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对雪 杜甫

对雪
图片来自红动中国网

对雪是一首五言律诗,写对雪独坐的情景。首联写唐军惨败的场景和诗人困居长安的愁绪;颔联和颈联转写雪景和其生活困窘的情景;尾联再写到对时局和家人的忧念。诗人有层次地抒发了对世乱时危的忧虑、贫寒交加的窘迫以及牵挂亲人的忧思,并将沉痛、苦闷、忧愁、无聊等种种复杂心情,与薄暮乱云、急雪回风的景象交融交织,形成悲凉伤感的浓重气氛。全诗以“愁”贯穿,绘景兼寓时局,含蓄蕴藉又贴切自然;叙事浅近,以细节突出典型环境,语意凝厚。

目录

原文

杜甫〔唐代〕

战哭多新鬼,愁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译文

悲叹痛哭的是数万战死的将士,怀愁吟唱的是独坐床边的杜陵老翁。

乱云低垂笼罩着淡薄的暮霭,急雪翻腾回舞于凛冽的寒风。

瓢已丢弃,酒杯中再无滴酒,炉内无火仍映得眼前一片通红。

数座州府的消息已被隔断,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鉴赏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陷落时候,杜甫被迫困居孤城。诗题“对雪”,却正是国仇家恨一起都来时候,对雪穷身,国事凋零,因为白描;非特因雪寄兴,也非仅仅自伤困顿。却是从一个个体遭遇的侧面,描写整个时局国势的困窘无奈状况。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能将个人感遇融合到时局国事的大背景里,从忧身而到忧国,故诗境界深,格局大,意境远,气韵厚。所以此诗以“战哭多新鬼”起,以“数州消息断”结,很有电影剧本的剪辑特色,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历从细节和侧面,去反映整个大的时局战争的愁苦艰难状态。从此着眼,方是看此诗方法。

  此诗一二句中“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无绿可沽酒瓢便弃,拥炉求暖火只如红,很朴实近乎枯笔白描的写法,背后隐言困城无酒、求碳也稀的困窘境地。这大概是看杜诗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然而在描写大时局的背景下,对个人境遇最直白写实地手法,却正是以通过细节和个体写实来反应大时局大场面的一种最有力的手段。两句极见困城之物资匮乏,偷生之余生活的窘境。关于“似”字之疑,固有多解。但是其实这里就是说有炉而火不旺,火苗不起,只有一片红光罢了,不必更做他解。因为困顿,必思解救。然则作者所能寄盼的好消息全无来处,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最后又将个人感遇返还回战事时局的忧虑之中,完成了从一个片面描写、感叹史实全局的一个过程。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中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至德元载(756年)至二载(757年),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和《月夜》《春望》等篇一样都是作者身陷长安时的作品。当时杜甫在逃难途中被安史叛军抓住,解往长安。

简析

  《对雪》是一首五言律诗,写对雪独坐的情景。首联写唐军惨败的场景和诗人困居长安的愁绪;颔联和颈联转写雪景和其生活困窘的情景;尾联再写到对时局和家人的忧念。诗人有层次地抒发了对世乱时危的忧虑、贫寒交加的窘迫以及牵挂亲人的忧思,并将沉痛、苦闷、忧愁、无聊等种种复杂心情,与薄暮乱云、急雪回风的景象交融交织,形成悲凉伤感的浓重气氛。全诗以“愁”贯穿,绘景兼寓时局,含蓄蕴藉又贴切自然;叙事浅近,以细节突出典型环境,语意凝厚。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