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家乡有个牌坊群(王华)

家乡有个牌坊群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家乡有个牌坊群》中国当代作家王华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家乡有个牌坊群

厚茧,是一层一层覆上去的,就像树的年轮。一层一层,无论是在肢体表层,还是在内心深处。

一种感情,一种感觉,就像小时候住过的街巷,院落,走过的乡间小路,一些门清的店铺门头,还有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天天积累着,定格在视觉里,爬搔在心底,挥之不去。哪怕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一直不曾再想起。

从桓台新城县志和影视图像中看那一字排开的宏伟建筑,视觉上便有一种奇特感受,空旷的平野上,一连72座高大的古老牌坊,既似一条雄伟的门阵,同时又给人遗世独立之感,壮观而又孤绝。这样一组独特的建筑群,峙立在老家的故土,上面镌刻着列祖列宗的名姓……

我想,总有一天,我要一道一道走过,一个一个去顶礼膜拜。

“忠勤报国”坊,是为王重光建。 王重光(1502-1558),字廷宣,号泺川,山东桓台新城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历任工部主事、户部员外郎、云中佥事、上谷参议。后任贵州布政使左参议,奉命采办贵州大木以修三大殿,因积劳成疾,身染瘴疠病逝林区。嘉靖亲书“忠勤可悯”匾额,建祠以祀,并追赠太仆寺少卿,累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王重光不仅是新城王氏家族第一个进士,还制定了家族第一则成文家训。他以身作则,治家教子,以道义和读书为准则教育子嗣,成为王氏治家之宝。。

“四世宫保”坊,为王麟、王重光、王之垣、王象乾建。

王之垣(1527-1604),王重光次子,字尔式,号见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他为官明敏干练,不徇私情,直言敢谏,严拒请托,官至户部左侍郎,追赠户部尚书,累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王之垣善于治家理政,晚年辞官归里,居家长达二十年,建家祠,修族谱,置义田,立家范,完善家规门训,编纂了家族第一部总结性家训《念祖约言》,撰写《历仕录》、《秉烛编》、《摄生编》、《百警编》等家规著作。

王象晋(1561-1653),王之垣次子。字荩臣,号康宇,自号明农隐士、赐闲老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官至浙江右布政使。王象晋为人正直宽厚,孝友敦睦,为官公正严明,清廉自律。晚年致仕还乡,在故里新城著书立说,并亲自教导子孙课业,93岁自撰祭文《辞世小言》。他精于农学,旁通医学,在家族教育、养生观念、为官之道、农学实践方面都有建树。一生著述30多种100多册,著有农学巨著《群芳谱》、《赐闲堂集》、《保安堂三补简便验方》等。

王渔洋(1634-1711),名王士祯,原名王士禛,王象晋的孙子。清初诗坛领袖,字子真,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26岁授扬州推官。后任户部郎中,至京为官。康熙十七年(1678年)入翰林,官至刑部尚书。王渔洋一生文政兼从,为文独创诗论“神韵说”,主持清初诗坛五十载,一生著述极丰,被尊为“一代正宗”。为官始终践行“清慎勤”的原则,清正廉洁,政绩卓著,深受康熙赏识和同僚赞叹。他总结自身为官经验,亲书《手镜》50条,教育初仕为官的儿子洁己爱民、宽政慎行,做一个“不负民”的好官。

“天宠貤封”坊、“三世褒顕”坊、“四世都宪”坊、“父子尚书”坊、“殿帮元老”坊 ……

可惜的是,历经岁月变迁,大部分牌坊遭到破坏,现位于新城镇城南村的“四世宫保”坊成为了72牌坊中唯一幸存的一座。

此刻,我站在桓台县新城镇著名的“四世宫宝”牌坊前,百感交集。这是怎样一种奇异的感觉呢?似曾相识,似曾见过,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尽管离我的出生地只有十几里的路程,却从未访问过,亲近过。

72座牌坊中,有22座建于明代,50座建于清朝,排列表扬的顺序是忠孝节义。

应该说,牌坊是教化人心的纪念牌,忠孝节义,推崇的是价值观,通过坚持这套价值观而作出牺牲贡献的个人,忠良孝义的男人,贞烈节孝的女人。这些男人的忠义多半还有功名利禄来肯定奖赏,女人的节孝牌坊则绝对是血泪史碑了。几乎毫无例外,必然是年轻守寡,含辛茹苦奉侍公婆,抚养子女,儿子长大后必得功成名就,同时她还一定熬到这把年纪,才有资格的可能,由她的孝子和宗亲代她请求立一座牌坊。这是女性为成就男人和家族的光荣,而背负的石碑般的重担。何况多少有着类似命运的女子,竟连牌坊的边也沾不上呢。

拜访中,有幸遇见当地几位实习导游,义务为我讲述“四世宫保”的来龙去脉。

桓台新城,原是个古老文明的县城,城区内古迹甚多,尤以形态各异、排列如林的72座牌坊名闻遐迩。在这些众多牌坊中,就其造型、气势、工艺、品位而论,当以“四世宫保”砖坊为最。

“四世宫保”牌坊坐落于新城城南,牌坊南北向,跨街而立,除底座是石结构外,其余皆为青砖结构。坊高15米,面宽9.2米,不仅整体造型精美,雄浑庄严,幽雅秀丽,还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融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艺术于一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据记载,该坊始建于明朝万历47年(公元1619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砖坊因“四世宫保”四字而得名,1985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坊是万历皇帝特许建造的,是为表彰兵部尚书王象乾由于“总督蓟辽”、“行边视师”、“威名著九边”,保卫明王朝有功,晋爵太子太保。建坊时,王正在兵部任内,时年71岁。当时曾追封三代,包括其父王之垣(户部左侍郎)、祖父王重光(贵州参藩)、曾祖王麟(颖川王府教官),他们都因王象乾的功绩,诰赠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因此,坊名为“四世宫保”,也寓含着王家四代保明王朝的意思。

坊形为中间高、两边低的宫殿式样。巨型方石为基座,横跨大街两侧,分下、中、上三层,每层四周均有精致浮雕,底层雕有莲瓣,中层雕有云朵,上层雕有龙驹、麒麟、松鹿、奔狮、灵芝、行云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基座之上,开拱门三洞,中洞跨通衢大道,可行人通车,各门楣雕有二龙戏珠,拱门两侧的巨石基座上,雕有八尊石狮,分踞前后,雌雄各半。雄师足按绣球,姿肆张扬;雌狮怀抱幼狮,俯首凝视。中间大拱门之上嵌有上、下两块横幅石匾,下为叙功匾,镌刻着王氏四代的名讳、职衔和诰赠。叙功匾之上为全坊主题,刻有“四世宫保”四个大字为庄重楷体。字工整遒劲,大气潇洒,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手笔。关于董为坊题字一事,“一字值千金”的故事至今在家乡一带广为流传。

乡亲们回忆说,王象乾被恩准建造“四世宫保”牌坊,深感荣幸。为使该坊扬名增色,特聘请当时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为坊题字,并赠送3000两银子作酬谢。董其昌通晓王氏意图,用正楷书写了匾额“四世宫保”和前后楹联。当晚,董其昌在王宅花园漫步时,听到王家子弟在议论:“都说董其昌书法好,称'书画双绝’,看来,论写正楷字,还不如洞庭四叔(王象咸,号洞庭)呢,3000两银子花的也太冤了。”董听后,心情不悦,翌日一早便告辞去济南,说是赴济南门生处玩几天。王家送走董以后,翻开题字一看,“四世宫保”中却少了“宫”字,连两幅楹联也不见了。王象乾十分焦急,急派叔弟王象春奔赴济南请董补写“宫”字。不料,董已离济返京,董之门生绷着脸说:“何不叫府上子侄们补上一字呢?”王象春闻听话中有因,经过再三请求,董的学生才讲明原委,并说:“恩师路过寒舍,留下一个'宫’字,不知府上用得着否?如果需要,需再付1000两银子。”王象春得知董其昌听了闲话,故意带走一字,只因“千金易得,一字难求”,立即从济南筹借了1000两银子,换到了“宫”字,两幅楹联只好另请别人题写。

该坊前后横幅石匾的两侧均有浮雕楹联,是隶体书法,两幅楹联上端都注有“玉音”二字,上端皆有精雕莲花承托,在楹联四周和石匾上下雕刻着精致的飞禽走兽,山水花卉。其中,有的浮雕,有的圆雕,有的透雕,皆技艺精湛,呼之欲出。另在该坊外侧前后两面圆柱上雕有精彩的古代人物,二老二少,形象端庄。

该坊之顶部雕砌飞檐斗拱,透雕花脊,瓦当齐整。顶端大脊8跑,每跑2兽,高踞瓦脊。双层飞檐,檐角凌空高翘。8个檐角悬有风铃,风吹铃动,叮当作响。瓦脊成垄,顶脊中间雕塑着“麒麟驮宝瓶”,造型精美,居于坊颠。颇具特色。坊之檐下正中,前后两面各砌一块镶嵌花边的竖式匾额,上镌金色“圣恩”二字,表明该坊为万历御建。

“四世宫保”整个建筑,气势雄伟,独具风格,体现了精湛、高超的建筑技艺

夜色渐浓,街上匆匆过往的人流,像是许多年前就认识了的。在一代诗宗王渔洋的诗集里,在王之垣丶王象乾的文学作品里,在王氏家族的谱系里。一种莫名的感动,在血管里涌动,像有一只温润的手,轻轻摩挲着跳动的心脏,我变得有点严肃,有点庄重。突然想到,也许,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我凝望着“四世宫宝”坊,凝望着在我身边擦肩而过的老年、青年、男人、女人、孩子,我朝他们微笑,我真想对他们喊:我早就应该来了![1]

作者简介

王华,原名王庆路。男、汉族,山东淄博桓台县荆家镇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