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铎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宝铎草(学名:Disporum sessile D. Don)是百合科万寿竹属植物。根状茎肉质,横出,长3-10厘米;根簇生,粗2-4毫米。茎直立,高30-80厘米,上部具叉状分枝。叶薄纸质至纸质,矩圆形、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花黄色、绿黄色或白色,1-3(-5)朵着生于分枝顶端;花梗长1-2厘米,较平滑。浆果椭圆形或球形,直径约1厘米,具3颗种子。种子直径约-5毫米,深棕色。花期3-6月,果期6-11月。
分布于朝鲜、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生长于海拔600-2500米林下或灌木丛中。
宝铎草形态特征
宝铎草根状茎肉质,横出,长3-10厘米;根簇生,粗2-4毫米。茎直立,高30-80厘米,上部具叉状分枝。叶薄纸质至纸质,矩圆形、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长4-15厘米,宽1.5-5(-9)厘米,下面色浅,脉上和边缘有乳头状突起,具横脉,先端骤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有短柄或近无柄。
花黄色、绿黄色或白色,1-3(-5)朵着生于分枝顶端;花梗长1-2厘米,较平滑;花被片近直出,倒卵状披针形,长2-3厘米,上部宽4-7毫米,下部渐窄,内面有细毛,边缘有乳头状突起,基部具长1-2毫米的短距;雄蕊内藏,花丝长约15毫米,花药长4-6毫米;花柱长约15.毫米,具3裂而外弯的柱头。浆果椭圆形或球形,直径约1厘米,具3颗种子。种子直径约-5毫米,深棕色。花期3-6月,果期6-11月。[1]
宝铎草产地生境
分布于朝鲜、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生长于海拔600-2500米林下或灌木丛中。 喜阴凉湿润,土壤以疏松、肥沃的夹沙土为好。
宝铎草繁殖方法
分株
用分株繁殖。左冬季结合收获进行,挖起老蔸,分成数蔸,每兜应有芽1-2个;再剪去部分根子及茎秆(约留16.6厘米长),就可作种用。栽种前,翮耕土地,锄细整平,开133厘米宽的厢,按行窝距各23-26厘米开窝,深6-10厘米。每窝栽一宪,先盖土压紧,再施拌有人畜粪的火灰,最后盖细土与厢面齐平。
组培
材料:9月下旬,将野生的宝铎草挖回来后,栽在花盆中,翌年放在温室中,经过精心管理,8月中下旬果实成熟后,除掉果皮,可获得红褐色的的种子,作为研究的试验材料。
材料灭菌及无菌苗的获得:将获得的种子与湿河沙混合后在冰箱中冷冻60天后将种子挑出,用清水洗净后进行灭菌。
不定芽的分化继代影响试验:把上述由愈伤组织分化培养的不定芽从基部切下后,分别接种到以MS+BA1毫克/升+NAA0.1毫克/升为基本培养基,附加浓度分别为0毫克/升、0.1毫克/升、0.5毫克/升、1毫克/升的GA3培养基上,进行不定芽的分化继代培养。愈伤组织分化继代培养试验重复2次,每次继代培养5代,每种培养基接种100个材料。[2]
宝铎草栽培技术
试管苗的移栽:在日光温室中,把试管苗从培养瓶中取出后,洗净根部的培养基,移栽到下面为肥沃的园土、上面为一层干净河沙的温室花盆中。移栽后保持没有直射光、温度为16-28℃、湿度为90%的环境条件,进行正常管理。移栽试验重复了2次,每次移栽400株试管苗。移栽后13天,成活的试管苗可见发出新叶,30天观察统计成活率为89%。移栽成活的试管苗前40天生长缓慢,而后生长速度加快。
田间管理:每年中耕除草3次,在4、7、11月各进行一次,只宜浅锄,以免伤根。每次小除后,要施迫肥一次,前两次可施人畜粪水,第3次可施土杂肥。天早时,要淋水抗早,还可间种高秆作物遮阴。
收获加工:宝铎草在栽后2-3年,冬季即可收获。收时,把全株挖起,抖掉泥土,剪去茎叶,晒或炕干即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