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孝恭仁皇后

增加 14,86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孝恭仁皇后'''==
[[File:孝恭仁皇后.jpg|缩略图|右|孝恭仁皇后|[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5682677253&di=3dd445bf2176ebade91596d64532c50e&imgtype=0&src=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30620%2F20130620165734-2101252821.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historylemma?lId=172898&cId=8294150 来自搜狗的图片]]]
'''[[孝恭仁皇后]]'''({{lang-mnc|ᡥᡳᠶᠣᠣᡧᡠᠩᡤᠠ<br />ᡤᡠᠩᠨᡝᠴᡠᡴᡝ<br />ᡤᠣᠰᡳᠨ<br />ᡥᡡᠸᠠᠩᡥᡝᠣ|v=hiyoošungga gungnecuke gosin hūwangheo|a=hiyouxungga gungnequke gosin hvwangheo}};{{Bd|1660年|4月28日|1723年|6月25日|catIdx=Wu,乌}}),姓[[乌雅氏]],护军参领、加封一等公威武女,乌雅额森孙女,乌雅额伯根曾孙女,是[[康熙帝]]之妃。[[雍正帝]]生母。
==生平==
乌雅氏原为满洲[[正黄旗]][[包衣]]佐领人<ref>《雍正朝满文硃批奏摺全译》 散轶大臣舅舅白齐等奏,蒙皇太后之福,皇上之鸿恩,我族俱准入旗。其中六品官一人,七品官一人,蒙古护军校七人,佐领二等侍卫颜德,及原在正黄旗包衣佐领时之笔帖式三人皆为承恩之人。伏乞皇上给予何差效力。等因,于正月初三日具奏。奉旨:该人等俱问大将军王,区别优劣,缮写绿头牌,与人一併引见具奏。钦此,钦遵。将颜德等二人衔名绿头牌具奏。奉旨:该人等交阿尔松阿、舒鲁、白齐引见具奏。钦此。 </ref>,雍正朝[[抬旗]]至满洲正黄旗人。乌雅氏之亲族亦合编一佐领,以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管理。<ref>《八旗通志》卷四: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奉旨将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及阿萨纳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合编一佐领,以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管理。……</ref>官书上只提其为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孝恭祖父额参曾任膳房总管,内务府包衣,雍正宣称乌雅氏乃“额柏根,本朝旧族,创世名家,在太祖高皇帝时,抚育禁庭,视同子侄。额参历事三朝,军功懋着。魏武天挺俊杰,启后承先,厚德钟灵,笃生圣母,宜加峻秩,以协彝章。将额柏根、额参、魏武,俱追一等公。一等公,世袭罔替。”魏武,碑文写作又作卫武,《 [[ 乌雅氏族谱 ]] 》写作纬武。
顺治十七年(1660年)三月十九日出生。
最终谥号是'''[[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史籍记载==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记载: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护军参领威武女。后事圣祖。康熙十七年十月丁酉,世宗生。十八年,为[[德嫔]]。二十年,进[[德妃]]。世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未上册。[[雍正]]元年五月辛丑,崩,年六十四。葬景陵。上谥,曰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子三:世宗,允祚,允昷。允祚六岁殇。女三:其二殇,一下嫁舜安颜。<ref>[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qsg/213.htm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传一],国学导航</ref>
 
德妃册文:
 
命侍郎额星格、持节进封德嫔乌雅氏、为德妃。
 
册文曰:朕惟治本齐家、茂衍六宫之庆。职宜佐内、备资四德之贤。恪恭久效于闺闱。升序用光以纶綍。咨尔德嫔乌雅氏。柔嘉成性。淑慎持躬。动谐珩佩之和、克娴于礼。敬凛夙宵之节、靡懈于勤。兹仰承太皇太后慈谕、以册印、进封尔为德妃。尔其祗膺晋秩、副象服之有加。懋赞坤仪、迓鸿庥之方至。钦哉。<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d8739969561252d380eb6e98.html?from=search 康熙朝册文 ],百度文库</ref>
 
雍正帝册谥皇太后为孝恭仁皇后册文:
 
册文曰。母仪正位。仁风诞播于八方。壸德流辉。宝训永垂于万世。进徽称于清庙。玉册爰新。议典礼于容台。彤编式焕。钦惟皇妣大行皇太后华渚炳灵。庆都凝瑞。秉含弘之淑性。应地安贞。树雝肃之芳型。俪天作则。赞襄内治。逮埶目御以加恩。辅佐先皇。自宫庭而起化。宽仁夙著。胥食德而饮和。朴素攸崇。务去奢而从俭。荷生成于圣母。诞育藐躬。极尊养于慈闱。未酬厚载。上推崇之号。允谐万国欢心。执谦让之衷。坚却百僚敦请。音容倐隔。恋慕实深。兹当升祔之辰。莫罄显扬之悃。嘉言懿行。永怀至德于坤元。琬刻瑶棱。肃荐明禋于閟寝。谨侲册宝。恭上尊谥曰。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伏冀默扶景祚。宏衍庆源。启后人绍衣之图。克承克继。导寰宇庞鸿之祉。俾炽俾昌。谨言。<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e8e73b2b4b73f242336c5f98.html 雍正朝册文 ],百度文库</ref>
 
==人物评述==
[[File:孝恭仁皇后1.jpg|缩略图|右|孝恭仁皇后1|[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5682806214&di=c750ebf17bbe497bff9d0f4259e1966e&imgtype=0&src=http%3A%2F%2Fimgtu.5011.net%2Fuploads%2Fcontent%2Flishi%2Fmiwen%2F2015-06-25%2Fe8980a2a8f2173e9e3b84b7c51a0f392.jpg 原图链接][http://baby.bao-jian.net/ertong-jdjccbaexceevvbjxh.htm 来自儿童保健网的图片]]]
===家世===
 
德妃原是隶[[满洲正黄旗]]包衣,官书上只提其属正黄旗,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却绝口不提孝恭祖父额参曾任膳房总管,其本是内务府包衣(服务皇室的上三旗包衣,被称为"内府包衣"),雍正也一再宣称乌(吴)雅氏乃"本朝旧族,创世名家" ,或许出身微贱的事实对于雍正而言,是一种隐痛,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他必须神话自己的出身,抬高母家的地位;亦或许是他为了缓和母子间紧张的关系,而故意作出的姿态。
 
《[[清史图·雍正朝]]》,故宫博物院编,朱诚如主编,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页6:"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出身护军参领之家,原为包衣人家之后……"《[[清代皇后册立与八旗大姓氏族]]》,刘潞,《[[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1期,明清历史,页52-65:在所有被抬旗后妃的家族史上,多少都有过一些记录,唯独孝恭后家族为正黄旗,在清宫文书的记载中只提属正黄旗,毫不涉及其他。孝恭祖父额参之传,列于《八旗通志?正黄旗满洲世职大臣卷》:"额参,满洲正黄旗人,姓吴雅氏,世居叶赫地方,初任布达衣大,累擢至内大臣。"雍正在为其母家颁爵的敕书中说:"仁寿皇太后曾祖额布根者,本朝旧族,创业名家。太祖高皇帝时,抚育禁庭,视同子侄。"
 
【《[[八旗通志]]》卷150】查后金与清初所有官职中,未见"布达衣大"一职,与此发音相近者,仅"包衣大",即包衣(奴隶)之首领。联系到"抚育禁庭",正是世代生活于主子家之包衣的特点。不过,若确立此说,还需旁证。关于额森的职务,《[[通谱]]》说:"额柏根,正黄旗人,世居哈达地方,国初来归,其长额森,初任膳房总管,历升内大臣。"【《[[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29】尽管《通谱》与《[[通志]]》中关于吴雅氏世居之处不同,但在额森职务上却为孝恭出身包衣之家提供了旁证:膳房总管即是包衣大。这表明,孝恭出身内务府包衣家庭之说是成立的。雍正在赐敕中吹捧吴雅氏为"本朝旧族,创世名家",无非是想掩盖母家卑微的出身。不过,历史真象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全部被掩盖,《通志》中在涉及佐领编核时便露了马脚:"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奉旨将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及阿萨纳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合编一佐领,以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管理。"【《八旗通志》卷4】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是康熙帝逝后第四天,"旨"中所说太后应指雍正母孝恭,而"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正是孝恭之弟博启。因此,旨中所说"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即孝恭之亲族。由此可知,孝恭母家实为镶蓝旗包衣。联系到雍正即位前后朝中尖锐复杂的斗争,他为母族带上"正黄旗创世名家"桂冠的心态便不言而喻了。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编,黄山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页20,《双全等奏缴雍正元年正月谕旨折》:散轶大臣舅舅白齐等奏,蒙皇太后之福,皇上之鸿恩,我族俱准入旗。其中六品官一人,七品官一人,蒙古护军校七人,佐领二等侍卫颜德,及原在正黄旗包衣佐领时之笔帖式三人皆为承恩之人。伏乞皇上给予何差效力。等因,于正月初三日具奏。奉旨:该人等俱问大将军王,区别优劣,缮写绿头牌,与人一并引见具奏。钦此,钦遵。将颜德等二人衔名绿头牌具奏。奉旨:该人等交阿尔松阿、舒鲁、白齐引见具奏。钦此。
 
而这样一个身份低微的包衣(奴隶)之后,却能得到康熙如此宠爱,为[[康熙]]皇帝生育三子三女,定有其过人之处。德妃从一个身份卑微的、仅供内廷使令的"官女子",一步一步登上永和宫主的位置,这是很不简单的。康熙二十年册封的四位妃子,她们的儿子都成为后来争储事件的中坚力量。可是也唯有德妃是单独册嫔,且升迁速度最快,册嫔两年后便封妃。德妃的女儿是唯一一个下嫁满人的公主,两个儿子又都是争储风暴的中心。
 
康熙十七年[[乌雅氏]]还是一般的宫人,她既不能养育自己的亲生儿子,更没有资格抚育其他的皇子。而恰巧在胤禛出生的那一年,康熙皇帝的第二位皇后孝昭皇后钮祜禄氏刚刚去世不久,后宫之中以贵妃佟佳氏最尊。德妃的儿子得以被贵妃抚养,对胤禛而言,亦可说是一种幸运。
==子女==
乌雅氏一生共生育三子三女,除[[雍正帝]]之外,育有皇六子[[胤祚]]、皇十四子[[胤 禵]]两位皇子,另外两位皇女不知其名,可能在命名前已夭折,唯一一位活到成人且出嫁的女儿──[[固伦温宪公主]],于康熙三十九年下嫁佟国维之孙[[舜安颜]] (1678.12.13-1735.10.08) 康熙四十一年七月即逝。
即清世宗[[雍正]]皇帝,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胤祚]] 康熙帝第六子,六岁即殇,史料很少。 [[胤祯]](允禵) [[爱新觉罗·允禵]]原名[[爱新觉罗·胤禵]](1688~1755),康熙帝的第十四子,生母为[[孝恭仁皇后]]。康熙五十七(1718年)年作为西征统帅领兵出征,为平定[[准葛尔]]叛乱和保卫[[西藏]]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本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可因为深受康熙宠爱和重用,并更在康熙末年成为大部分人心中康熙暗定储君的人选,而深受雍正妒恨。雍正帝登基后将胤禵幽禁,雍正四年改为圈禁。直至雍正帝死后,胤禵才恢复了自由。 皇七女 这是个早殇的孩子,她只活了两个月。 [[固伦温宪公主]] 皇七女是二十一年去世的,温宪二十二年就出生了。 按照玉牒,固伦温宪公主是皇九女,即五公主。 温宪自幼是被孝惠章皇后(仁宪皇太后)抚养长大的,不仅深得祖母疼爱,亦颇受父皇宠爱。 在《[[为皇太后皇子公主等预备猪鹅鸡等数目清单]]》中,(选自《[[康熙朝满文朱批]]》感谢稽古论坛!)在对公主的供应中,四公主恪靖和六公主纯悫都只得猪肉四斤,(其他公主更小得的也更少了),而五公主温宪得猪肉五斤不说,还要多加"鹅半只、鸡一只"···(温宪的早逝是不是因为消化不良)如果说仅凭这一件小事就得出康熙十分疼爱温宪公主的结论,那未免不足服人心。但是由此亦可见,康熙对于这个女儿,一定是很呵护的。 自小,温宪便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温宪也很聪明,后来温宪公主的祭文上说: "尔公主秀出紫微,祥开银汉,爰从襁褓即育慈闱。爱每笃于兴居,日无违于左右。弱龄受教,聪慧夙成,性自悦乎诗书,行每谐于箴史。谓诞膺夫景福冀永享,夫修龄作聘元舅之家,仰慰慈亲之恋" 女性册文和祭文上用"聪慧"之类词的很少。而温宪公主的祭文中能出现"聪慧夙成"、"性自悦乎诗书"这样的词,不仅仅因为康熙要抚慰皇太后,更是因为温宪自身有才华,有值得这样高的评价的资本。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秋七月 上驻跸热河。闻和硕温宪公主薨。日晡未进膳。扈从诸大臣奏曰、皇上闻公主讣过哀、此时尚不进膳、恐圣躬太为劳瘁。奏入、上传谕曰、公主系已嫁之女、朕尚可宽释、但皇太后自幼抚养、忽值此变、皇太后伤悼弗胜、膳尚未进、朕亦何心进食乎。诸大臣复固请。上乃诣皇太后宫、视食毕。然后进膳。随谕领侍卫内大臣等、左右两翼各派大臣一员、侍卫十人、送公主柩回京。 辛亥。命诸皇子及文武诸臣、送和硕温宪公主柩起行。 ----------《[[圣祖实录]]》 雍正元年,3月,和硕温宪公主追赠为固伦温宪公主。 皇十二女 是十二岁时去世的公主,即七公主。那年德妃38岁,此时的她已丧胤祚、小七、十二三个孩子,不知当时的她心里如何感伤。 ==纪念==  ===母后周年述哀一首(有序)=== 母后升遐,倏经周岁。痛色笑之难追,想音容而切慕。潸然泪下,赋此哀辞为念。 慈恩重,难禁涕泪悬。尊荣心莫罄,恍惚岁云迁。 物候常如此,音容独渺焉。寝门空在望,一望一凄然! ===母后二周讳辰===  自隔慈颜杳,重临此日悲。音徽徒有慕,尊养已无时。 恩念劬劳重,心惊岁月驰。朝来益为怆,抚序泪空垂。 ===母后三周讳辰=== 鞠我恩深重,违颜梦渺茫。三年成逝水,百感对流光。 黯黯慈云在,迢迢仙路长。朝来又临讳,含怆仰空苍。 --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卷之二十八·诗·四宜堂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集一 ==家族成员== ===先辈=== 曾祖父:[[额柏根]],又作[[额尔根]],姓[[吴雅氏]],亦可书作乌雅氏。世居哈达,一云世居叶赫地方。世居哈达地方。国初来归。雍正元年二月癸丑,追赠额柏根一等公。 祖父:额柏根长子[[额参]],初任[[膳房总领]],历升内大臣(正一品)。崇德时从征朝鲜,遇有朝鲜遣人致书于明,额参见而射之。其人应弦而倒。太宗文皇帝嘉其能,即以其人所乘马赐之。又同超品公杨古利额驸率兵进剿,大破朝鲜。有朝鲜小卒,藏匿石岩间,窃发鸟枪,杨古利额驸中伤而殁。太宗甚伤之。忽有一人越山而去,图赖指而言曰:"彼山上东去者,即伤死杨古利额驸之人也。"太宗因命额参追之。次日,即以其首来献。太宗嘉之,授为男爵。后征山东济南府临清州,及大同等处,屡立战功。加一等都尉,任佐领。缘事削爵。雍正元年二月癸丑,追赠额参一等公。 父:额参长子[[魏武]](又作[[威武]]。),系[[仁寿皇太后]]之父。原任护军参领(正五品武职)。雍正二年奉旨:"额柏根,系本朝旧族,创业名家。在太祖高皇帝时,抚育禁庭,视同子侄。额参历事三朝,军功懋著。魏武天挺俊杰,启后承先,厚德钟灵,笃生圣母,宜加峻秩,以协彝章。将额柏根、额参、魏武,俱追一等公。一等公,世袭罔替。"钦此。妻塞和里氏。 叔:额参之次子[[岳色]],因系仁寿皇太后之叔父,特赐[[骑都尉]](雍正元年五月壬寅,雍正谕舅祖岳色,"皇妣向欲加恩,今仰体慈怀,著授为拜他喇布哈番,准袭一次。")。原任司祚官。 ===承恩公世系=== 魏武之子[[博启]](又作[[白启]]。),雍正元年二月癸丑,承袭一等公。任散秩大臣,兼佐领。乾隆十八年,博启卒。 博启之子[[博永]](又作[[相永]]、[[伯忠]]),三等侍卫,乾隆十九年四月癸未袭一等公。二十三年,以病解任。 博勇之子[[希明]](又作[[西铭]]),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甲申袭一等公。四十三年,奉旨:"向来后族承恩世袭具系一等功。此特因椒房至戚恩泽加封,以视佐命功臣,栉风沐雨,拓土开疆者,实难并论。况宗室王公以近支恩封者,尚以世递降,而外戚转得崇封延世,未免过优。着具改为三等公。世袭罔替。"改为三等承恩公。四十六年,授蒙古正黄旗副都统。四十八年授内大臣。四十九年九月,出使朝鲜。五十年正月,举行千叟宴,西铭未还京。特命给赏。七月,授江宁将军。五十二年,卒于任。 希明之子[[志福]],乾隆五十二年袭三等公。(清史稿记载错误) 志福之子[[吉祥保]],[[建威将军]],散秩大臣,嘉庆五年十二月乙丑袭三等公。 吉祥保之子[[增喜]],建威将军,散秩大臣,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庚辰袭三等公。 增喜之子[[瑞兴]],号[[宝臣]],任[[荆州副都统]],嫡妻爱新觉罗氏,咸丰五年十二月丙辰袭三等公。 瑞兴嗣子[[振升]]。 == 影视作品 ==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70%;"
==参考资料==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
|width="25%" align="center"|继任:<br />[[孝敬宪皇后|孝敬宪皇后乌喇纳拉氏]]
{{end box}}
{{清朝皇后}}
[[Category:清圣祖妃]]
[[Category:清圣祖皇后]]
[[Category:清朝追封皇后|W乌]]
[[Category:清朝皇太后|W乌]]
[[Category:乌雅氏|~孝恭仁皇后]]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