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雜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宋雜劇是中國的一個學術名詞,屬於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名詞解釋

宋代產生的由滑稽表演、歌舞、雜戲組合而成的綜合性戲曲形式,是以唐代參軍戲為基礎並吸收當時的歌舞、曲藝等發展起來的早期戲劇形式。內容上以滑稽諷刺為主,演出形式多採用「一場兩段」,有時候會增加「雜扮」。宋雜劇角色有四到五人,一人主唱,主要通過演唱大曲敘事,其他角色則承擔賓白、插科打諢、歌舞表演等。北宋時期的戲劇演出非常普遍,開封、洛陽兩地尤其興盛。整個兩宋期間,雜劇也在不斷演變中,角色分工更細,造型手法更多樣,戲劇情節更複雜。宋雜劇是元代北雜劇的前身,其藝術形態、藝術手法等也直接影響了後世的其他戲劇形式。

引例1

雜劇中,末泥為長,每四人或五人為一場,先做尋常熟事一段,名曰艷段,次做正雜劇,通名為兩段。末泥色主張、引戲色分付、副淨色發喬、副末色打諢,又或添一人裝孤。 (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 (雜劇中,末泥是主要角色,每四人或者五人表演一場戲。先演出日常生活中大家熟悉的題材,稱為「艷段」,然後演出正式的雜劇,這通常稱為「兩段」。末泥主導表演,引戲負責引導吩咐,副淨負責裝憨弄傻,副末負責插科打諢,又或者添一個角色裝孤。)

引例2

山谷云:「作詩如作雜劇,初時布置,臨了須打諢,方是出場。」蓋是讀秦少游詩,惡其終篇無所歸也。 (王直方《王直方詩話》,見曾慥(zào)編《類說》) (黃庭堅說:「寫詩就像寫雜劇,開始的時候經營布置,臨到最後要打諢,方才結局完整。」大概是他讀秦觀的作品,不喜歡秦觀的作品寫到最後都無所歸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