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家泉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孟家泉遗址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城东石庄村北,北依京沈公路,西临荣辉河,南靠京秦铁路。
孟家泉遗址东西长90米、南北宽75米,原为一水域广阔的水泉,也是荣辉河源头之一,1986年水泉出现干涸现象,时有群众挖山取土,发现龙骨,即动物石,为此被确定为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1988年8月8日,孟家泉遗址被公布为唐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7月15日,孟家泉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孟家泉遗址位于河北省玉田县城东石庄村北,北依京沈公路,西临荣辉河,南靠京秦铁路,原为一水域广阔的水泉,也是荣辉河源头之一。
1986年水泉出现干涸现象,时有群众挖山取土,发现龙骨,即动物石。
1986年6月,中国科学院与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李毅来孟家泉,同市县文物部门共同试掘,并对部分出土标本做碳14测定,认定孟家泉遗址为旧时器时代文化遗址。
1986年9月,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教授进行勘察。
1986年10月,中科院李毅、董视安等人正式发掘,打了一个5×5的探方,出土了部分马、羊牙、鱼牙和智人牙一颗。1987年4月,出土标本参加省成果展览获好评。
1987年6月,李毅等人又来发掘,因水大未能成功。
1990年4月,省市县联合考古队由谢飞带队进行正式发掘 200平方米,出土人顶骨、牙齿及大批打制石器和25个属种动物化石[1]。
遗址特点
孟家泉遗址附近地势较平坦,海拔13米左右。在遗址附近,出露的地层全部为晚更新世堆积物,近山处有10余米厚的棕红色粘土,粘土层内常夹有数层角砾,其当属堆积物。较平坦地带的地层相变不甚明显,在西至彩亭桥,东至二十里铺范围内地层层序基本一致,自下而上为:灰白色粗砂层,棕褐色砾石层,灰黄色砂层,棕红色粘土和灰黄、灰黑色粘土。
遗址存在两个自然文化层,即下部棕红色砂层和上部灰绿色砂层。下层含石制品较少,动物化石较完整,为原生文化层。上层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丰富,分布不均匀,常富集于泉眼附近,部分石制品和大部动物化石遭到不同程度的腐蚀,有晚期文化遗物混入。
文物遗存
智人化石
孟家泉遗址出土了两块智人化石,一是残缺的顶骨,它的冠状缝尚未愈合,其头骨壁也较厚,表明它是一个青年个体;另一块是不完整的上颌骨,上面带有三枚牙齿,另外还保留了上第三前臼齿和上第一臼齿的齿孔,这两个齿孔并无收缩现象,表明牙齿是死后脱落的,未在发掘中未能找到那两枚牙齿。孟家泉遗址发现的上颌骨化石智齿已经萌出,但未见磨耗痕迹,表明萌出不久,因此可以估计其年龄小于25岁。两块化石出土层位相当,表面色泽和石化程度基本一致,表明属于同一个时代。
动物化石
孟家泉遗址出土的脊椎动物化石,多为大小不等的骨片和单个牙齿,共计包括3纲、7目、14科、23属种。数量较大的有野驴、野猪、野兔、原始牛、披毛犀、虎、狼、熊、獾等等。
石制品
孟家泉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制品,总计二万三千余件,包括石核、石片、细石核、细石叶、石器和废品。在石器中,可分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椎、琢背石刀、锛状器等类别。每个类别的石器又包含着不同品种,仅刮削器中就有单直刃、双边刃、端边刃、三边刃、四边刃、横刃等十多种。石器的原料以灰黑色、灰色和灰白色燧石为主,约占95%以上,其他原料有石英、石英岩、玛瑙等。燧石原料多选用质地纯洁的燧石团块,表面常保存着灰白色石皮。岩石的破裂面比较细腻,油质光泽。
研究价值
孟家泉遗址出土的石器加工精细,器形美观别致。加工方式以正向为主,还有反向、复向、错向和转向加工。从这些石器中可以看到运用磨光技术的痕迹,虽然运用较少,但意义重大,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尝试使用进步的技术。孟家泉的文化性质当属细石器文化传统[2],从石器组合上似乎反映出小石器向细石器过渡的风格。
孟家泉遗址的发现,不仅把河北省唐山市这一地域的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近万年,而且为研究东北和华北史前文化的衔接提供了极为可靠的资料。
视频
孟家泉遗址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孟家泉旧古器文化遗址,中国唐山,2018-05-30
- ↑ 玉田的故事(孟家泉) ,搜狐,201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