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宋镜瀛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宋镜瀛,男,1918年11月25日生,江苏省崇明县人,汽车工程专家、汽车工程教育家[1]。长期从事汽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创建了清华大学汽车专业,建立了汽车实验室。倡导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发展中国微型汽车和汽车节能方面作出了贡献。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汽车工程专家、汽车工程教育家

出生地点----江苏省崇明县

出生日期----1918年11月25日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

代表作品----《汽车行驶速度的研究》《 型汽车自动无级变速器的研究》

人生履历

1918年 11月25日出生于江苏省崇明县。

1935-1938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

1938-1942年 长沙参加抗日战争,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运输股汽车队中队长。

1942-1943年 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学习一年,大学毕业。

1945-1948年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攻读研究生并毕业。

1948年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汽车教研组主任兼汽车试验室主任、动力机械系副主任、汽车研究室主任。从事汽车工程方面教学与科研。

1957年 访问捷克、民主德国与苏联,考察汽车专业情况。

1979年 访问美国,参加美国汽车工程学会第75届年会并考察美国汽车工业情况。

1962-1982年 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1987年 赴日本参加国际太平洋地区汽车工程学会第2届年会。

1990年 赴美国考察电动汽车。

曾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汽车专业顾问组组长,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学会理事长,中国公路学会荣誉理事。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宋镜瀛1918年11月25日出生于江苏省崇明县(现属上海市)。其父为前清举人,曾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先生,并受其影响。回国后在杭州高等学堂任教,不久去世。遗言教子走实业救国道路,对他有一定的影响。宋镜瀛在家乡民本初中读书时,正值“九一八”事变(1931 年)。当时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而全国民众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包括宣传抵制日货。他和同学们曾到街上店铺中查抄日货(主要是“洋布”),并在街头演讲宣传。后来又被学校派去县城参加抗日救国宣传,使他从小就树立了爱国主义思想。

参加抗战

1935年冬,他在清华大学念一年级时,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于12月9日和16日两次举行示威游行,他都积极参加。1937年暑假,北平所有的大学二年级学生6月初开始集中在西苑二十九军兵营中接受军训。训练很严格、认真。不料在7月7日晚,日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二十九军士兵奋起抵抗,负责军训的何基澧旅长要去前线指挥战斗,军训已照顾不了,于7月20日左右结束,学生回校后就各自分散了。他是在平津沦陷后才离开清华大学南下的。阅报得知清华大学于11月在长沙成立临时大学,他及时赶到那里上学。1938年2月,清华大学机械系三年级学生大部分转到当时设在长沙市金井镇的陆军机械化学校技术学员队学习汽车技术,7月结业。他随同班同学章文晋先后加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运输股,任汽车队中队长。他率队去武汉以南一带战区接运伤兵,多次遭到敌机轰炸扫射。以后经历了长沙大火,车队转到西南诸省奔走。在红十字会期间,他率汽车队工作,并常常亲自驾驶、修理汽车,学到了不少关于汽车的知识。

英国留学

1942年9月他到昆明西南联大复学,一年后读完大学课程并毕业。1944年参加全国性留学考试,被录取为奖学金研究生留学英国。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经印度到达伦敦,在帝国理工学院机械系攻读研究生后毕业。但宋镜瀛认为在先进工业国家的工厂里接受实际工作锻炼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他尽量挤出时间到工厂去实习。他到英国德比(Derby)市的国际燃烧(International Combustion)公司,在设计室和数个车间参加实践工作,获得了经验。

回国教学

1948年宋镜瀛接到同班同学孟少农来信,附来清华母校刘仙洲和李辑祥两位老教授的亲笔信,要他回清华大学机械系任教。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乘船回国。当时正值解放战争在华北激烈展开之际,也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很快他就返回清华园,也未顾及去上海老家一转,不久就迎来了清华园的解放。当时他开设的课程有“汽车工程”、“内燃机原理”、“热力工程”等。这些都是高年级的专业课。他讲课的特点是理论密切联系实践,而且往往先从实践开始。例如先将汽车内燃机拆开,而且让学生亲自动手拆装,熟悉机械的结构和使用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然后讲设计和理论。这样顺理成章,学生便于学习,教师也便于讲解,教学效率较高。1949年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在“新民主主义教育”标题下指名报导了这种教学方式。以后经历了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习苏联教育制度,翻译苏联教材,试制微型汽车等,他都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全力以赴地工作。1982年国家设立学位制度,在清华大学设立汽车专业博士点。宋镜瀛被指定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出10名博士生。

主要论著

1 宋镜瀛.汽车行驶速度的研究.清华大学科学讨论会文集,人民日报报导,1956年6月12日.

2 宋镜瀛.微型汽车自动无级变速器的研究.清华大学学报,1962,

3 宋镜瀛等.锌空气电池电动汽车的研究.清华大学学报,1973.

4 宋镜瀛等.轻型载重车车架断裂的原因分析与处治.汽车工程,1981.

5 宋镜瀛.汽车运行油耗的模拟计算.汽车技术,1982.

6 宋镜瀛.载重汽车多工况行驶试验规范的制定.汽车运输研究,1982.

7 宋镜瀛.我国汽车节油实践.国际太平洋汽车工程学会会刊,1983.

8 宋镜瀛.发展汽车工业.中国科协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专题研究汇编,1989,

9 宋镜瀛译.汽车理论与计算.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3.

10 宋镜瀛译.汽车设计.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5.

11 宋镜瀛.汽车百科全书底盘部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12 宋镜瀛.现代科学技术词典机械部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人生成就

设置汽车专业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学习苏联教育制度,在一个系之下要设立几个专业。由于在清华大学原来的机械工程系里,汽车工程方面的课程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遂决定在新成立的动力机械系里设置我国第一个汽车专业,并任命宋镜瀛为汽车教研组主任。但按照新的苏联教学计划,作为一个专业所要开设的课程是很多的,并有一系列实习、实践环节。他除了安排系内教师和聘请系外以至校外教师来开设所有的课程外,还专门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向在那里工作的苏联教育专家请教“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做法,并筹款印制汽车的详细结构图册供学生做设计时参考。

教材工作也是一件大事。鉴于苏联教材较系统地反映了国外先进技术,内容适合我国应用,中央高等教育部特地推荐将其翻译出版,以供试用。宋镜瀛学习俄文较早,1952年即开始利用晚上时间翻译汽车理论与设计方面的教学参考书,共计约100万字,不仅供学校应用,在我国汽车技术界也广为流传。

建立汽车实验室

创立汽车专业最繁重的工作是建立汽车实验室。宋镜瀛先是设立“专业教室”,其中备有专供学生进行拆装实习的汽车和部件,以使学生熟悉汽车的构造。以后又陆续搜集各种不同结构的部件供学生观摩研究。然后是自力更生地组织力量进行设计、制造和安装几个汽车和部件的试验台,开创我国自制试验台的先声。其中最先建造的是汽车转鼓试验台。转鼓直径1.6米,由钢板卷焊而成,表面铺木板,作为“活动的道路。让一辆被钢丝绳拉着固定不动的汽车驱动车轮在转鼓表面上滚动,从而测定汽车的动力性能和燃料经济性。其后建造的还有离合器试验台、传动效率试验台、轮胎转盘试验台等。

开展汽车研究

这是学校培养师资、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科技进步所需要的。宋镜瀛以汽车最重要的性能指标——行驶速度为题进行了研究。他通过典型调查和实测数据,指出我国汽车使用中的速度是低的。约束速度的因素在坏的道路上是道路的质量问题,在较好的道路上是交通管理上的问题,不利于汽车速度的发挥,例如快慢车混合行驶。他认为汽车的高速性能应得到较好发挥,以提高运输工作的总体效益。这个研究报告在清华大学第一次科学讨论会上发表,并在1956年6月12日人民日报上作了报导,引起了汽车界与交通管理部门的重视。此后,科研工作作为汽车教研组的一项重要工作不断地深入。

参考来源

  1. 宋镜瀛:中国汽车工业奠基人 ,党政机关网, 2017-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