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學術界
原圖鏈接

學術界指從事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學與文化群體東亞的學術發展在清朝中葉或以前,仍然受到中國學術思想所影響。

  • 自從日本明治維新,東亞各地的學術朝著西方化發展,由專注人文範疇轉移到科學範疇。由於科學範疇的學術高速發展,所以人文研究方法變得科學化。
    • 從整體來看,到了21世紀,現代學術架構以歐美模式為基礎,系統性專業分科變得非常仔細,而跨領域的研究與生命技術成了學術研究新的發展空間。
  • 《學術界》自2000年改版以來已成為我國具有重要影響的人文社會科學大型綜合性學術期刊,業內專家認為本刊正在成為深度資訊和綜合資訊最多的國內大型學術期刊之一。
  • 學術界作為一個現代機構在中世紀(350年-1450年)開始有發展。此時,羅馬帝國崩潰了而新政權開始控制西歐。
    • 從黑暗時期歐洲仍然處於許多文盲及資訊流失的時期。古老知識唯一的貯藏庫是天主教修道院,隱士、修士和教士編寫了所有世界的知識並精心製作的抄寫書籍。這些古老的知識得以保存,安然度過黑暗時期。
  • 最著名學校都是在波隆納、巴黎、牛津和劍橋,雖然其他的遍及歐洲各地。在這些現稱為大學的學校學習意味著通過教育方法的聚會喚作演講。
    • 在演講中,大師大聲朗誦由修士和教士所寫的原稿,而學生坐在他們的座位閱讀自己手寫的拷貝文本。只有大師才能確定學生是否達到知識水平和籌備他們自己的演講。14世紀之前,歐洲已經有超過80所大學。
  • 自1300年至1400年,在大學誕生的時期,褂子常被聯繫到學術界。這可能因為早期的學者都是教士及教會職員。縱使後來學士所穿著的褂子衍生不同款色,畢業穿著褂子某程度成了一個傳統。

目錄

學術界的潛規則

  • 潛規則之一:著名教授只管申請經費,幾乎從不親自動手做實驗。
    • 哈佛、麻省理工學院或伯克利的許多研究小組,其人員多達三十人以上。大多數人都在從事一些具體、瑣碎的工作,而實驗室的領導----那些地位顯赫的「超級明星」,其主要任務則是募集研究經費,以及在重大科學會議上報告他們的成果,「他們自己當然是不會親自動手做實驗的」。
  • 潛規則之二:教授要在學生完成的論文上署名,甚至被看作主要作者。--在《諾貝爾的囚徒》中,一段關於這條潛規則的對話極為精彩。當正在攻讀文學批評博士學位的莉亞對這條潛規則提出異議時,女化學教授阿德利提出了自己的反駁:「這個課題是我提出來的……我用我的研究經費提供了設備和學生的獎學金……向國家衛生研究院提出經費申請的報告是我寫的……我們一起討論工作進度…… 我建議採用某種技術……提醒她注意重要的參考資料……」所以,她的結論是:「一般認為,教授作為作者之一是很正當的事情。事實上,這個領域裡的人都認為我是主要作者。」
  • 潛規則之三:女性在學術界很難得到晉升。--著名的華裔女物理學家吳健雄教授為例,她一生成就卓著,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還擔任過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任女性會長,卻依然被視為異類。「他們平常稱呼她『吳夫人』而不是『教授』。
  • 潛規則之四:如非迫不得已,千萬不要在申請課題時把一切想法都說出來。--「人們從事評審這種耗費時間的工作並不完全是出於崇高的責任心,是盡義務,或者說是某種善舉。幾個月甚至幾個星期之後,你會忘記自己最初在哪裡看到過它,漸漸地你認為它就是你自己的想法……」。
  • 潛規則之五:為了發表論文,要設法恭維評審人。--發表科學論文是很困難的事。刊上一篇SSCI上的文章就能讓你身價倍增。可是,論文評審者卻大多是很挑剔的。為了使你的論文能夠順利發表,你就要設法使評審人符合自己的口味。[1]

台灣學術界的生態

  • 2019年3月《天下》雜誌669期以「學術黑市現形記」為封面,報導只要付錢假論文也能登國際研討會的台灣學術詐欺真相。
    • 該報導重創了台灣高等教育的名聲,除了引起了社會大眾的廣泛討論,也激起學術界的自我反思與漣渏。
  • 事實上,學術因為過度競爭的結果,必定如同天下雜誌所報導的,許多大學教師將不得不冒險走入學術黑市,爭取研究期刊的發表機會,好順利升等。
    • 但是此一看似捷徑的快路,卻是走向自我沈淪的死胡同。
  • 過去十餘年以來,作者因為一路走來都是從事計程車產業「服務-教學-研究」三合一的產學實務議題研究,意外地避開了上述學術發表的激烈競爭;
    • 也因為採用「以終為始」的入世學術(engaged scholarship)取向,讓這十幾年以來的研究成果可以順利轉化成課堂教學的素材,也意外地被應用在產業服務,並成為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方案。
  • 因為天時、地利與人和的緣故,讓個人的研究、教學與服務等三大面向的工作可以比較有系統地整合,也讓學術研究成果能夠逐步地被應用在社會問題的解決。
    • 或許,目前該是時候徹底反思,大學教師的任務是什麼?大學教師如何跟社會或產業互動?大學教師應該如何重新調整自己的工作心態與職業認知?
    • 展望日漸嚴峻的高等教育未來,真心希望台灣學術界的前輩與同好們除了在學術期刊追求發表之外,大家也都能在自己關注的專業領域或相關利害關係人中,找到一件可以用自己的學術專業,去陪伴或協助有利於他人的事。
    • 唯有重新定義學術影響力,捨棄獨尊研究的單一價值,改採兼顧教學與服務的多元價值,才能讓學術擺脫黑市污名,大學入世成為社會的祝福。

參考來源

  1. 痞客邦. 學術界的潛規則. 痞客邦. 2008-12-04 [2020-07-05]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