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小威廉·法兰克·巴克利

[1]

小威廉·法兰克·巴克利美国记者、专栏作家、小说家、中情局特工、电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在生活中,他是一个古典音乐爱好者和贪图生活享受的人;然而最重要的是,整整半个世纪来,他创办的《国家评论》一直是美国最具政治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他也因此被称为“美国现代保守派运动之父”。

目录

简介

(,1925年11月24日-2008年2月27日),美国媒体人、作家、保守主义政治评论家,政论杂志《国家评论》创办人。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主要在于努力把传统的政治保守派、自由放任经济思想及反共主义统合起来,替以巴里·戈德华特和里根为代表的现代美国保守主义奠定了基础。

生平

巴克利生于纽约市,父亲是是一个掌握了法语和西班牙语两门外语的石油大亨,童年在墨西哥、康乃狄克州、巴黎、伦敦等地度过。读书时,他就显示出在学术和语言方面的天赋,钢琴也弹得很好。很快,巴克利就成为父亲最宠爱的孩子。“比尔(巴克利的小名)第一个说出正确答案,第一个给出了机智的回答,”威廉·巴克利的传记作者约翰·B·朱迪斯(JohnB.Judis)写道:“那时候的他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是参与餐桌讨论的主角,表演着他父亲所喜欢的智慧。”

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曾短暂从军,1945年-1950年就读耶鲁大学,学习政治学、历史、经济学等。在校期间他加入骷髅会,同时还积极参加耶鲁政治联盟、兼任校园报《耶鲁每日新闻》社长。在耶鲁的最后一学期,威廉?巴克利应邀作为校友日基金募集会上的学生发言人,原本只是形式主义的发言,却被他当成了宣泄不满的演讲。他斥责耶鲁是一个失败的教育领导者,并攻击左翼倾向的教授们。学校管理者看了这份演讲稿之后让巴克利把措辞改得温和一些,却被他严词拒绝,结果他失去了这次发言机会。然而这却更让巴克利不吐不快,他把自己在耶鲁的经历写成一本书《我在耶鲁:学术自由的迷信》。这本书后来成了一本畅销书,却招来了耶鲁校友和自由主义者的严厉谴责。

1951年《我在耶鲁》发表之际,威廉?巴克利开始考虑加入中央情报局。后来,他和妹妹的朋友帕特丽夏·泰勒结婚,随后夫妻二人搬到墨西哥城。巴克利作为中情局的间谍,在墨西哥城收集学生团体中共产主义者的情报。他的直接主管便是中情局在墨西哥的头头,也是“水门事件”的直接策划者霍华德·亨特(HowardHunt)。

在墨西哥工作之际,威廉·巴克利的书在美国国内引起了激烈的论战,一些右翼刊物邀请他做编辑。巴克利感到很有必要参与论战,不到一年便辞去了中情局的工作回到美国,发动了“他一生中最大胆的政治和智慧冒险”。这场冒险就是《国家评论》杂志于1955年的创刊,杂志主编就是29岁的威廉·巴克利。他一直担任主编到1990年。这份杂志成为保守主义者重要的思想园地。1950年代他曾支持麦卡锡主义,曾在1954年与L.BrentBozellJr.合著《麦卡锡及其敌人》,认为约瑟夫·麦卡锡参议员是爱国者;他还替美国南方的种族隔离辩护,但到1960年代中期撤回,开始拥护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并在金被刺杀后支持为他制定纪念日。[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