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增加 3,112 位元組, 1 年前
Young Main 已移動頁面 平楚何如奉橘三帖 覆蓋重新導向頁面至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未留重新導向頁面:回退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平安何如奉橘三帖'''<br><img src="https://g.udn.com.tw/community/img/PSN_ARTICLE/damifel/f_969474_1.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blog.udn.com/damifel/969474 圖片來自旅人阿修的大觀世界]</small>
|}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是[[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现存双钩摹本,左下亦有鑑定的簽署,藏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三帖」是三幅小信,或是便條,後來的人將它們分別命名為「[[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顧名思義,是屬於問候的信。今天,三張帖被書寫在同一紙幅上,說明這是後來書法家的臨摹本,而非王羲之的真蹟。 從西元六世紀的[[南朝]]以來,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喜好 [[ 王羲之 ]] 等名家的信札,由於此類珍貴的書蹟都收藏在皇宮之中,即使是平民收藏家也不會輕示於人。有時帝王為分送親信,或是擔心真跡觀賞過多次會有傷害,常會請人以[[雙勾]]填墨的方式將書跡做復製,此三帖即是摹本。
==平安帖==
〈平安帖〉中書體為行書兼草書,其中提到的「脩載」,是 [[ 王羲之 ]] 的堂兄弟。運筆提按頓挫的變化較多,鉤和挑轉折之間,有很多細微的動作,許多的帶筆行為以及草書筆法,十分自然而巧麗。
釋文:此粗平安 脩載來十餘 日 諸 □。□ 人近集存 想明日當復悉 來 無 。□□ 由同 增慨。  □的部分是書法墨跡毀壞的部分,因為年代久遠,墨已經脫落了。不過,我們仍不難猜測[[王羲之]]的意思:告訴朋友,最近過得還算好,也和一些好朋友在聯絡著,至於最新的情形,明天後會更明朗,然而,想到最近的情況,你我都不免還是心中會產生許多感 吧!<ref>[http://blog.udn.com/damifel/969474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旅人阿修的大觀世界,2007/05/19</ref>
==何如帖==
釋文:羲之白 不審、尊體比復何如 遲復奉告 羲之中冷無賴 尋復白 羲之白
 
這是一件慰問信,問候朋友身體狀況怎樣?可能這個好朋友最近得病,恐怕還病得不輕。作為朋友的[[王羲之]],寫信、透過朋友去詢問,但都沒什麼好的消息,而朋友似乎也不太想將自己的狀況,告訴這些好朋友,害得王羲之心情有點難過,「中冷無賴」是形容心情不佳,不知道怎麼好?[[王羲之]]一再以「白」字入筆,說明會一再地關懷朋友的情況。亂世中,還有什麼比朋友更應值得關心的呢?<ref>[http://blog.udn.com/damifel/969474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旅人阿修的大觀世界,2007/05/19</ref>
==奉橘帖==
〈奉橘帖〉書體為行書,奉送友人橘子並附上此短信。字體大小有豐富變化。此帖在[[唐朝|唐代]]就很有名,唐代詩人[[韋應物]]《答鄭騎曹求橘詩》 :“憐君臥病思新橘,試摘猶酸亦未黃。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用的就是這件書蹟的典故。
 
釋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此帖只是「便條」。有一天,[[王羲之]]得到一批很好的橘子,是還沒有下霜之前採收的,很好的橘子。俗話說「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王羲之想到了朋友,便將三百顆橘子裝箱,請人送給好朋友分享。箱子上附了張簡單的便條,說明情況。<ref>[http://blog.udn.com/damifel/969474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旅人阿修的大觀世界,2007/05/19</ref>
 
==特點==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紙本 縱:24.7公分 橫:46.8公分。據研究此件為雙鉤廓填(沿字的筆跡兩邊用細勁的墨線鉤出輪廓再填墨)方法,摹寫在[[硬黃紙]]上,三封簡訊聯在一體。今為便於臨習,已分段裁剪上傳。一則《平安帖》,為[[行草書]]作品,運筆提按頓挫變化較多,一些牽絲引帶的草書筆法,十分靈巧;二則《何如帖》字形大小偃仰,也很富變化;三則《奉橘帖》相形之下就比較端整。後二則均用[[行書]]書寫。<ref>[https://kknews.cc/zh-tw/culture/kme9n8q.html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只是一張硬黃紙,你不知道吧……],每日頭條,2018-02-03</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669 中國歷史地理]]
4,01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