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寡妇为变男身,从高楼跳下

寡妇为变男身,竟纵身从高楼跳下,她返回家中,洁身沐浴,向佛陀所在的方向遥拜顶礼说:“人身不过是四大假合,不是久居之所。”随后,她登上高楼,发愿说:“我把这个污秽的身体施舍给饥渴的众生,以此祈求能够转生为男,于佛陀座下受记成佛。娑婆世界的愚痴众生如有不走正途,不知有佛的,我来世定当济度于他。”说罢,她从高楼跳下,见到的人无不胆战心惊。   

目录

原文

过去,佛陀曾是位皈依三宝、年少丧夫的寡妇,她安于贫穷,以持守道业为乐,勇猛精进不知倦怠,她不以杀业谋利,只以卖油膏为生。

那时,有位年纪老迈的比丘,志向求取佛道,无暇读诵典籍,且在心中认为讲经释义都是无明的一种显现,他在恭敬三宝中夹杂有偏见,所以始终没有成就。老比丘平时一乞到香油,都会拿到佛前供养,她得知后,每天都会施舍给老比丘一些。

一天,有位比丘顶礼佛足后,叉手问佛:“那个老比丘虽然缺少智慧,但他持戒无缺,行止高洁,每每于佛前燃灯供养,在将来能有什么样的福报呢?”

佛陀赞叹说:“问得好啊,那位老比丘在无数劫后,将会成就佛果,颈后有重光,他教化训导三界一切众生,度脱的人无量无边。”

那位寡妇听后,一路飞奔来到佛前,顶礼说:“老比丘燃灯供佛,所用香油都是我施舍给他的。佛说他会成就佛果,教化众生解脱生死,天人鬼龙无不安乐。祈请世尊也能够悲悯于我,为我授记吧。”

佛陀对她说:“女身不能成就佛果、缘觉、梵天、帝释天、转轮圣王,这些果位都尊崇无比,不是女身能够证得的。如果你一心想要获得,那就要舍弃女身而转生为大丈夫。”

她顶礼佛陀说:“我要舍弃它。”

她返回家中,洁身沐浴,向佛陀所在的方向遥拜顶礼说:“人身不过是四大假合,不是久居之所。”随后,她登上高楼,发愿说:“我把这个污秽的身体施舍给饥渴的众生,以此祈求能够转生为男,于佛陀座下受记成佛。娑婆世界的愚痴众生如有不走正途,不知有佛的,我来世定当济度于他。”说罢,她从高楼跳下,见到的人无不胆战心惊。

佛陀知她信心坚固,于是以神通力使土地变得柔软,就如同华美的坐垫一般。触地后,她发现自己毫发无伤,且已转为男身,心中欢喜不尽。连忙跑到佛陀那里,高兴地说:“蒙世尊慈悲,我现在已是男身,祈愿世尊哀悯,为我授记。”

佛陀赞叹说:“你的精进勇猛世间少有,将来定能成就佛果,不用有任何疑虑。燃灯比丘在证得佛果后,他会授你佛号的。”

天人鬼龙听其将来当得做佛,全都向他顶礼祝贺。

而后,他返回家中,更加精进道业,经他劝化而发菩提心的众生,无法计数。

佛陀对舍利弗说:“当时的那位老比丘就是定光佛,那位寡妇就是我。”

菩萨志向高远坚贞,以勇猛精进行实现解脱成就,就是这样。[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