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平壤

增加 19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平壤'''(朝鲜文:평양),全称为平壤直辖市(朝鲜语:평양 직할시),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朝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ref>[http://sports.china.com.cn/zhuanti/2008ay/2008-04/28/content_15024468.htm 平壤简介 ],中国网,2018-10-08 </ref>
平壤位于 [[ 朝鲜半岛 ]] 西北部,大同江横跨其中,因其地势平坦而得名。大同江与其支流流经市中心。是朝鲜半岛历史最悠久的城市,相传早在[[檀君]]时代就被定为都城。全市下辖18个区域、2郡,总面积3,194平方公里,截至2011年,全市人口约325.5万人。
平壤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至今仍保留着[[高句丽古城]]、[[安鹤宫遗址]]、[[广法寺]]等历史古迹。朝中友谊塔是中国友人经常来访的地方,在友谊塔内保存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名册。
中国西汉初年,燕国人[[卫满]]逃到朝鲜,并取代箕子朝鲜,称为“卫满朝鲜”。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派兵灭亡卫满朝鲜,攻占王险城(即平壤),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了四郡,置于汉朝的管辖之下,其中平壤一带即为乐浪郡,是汉四郡的中心。乐浪郡治为朝鲜县,位于大同江南面,其遗址在1930年代陆续出土,平壤市的乐浪区即由乐浪郡遗址而得名。 <ref>[http://www.chengdu.gov.cn/cdwqb/c120054/2018-10/08/content_349f7150bd2d4dc78345b83666d1243b.shtml 巴勒莫概况],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办公室网,2018-10-08 </ref>
===中古平壤===
313年,崛起于 [[ 中国 ]] 东北的[[高句丽利]]用西晋衰落之际南下朝鲜半岛,吞并了乐浪郡,并恢复了平壤的古称。427年,高句丽第24代王巨连(又称长寿王)正式迁都平壤。高句丽以平壤为中心,势力不断南下,试图统一朝鲜半岛。朝鲜半岛上的三国时代(高句丽、新罗、百济),直至668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才宣告结束。6世纪末,中国隋炀帝派水军攻打平壤城,但被击退;到唐高宗时期,唐朝于668年灭亡了高句丽,在平壤设置了安东都护府。此后,平壤又成为唐朝和新罗对峙的地点,后来并入新罗的土地。经过多年战争的破坏,此时的平壤已经荒废。
到了高丽时代,平壤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再次振兴。918年王建刚建立高丽王朝,就宣布“平壤古都,荒废虽久,基址尚存,而荆棘滋茂……宜徙民实之,以固藩屏,为百世之利” ,于是“量徙盐、白、黄、海、凤诸州民以实之,为大都护府” ,开启了高丽对平壤地区的经营。926年, [[ 高丽 ]] 王朝将平壤定为“西京”。高丽时期,平壤经过多年建设,已相当繁华,特别是当时的平壤遍植柳树,有“柳京”之誉,因此高丽著名诗人郑知常才会讴歌平壤“紫陌春风细雨过,轻尘不动柳丝斜”的景象。同时,平壤也是抵抗外敌入侵的重镇。高丽时期,契丹、女真、 [[ 蒙古 ]] 先后入侵,数次攻陷西京(平壤),到1269年,[[高丽]]西京都统领崔坦、[[李延龄]]投降蒙古,平壤遂为蒙古所占,后成为元朝辽阳行省之东宁府,隶属元朝直接管辖。1290年,应高丽忠烈王的请求,元朝将东宁府归还高丽,仍为元朝间接领地(高丽为元朝的征东行省)。
朝鲜王朝时期,平壤仍为当时朝鲜的重要城市,在当时称“平壤府”,是平安道的首府,同时被称为“两西重镇”,时人称赞平壤形胜“负山阻水,控制西北,俯瞰长江(大同江),远临旷野”。 当时的平壤城池分内城、中城、外城、北城四部分,内城有五门,南为朱雀门,东为大同门(有瓮城),东北为七星门,东南为[[长庆门]],西为静海门。内城之外为中城,南门为正阳门,东门为含毬门,北门为庆昌门,西门为普通门。中城之外为外城,南为车避门,西为多景门。此外还有承服门、足朴门、大道门、小通门、水德门等。内城北端有北城,南为转锦门,北为玄武门。
== '''參考來源''' ==
{{Reflist}}
[[Category:710-799 史地類:世界史地]][[Category:740 730 洲史地總論]]
2,2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