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歷史記憶」笑看「歲月留痕」(文良炳)
作品欣賞
「定格「歷史記憶」笑看「歲月留痕」
起初聽到「蘭台人」三個字,還以為是源於籍貫或相關地名的人,上網一瀏覽才發現自己的膚淺和寡聞。原來,漢朝就將檔案藏於蘭台,故將檔案稱為蘭台,而幹這項工作的人自然就成了「蘭台人」。非常幸運的是,因為我的工作或多或少與檔案沾邊,讓我有幸與「蘭台」結下了不解之緣。
初知檔案的「前世今生」。剛參加工作時,初聞「檔案」二字不知其意,於是上網搜了一搜,才知道學術界關於檔案的定義尚不統一。一般而言,檔案是指人們在各項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各種形式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原始記錄。原始記錄性是它的本質屬性。我國古代的檔案,在各個朝代有着不同的稱謂。商代稱為「冊」,周代叫作「中」,秦漢稱作「典籍」,漢魏以後謂之「文書」「文案」「案牘」「案卷」「簿書」,清代以後多用「檔案」一詞,現在統一稱作「檔案」。1948年6月9-11日,位於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召開了一場專家會議,來自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檔案工作者參加了會議交流,經過大家討論決定成立國際檔案理事會(ICA),後來就將每年的6月9日定為「國際檔案日」,我國還將每年的6月9日作為檔案部門的宣傳活動日。可見,歷朝歷代、各個時期的檔案在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中日積月累、不乏燦爛和輝煌,它的前世今生充滿着跌宕與傳奇。
初識檔案的「廬山真貌」。提到檔案工作,我們會有一個直觀的想法,那就是這項工作應該輕鬆加自然,沒有什麼壓力。俗話說,沒當家不知鹽米貴。記得第一次與檔案親密接觸是在2012年6月,我受單位指派獲准去位於老縣城的珙縣檔案館學習。在看過單位介紹信後,一位老館員帶着我走進一間大型館藏室,現場向我介紹檔案的性質、類別、裝檔原則、注意事項等內容。在這裡,各種檔案琳琅滿目,令人眼花繚亂。既有上百年歷史的老檔案,也有剛剛收藏的新檔案;既有保存完好的檔案,也有打了補丁的檔案;既有原始保存的檔案,也有複製彌補的檔案。可以說,每一份檔案都承載着特定歷史時期的記錄和記憶,述說着眾所周知或者不為人知的過往和故事。在老館員的指導下,我試着用一些破爛的報紙練習裱糊破舊檔案,當多次裱糊不到位或者存在瑕疵受到批評時,我才明白「條條蛇都咬人」的道理,意識到看似單純枯燥、單調乏味的檔案管理原來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於是,專心致志學習的認真勁頭上來了,很快就掌握了相關工作技巧,並最終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有了檔案觀摩、管理和學習的這段經歷,讓我受教頗多、獲益匪淺。
初涉檔案的「真情實感」。記得時間稍長與檔案親密接觸是在2019年7月到2020年底,當年長寧「6·17」地震發生後,當時我在珙縣地震災後重建辦公室工作,需要配合相關同志開展檔案管理工作,內容包括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時期檔案分類、立卷、卷內文件排列、案卷封面的編制、案卷的排列、案卷目錄製作等一系列工序。初入檔案「大門」,在經過系統學習其他單位的檔案管理辦法和經驗後,我對檔案管理工作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那就是專業、繁瑣、細緻、耐心,看來一般人還真的難以把這項工作做好做到位。於是,我與同事認真研究,精心制定檔案歸檔立卷的一系列方案舉措,及時將地震發生時、抗震救災時期和災後重建時期的相關資料、圖片、文件、視頻、音頻、新聞、通知、方案、總結、報告、請示等方面內容進行收集匯總、逐項細分,逐一歸檔,化分散為集中、化零碎為系統,化雜質為優質,很快便將檔案從無序狀態轉化為有序狀態。這其中也凝聚了我和同事「5+2」「白+黑」的不懈努力,正所謂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我倆辛勤汗水澆灌出了豐碩的果實,門類齊全、規範有序的檔案管理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一致好評。
初悟檔案的「題中之義」。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檔案,小到個人保管的圖文、音視頻等重要資料,大到統一收集管理的國家各個時期歷史資料、文獻等,無不定格着特定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記憶,珍藏着當時的經濟社會制度、人文風貌等歷史「烙印」。我想,正是因為有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幫助,有一代代檔案人堅持不懈的執着堅守,才不斷改變着檔案部門和檔案專業的形象,讓檔案界發揮出它最充分的意義,從而為人們建立起更大的信心,推動社會更好的互動。古詩有雲「蘭台雖小天地寬,塵埃落知泰山重」,檔案具有「知千秋功過,理古今淵源」的強大功效,而檔案人更有「身置浩瀚鉛海,胸裝史冊萬卷」的壯志情懷,讓我們一起為檔案及檔案管理者加油,願我們的檔案無損無缺、永載史冊,願我們的檔案人工作順利、萬事勝意!
愛您,檔案!致敬,檔案人!!![1]
作者簡介
文良炳,珙縣數字信息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