利曾以教廷國務卿身份向德國政府提出幾十份照會和備忘錄,其中對納粹有所指摘;他在羅馬接見納粹外長里賓特洛甫時態度冷淡,出語直率;他曾嚴斥奧地利樞機主教西奧多·因尼策爾(Theodor Innitzer)對納粹吞併奧地利態度軟弱;帕切利當選教皇,德國反應消極;這些事都表明他對德國暴政的真正態度。有人指責他只是顧保持中立,而不發表有力的言論為受納粹迫害的基督教徒和猶太人進行辯護。另外一些人則說,當時他如提出抗議,徒使納粹更加殘酷地進行迫害。

對偽滿態度

1939年2月當選教皇伊始,即致函偽滿洲國皇帝溥儀,表示中國東北之「天主教的信眾們及其正當之機構」,「理應服從合法政權」,但拒絕承認偽滿。

理念

庇護十二世雖不參與反對國際共產主義的運動,但是1946年他嚴禁天主教徒同共產黨人合作。1947、1949和1950年連續批准教廷聖職部發布命令,不准天主教徒接近共產黨及紅色組織,違者將受絕罰處分。這三個命令在中國廣泛散發,造成極大影響。中國天主教自治運動開展後,庇護十二世在1952、1954和1958年連續根據教義發布通諭,反對中國天主教會脫離普世教會自主自辦。 戰後,意大利政局搖擺於基督教民主黨和極左派之間。庇護十二世鼓勵公教進行會首腦蓋達干預政治,致使基督教民主黨在議會中處境困難。庇護晚年比較態度明朗地反對現代戰爭,表示懷疑威懾政策的正確性。在婚姻問題上曾屢次談到安全期避孕法,但在節制生育問題上他的言論從不超越以前幾代教皇所確立的界限。對於教義問題,他曾多次發表通諭。1943年發出《奧秘身體諭》,強調教會是基督的奧秘身體;同年又有《預示聖靈感動諭》,表示希望教會重新重視對聖經的研究;1947年發出《天主的中保諭》,論述教會禮儀;1950年宣布「聖母升天」的新信條。

評價

始終在納粹、美系和蘇系之間斡旋,盡最大力量維護天主教。 於新中國來講,是境外勢力試圖控制中國,遙控破壞革命的頭號打手。

參考來源

  1. [1]庇護十二世教宗禱文,天主教小助手 , 2017-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