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季风」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File:季风.jpg|35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31/7994ff44e391448abea350fa0b785961_th.jp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44808675_100941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File:季风.jpg|35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31/7994ff44e391448abea350fa0b785961_th.jp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44808675_100941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季风(又称季候风)是周期性的风,随着季节变化,并且盛行风向(40%以上风频)季节切变达120度以上(按照传统定义,非全球性季风定义)。主要发生在 季风 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西非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北部沿海地带等地。北美、南美、阿拉伯半岛及东南非亦有小范围的季风现象,但未能形成大范围且稳定的季风气候带。
+
''' 季风''' (又称季候风)是周期性的[[ ]] ,随着[[ 季节]] 变化,并且盛行风向(40%以上风频)季节切变达120度以上(按照传统定义,非全球性季风定义)。 季风 主要发生在[[ 亚洲]] (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西非[[ 几内亚]] 和澳大利亚的北部沿海地带等地。北美、南美、[[ 阿拉伯半岛]] 及东南非亦有小范围的季风现象,但未能形成大范围且稳定的季风气候带。
  
 
==历史==
 
==历史==
  
阿拉伯人很早已发现了季风,并称之为(Mausim),意思为季节。古时代阿拉伯商人利用风向的季节变化特点从事航海活动,当时人们对盛行此地的季风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17世纪后期,随着欧洲商人在这一地区航海活动的增加,人们对季风的观察更为细致,从而加深了对季风的认识。17世纪后期爱德蒙·哈雷首先提出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季风成因理论。随着季风风向的转变,云雨等天气现象也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季风与农业生产密切有关,从而引起广泛关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为高空资料的积累,对季风的形成有更深刻的认识,提出季风是海陆分布、行星环流及地形三者的综合影响。
+
[[ 阿拉伯人]] 很早已发现了季风,并称之为(Mausim),意思为季节。古时代阿拉伯商人利用风向的季节变化特点从事航海活动,当时人们对盛行此地的季风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17世纪后期,随着[[ 欧洲]] 商人在这一地区航海活动的增加,人们对季风的观察更为细致,从而加深了对季风的认识。17世纪后期[[ 爱德蒙·哈雷]] 首先提出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季风成因理论。随着季风风向的转变,云雨等天气现象也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季风与农业生产密切有关,从而引起广泛关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为高空资料的积累,对季风的形成有更深刻的认识,提出季风是海陆分布、行星环流及地形三者的综合影响。
  
  
行 11: 行 11: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成因===
+
 
海水的比热容量远比陆地为高,所以陆地在冬季时的降温以及夏季时的升温比海洋快和明显,造成温度上的差异。当空气受热膨胀,密度便会降低,因而向上升;反之亦然。这使得在夏季时陆地的气压会比海洋低,海洋的冷湿空气向陆地移动,冬季时则相反,所以季风区在夏季和冬季的风向会相反。[1]
+
[[ 海水]] 的比热容量远比陆地为高,所以陆地在[[ 冬季]] 时的降温以及夏季时的升温比海洋快和明显,造成温度上的差异。当空气受热膨胀,密度便会降低,因而向上升;反之亦然。这使得在夏季时陆地的气压会比海洋低,[[ 海洋]] 的冷湿空气向陆地移动,冬季时则相反,所以季风区在夏季和冬季的风向会相反。
  
 
===行星风系季节移动成因===
 
===行星风系季节移动成因===
  
 在赤道附近,以北半球为例,冬半年盛行东北信风,夏半年赤道低压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而北偏,使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右偏作用下偏转成西南方向的赤道西风。信风和赤道西风方向大致相反,从而形成季风。
+
 在[[ 赤道]] 附近,以北半球为例,冬半年盛行东北信风,夏半年赤道低压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而北偏,使得[[ 南半球]] 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 北半球]] 地转偏向力的右偏作用下偏转成西南方向的赤道西风。信风和赤道西风方向大致相反,从而形成季风。
  
 
==夏季季风==  
 
==夏季季风==  
+
 
 亚洲东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原因是该地地处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 大陆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影响十分明显。该地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1] 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气候。除此之外还有温带大陆性气候。
+
 亚洲东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原因是该地地处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 亚大陆]] 和最大的海洋[[ 太平洋]] 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影响十分明显。该地由此形成了独特的[[ 热带]] 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气候。除此之外还有[[ 温带]] 大陆性气候。
  
 
==冬季季风==
 
==冬季季风==
  
 在冬季,西伯利亚平原以及蒙古高原成为一个强大的冷源,由于热力性质的差异使气压上升,形成由东亚吹向太平洋和南半球的冬季季风。
+
 在冬季,[[ 西伯利亚平原]] 以及[[ 蒙古高原]] 成为一个强大的冷源,由于热力性质的差异使气压上升,形成由[[ 东亚]] 吹向太平洋和南半球的冬季季风。

於 2020年2月25日 (二) 20:51 的修訂

季風(又稱季候風)是周期性的,隨着季節變化,並且盛行風向(40%以上風頻)季節切變達120度以上(按照傳統定義,非全球性季風定義)。季風主要發生在亞洲(東亞、東南亞、南亞地區)、西非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的北部沿海地帶等地。北美、南美、阿拉伯半島及東南非亦有小範圍的季風現象,但未能形成大範圍且穩定的季風氣候帶。

歷史

阿拉伯人很早已發現了季風,並稱之為(Mausim),意思為季節。古時代阿拉伯商人利用風向的季節變化特點從事航海活動,當時人們對盛行此地的季風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17世紀後期,隨着歐洲商人在這一地區航海活動的增加,人們對季風的觀察更為細緻,從而加深了對季風的認識。17世紀後期愛德蒙·哈雷首先提出海陸間熱力環流的季風成因理論。隨着季風風向的轉變,雲雨等天氣現象也發生相應變化,因此季風與農業生產密切有關,從而引起廣泛關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因為高空資料的積累,對季風的形成有更深刻的認識,提出季風是海陸分布、行星環流及地形三者的綜合影響。


形成原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成因

海水的比熱容量遠比陸地為高,所以陸地在冬季時的降溫以及夏季時的升溫比海洋快和明顯,造成溫度上的差異。當空氣受熱膨脹,密度便會降低,因而向上升;反之亦然。這使得在夏季時陸地的氣壓會比海洋低,海洋的冷濕空氣向陸地移動,冬季時則相反,所以季風區在夏季和冬季的風向會相反。

行星風系季節移動成因

赤道附近,以北半球為例,冬半年盛行東北信風,夏半年赤道低壓隨着太陽直射點北移而北偏,使得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在北半球地轉偏向力的右偏作用下偏轉成西南方向的赤道西風。信風和赤道西風方向大致相反,從而形成季風。

夏季季風

亞洲東部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典型的地區,原因是該地地處世界上最大的大陸歐亞大陸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造成的影響十分明顯。該地由此形成了獨特的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氣候。除此之外還有溫帶大陸性氣候。

冬季季風

在冬季,西伯利亞平原以及蒙古高原成為一個強大的冷源,由於熱力性質的差異使氣壓上升,形成由東亞吹向太平洋和南半球的冬季季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