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對壘,漢語詞彙。
釋義:指兩軍相持,也用於下棋、賽球體育比賽等。
對壘,西夏兵器
拼音:duì lěi[1]
漢語詞語
詞語讀音
【拼音】duì lěi
【注音】ㄉㄨㄟˋ ㄌㄟˇ
基本解釋
指兩軍相持,也用於下棋、賽球等。
例:[stand facing each other,ready for battle;be pitted against each other]
兩國乒乓球隊的雙方名將對壘,打得十分精彩。
引證解釋
1、兩軍相持;交戰。
①《晉書·宣帝紀》:「﹝諸葛亮﹞數挑戰,帝不出……與之對壘百餘日。」
②《續資治通鑑·宋理宗紹定二年》:「今北軍之來,三年於茲,行省統軍馬二三十萬,未嘗對壘。」
③《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六回:「李牧曰:『兩軍對壘,國家安危,懸於一將,雖有君命,吾不敢從!』」
2、泛指雙方競爭;相匹敵。
①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一》:「山谷翁作司馬文正公輓詞,後山作南豐先生輓詞,水心作高孝兩朝輓詞,皆超軼絕塵,誠可對壘。」
②明 康海 《鬥鵪鶉·春遊南山》詞:「勝日尋芳,詞人對壘。」
③明 胡應麟 《詩藪·古體下》:「衛萬《吳宮怨》……高華響亮,可與王勃《滕王閣》詩對壘。」[2]
④《東周列國志》第三回:「卻說滿也速營於東門之外,正與衛兵對壘,約會明日交戰。」
兵器名稱
西夏武器製作十分精實,其中以夏國劍最有名,在宋朝被譽為「天下第一」。北宋文學家蘇軾曾請晁補之為其作歌,內有「試人一縷立褫魄,戲客三招森動容」。而西夏鎧甲被譽稱為堅滑光瑩,非勁弩可入,專給鐵鷂子使用。其他有名的攻城武器有名叫「對壘」的戰車、可以越壕溝而進;裝在駱駝鞍上的「旋風炮」,可以發射大石彈;以及最厲害的「神臂弓」,可以射240步至300步,「能洞重扎」。 在西夏,對壘是一種攻城車。
參考文獻
- ↑ 對壘造句_用對壘造句 - 漢語詞典古詩詞網
- ↑ 對壘的意思,對壘的讀音散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