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幅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幅巾
來自百度的圖片
幅巾

中文名稱 :幅巾

拼 音 :fú jīn

定 義 :是指用整幅帛巾束首

解 釋 :一種表示儒雅的裝束

幅巾,又稱巾幘,或稱帕頭。 是指用整幅帛巾束首。多裁取一幅即長度和門幅各三尺的絲帛做成。 從額往後包發,並將巾繫緊,余幅使其自然垂後,垂長一般至肩,也有垂長至背,用葛布製成,稱為"葛巾",多為布衣庶人戴用。用細絹製成,稱為"縑巾",多為王公雅士戴用。 宋代以後,深衣幅巾是士大夫家冠昏、祭祀、宴居、交際服。 古代農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的釋菜禮,儒生都穿戴幅巾深衣祭祀孔子。原先的幅巾作四方形,使用時有前幞後,包住髮髻,於腦後縛結。北周武帝對其作了改進,於方帕上裁出四腳,並將其接長,形如闊帶,裹發時巾帕覆蓋於頂,後面兩腳朝前包抄,自上而下,繫結於額,前面兩腳繞至顱後,縛結下垂。在幅巾的基礎上演變出了幞頭

引證解釋

  • 古代男子以全幅細絹裹頭的頭巾。後裁出腳即稱幞頭。
  • 《東觀漢記·鮑永傳》:" 更始 歿, 永 與 馮欽 共罷兵,幅巾而居。"
  • 《後漢書·逸民傳·韓康》:" 及 見康柴車幅巾,以為田叟也,使奪其牛。"
  •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斂以時服" 裴松之 注引 晉 傅玄 《傅子》:" 漢 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為雅。"
  • 唐 王績 《贈李征君大壽》:孔淳辭散騎,陸昶謝中郎。幅巾朝帝罷,杖策去官忙。
  • 宋 李上交 《近事會元·幞頭巾子》:"今 宋 朝所謂頭巾,乃古之幅巾,賤者之服。"
  • 宋 劉克莊 《沁園春·送孫季蕃吊方漕四歸》詞:"歲暮天寒,一劍飄然,幅巾布裘。"
  • 《金瓶梅詞話》第十九回:" 西門慶 那日不往那去,在家新卷棚內,深衣幅巾坐的,單等婦人進門。"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 《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袁紹幅巾單衣,引八百餘騎,奔至黎陽北岸,大將蔣義渠出寨迎接。

歷史

幅巾,是指用一塊帛巾束首。一種表示儒雅的裝束。幅巾之名早見於《後漢書 鄭玄傳》:"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見。"據漢人揚雄《方言》:幅巾之名自關西秦晉之郊日絡頭,西楚江湘之間日陌頭,自河北趙魏之間日繰頭。《三國志魏志 武帝紀》亦有記載,裴松之注引《傅子》:"漢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為雅。"《晉書》記,"後漢末,王公名士以幅巾為雅,是以袁紹、崔鈞之徒,雖為將帥皆着縑巾"。 這種厭棄冠冕公服,以幅巾束首的風氣,一直延續到魏晉仍十分流行。《後漢書·鮑永傳》:"悉罷兵,但幅巾,與諸將及同心客百餘人詣河內。" 李賀《詠懷》詩:"頭上無幅巾,苦糵已染衣。"唐憲宗元和時人劉肅《大唐新語》記載:"昔袁紹與魏武帝戰於官渡,軍敗,幅巾渡河,遁相仿效,因以成俗。初用全幅皂向後幞發,謂之'幞頭'。"《封氏聞見錄》巾幞條日:"近古用幅巾,周武帝裁出腳,後幞發,故俗謂之幞頭。"宋人俞琰(1253-1314)《席上腐談》卷上記:"幞頭起於周武帝,以幅巾裹首,故日幞頭。幞字音伏,與幞被之幞同,今訛為仆。"司馬光《書儀》卷六《喪儀二》:"布四腳其制如幅巾,前綴二大腳,後綴二小腳以覆髻,自額前向頂後以大腳系之,大暑則屈後,小腳於髻前系之,謂之幞頭"。幅巾在宋明時期亦是流行的頭巾之一,士大夫常喜戴之。朱熹拜祭先祖和孔子也穿戴幅巾方履。 屈大均遺囑寫道:"吾死後,以幅巾、深衣、大帶為殮。大帶書碣'明之遺民'。"

幅巾製作系法

用黑繒六尺許,中屈之,右邊就屈處為橫巾取,左邊反屈之自巾取左四五寸間斜縫,向左圓曲而下,遂循左邊至於兩末。復反所縫餘繒,使之向里以巾取當額前,裹之至兩髻旁,各綴一帶,廣二寸,長二尺,自巾外過頂後,相結而垂之。

明代幅巾

明代幅巾多為學者所帶,總體形制一樣個別細節也是有所差異的。一般來說穿深衣的時候帶幅巾,在明代有幅巾深衣一詞。韓國幅巾主要是受到明代幅巾的影響而形成的,韓國幅巾兒童還有學子們戴的比較多,一般士大夫戴的比較少。[1]

視頻

漢服開箱:155小個子戴上明制幅巾,一秒感覺要出家了

參考資料

  1. 明制女性幅巾佩戴介紹,嗶哩嗶哩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