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巢[巢、鄛、剿,读音作cháo(ㄔㄠˊ)],姓氏,主要源出有二,一为出自上古有巢氏,二为以地名为姓。巢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叠

目录

巢(cháo)姓源

源流一

源于有巢氏,出自上古时期有巢氏部落,属于以国名、氏族名称为氏。 上古时,中原地区林木茂密,野兽很多,经常侵扰在地面栖息的人类。相传到了远古昊英之时,人少而禽兽多,为防御野兽侵害,昊英教人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上。后又发明了穴居。从此人们在睡觉时就不必担心野兽的侵袭了,于是大家把将昊英视作圣人,推戴他为部族首领,号称"巢氏",他的后代就是著名的有巢氏部落族人。不过,也有传说指明"有巢氏"的名字叫金乌,女,风姓,号昊英氏。按史籍《三皇五帝时代》的记述,金乌是古代氏族联盟时期伏羲女娲政权的第五十六任帝王,大伏羲氏族风姓女王昊英氏执政的第二任帝王。有学者推测金乌生于帝规辛八年(乙丑,公元前5876~前5803年),出生在昊英氏部落的政治活动中心昊城(今河南三门峡渑池英豪镇),都城建在遂城(今河南驻马店遂平),就是她发明了将房屋建筑在大树上。金乌在三十岁即位,执政虚记四十五年,逝世于金乌四十四年(戊寅,公元前5803年),终年七十四岁,死后葬在遂城南伏羲帝陵(今河南驻马店遂平南部),尊号帝金乌。其后世人称其族为"有巢氏"。正是由于居巢国归靠了楚国,因此在当时引起了吴国的极大愤怒。据史籍《左传》中的记载,周敬王十一年(楚昭王熊壬七年,吴王阖闾六年,公元前509年),吴王阖闾指挥吴国大军突然攻入居巢国,迅速攻占了居巢国都城,还俘获了代表楚国镇守在城中的楚公子繁,居巢国就此灭亡。之后,吴王阖闾将其地设为"巢州",其城池被称作"巢州城"。

到了周元王姬仁三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国,巢州城归了越国。一直到了周显王姬扁十四年(楚宣王熊良夫十五年, 越王无颛八年,公元前355年),在楚国灭了越国之后,巢州城才复为楚国所有。在后来战国晚期的楚怀王熊槐执政时期(公元前328~前299年),古巢州城就是楚国经商线上极其重要的商业驿站之一。

亡国之后,在居巢国的公族后代以及部分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有巢氏、居巢氏、巢氏,后有巢氏、居巢氏皆省文简化为单姓巢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末帝夏桀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夏桀,本名姒癸,亦称姒履癸,是夏王朝的最后一代君主。桀,是成汤赐给他的谥号,是凶残暴虐的意思,史书因此称其为"夏桀"。夏桀是夏王朝第十六代君主姒发之子,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653~前1600年待考)。夏桀本来文武双全,传说他空手就可以把大铁钩拉直,但他在即位后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也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位无道暴君。

在夏桀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南巢氏、南剿氏、南剿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巢氏,少部分称南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初期秦国上卿大庶长嬴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战国初期,秦国有位执掌军事的重臣,即大庶长嬴鼌。大庶长,为秦国二十等爵中的第十八等爵,为卿大夫,官秩一万二千石,下属有左庶长、右庶长。

周考王姬嵬十三年(公元前428年),秦怀公即位后就大肆横征暴敛,且以活人为父亲秦躁公进行殉葬,为人十分残暴。至周威烈王姬午元年(秦怀公四年,公元前425年),忍无可忍的大庶长嬴鼌和众大夫们一起谋兵围困了秦怀公,逼秦怀公自杀了。秦怀公的太子叫嬴昭子,早逝,于是嬴鼌即与众卿扶立嬴昭子的儿子为国君,是为秦灵公(秦肃灵公)。秦灵公实际上就是秦怀公的孙子。这是战国初期秦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正义叛乱"。在秦国大庶长嬴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鼌氏,后统改称晁氏,但不称朝氏。该支晁氏传至汉朝时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御史大夫晁错。晁错,公元前200~前154年,颖川人(今河南禹州),西汉初期的一位政治家,他学贯儒法,知识渊博。深受文、景两帝的器重和宠信。在晁错被冤杀之际,其家人有逃出者,其后纷纷改姓,以此躲避株连之难。传说,大将军周亚夫就藏匿起晁错的一个儿子和两个侄子,并将其改为同音字"巢"为姓氏,混伪古姓。

此后七国之乱平定,到了汉建元元年(汉景帝刘启后元四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后开始正式使用皇帝年号,大臣们乘机纷纷提出要为晁错平反,并且继承晁错生前的政治主张,"务摧抑诸侯王",不断上奏揭露各诸侯王的过错。由此,汉武帝在第二年即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下诏为晁错平反。其后,周亚夫献出晁错之子,复为晁氏,而晁错之侄则拒绝再更回晁氏,坚持沿称巢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朝鲁图德氏,亦称鲁图孟和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是原来左翼、右翼两部分驻东、西部蒙古后,因地域差异产生的称呼之别,该姓氏的汉义就是"永恒的岩石、坚如磐石"。后有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

在明末清初,该部族即开始冠以汉姓为巢氏、朝氏、晁氏、鼌氏、曹氏、乔氏等,属于取原姓氏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氏。朝鲁图德氏族人中亦有取本义汉化称石氏者。 [1]

得姓始祖

巢父。巢氏发源于巢湖,是以地为姓的姓氏。巢湖在安徽省境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名川大泽之一。根据历史记载,巢湖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殷、周时期,是巢国的所在地。春秋末期,巢国被吴国所灭,巢国的后裔,也就依照当时的习惯,以故国号为氏而姓了巢。巢氏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过去一部分姓氏学者把巢氏的源流推溯到上古时期的有巢氏。有巢氏是教人们构木为巢定居,有功于民族进化,这在《韩非子•五蠹》及其它古籍上都有记述。《姓谱》上记载,巢姓是有巢氏的后代,或者说是巢国的后代,尧时有巢父,夏殷时有巢国。根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巢姓是以国为氏,望族出于彭城。巢姓的始祖以树为巢,而寝其上,号曰巢父,他的后人就以巢为姓。故巢氏后人奉巢父为巢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

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时期(公元581~600年)废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堂号

彭城堂:以望立堂。

辞禅堂:尧帝时期有高士巢父,隐居山林,以树为巢,不谋世利。尧帝以天下禅让予他,他坚辞不受,遂名"辞禅堂"。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