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png
出生 1600年11月17日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1303年2月22日—1323年9月4日),即元英宗(1320年—1323年在位),蒙古族,元朝第五位皇帝,蒙古帝国第九位大汗。元仁宗嫡子。大德七年(1303年)出生,延祐三年(1316年)立为皇太子,延祐七年(1320年)三月即位,时年17岁,次年改元“至治”。元英宗自幼受儒学熏陶,登基后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元英宗亲政后进行改革,并实施了一些新政,比如裁减冗官,监督官员不法行为,颁布新法律,采用“助役法”以减轻人民的差役负担,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十九日颁布了《大元通制》。史称“至治改革”。元英宗的新政使得元朝国势大有起色,但新政却触及到了蒙古保守贵族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元英宗、拜住自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驻营于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被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等刺杀,史称“南坡之变”。元英宗在位四年,享年二十岁,庙号英宗,谥号睿圣文孝皇帝,蒙古语称号格坚皇帝

人物生平

延祐七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1320年3月1日),元仁宗去世。延祐七年农历三月十一日(1320年4月19日),18岁的硕德八剌在太皇太后答己及右丞相铁木迭儿等人的扶持下,在大都大明殿登基称帝,是为元英宗,改元“至治”。英宗自幼受儒学薰陶,登基后推行“以儒治国”政策,但是前期英宗的权力受到太皇太后答己和权臣铁木迭儿的很大限制。

延祐七年农历五月十一日(1320年6月17日),元英宗任命拜住为左丞相,以遏制太皇太后和铁木迭儿的权力扩张。

至治元年农历十一月九日(1321年11月28日),群臣为元英宗上尊号继天体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

1322年10月6日右丞相铁木迭儿去世,1322年11月1日太皇太后去世 ,元英宗终于得以亲政。 至治二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1322年12月4日),元英宗任命拜住为中书右丞相,并且不设左丞相,以拜住为唯一的丞相。在右丞相拜住、中书省平章政事张圭等的帮助下,元英宗进行改革,并实施了一些新政,比如裁减冗官,监督官员不法行为,颁布新法律,采用“助役法”以减轻人民的差役负担,等等。史称“至治改革”。

英宗在位后期,官修政书《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元典章》),内容包括元太宗六年(1234年)到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大约90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官方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至治三年农历二月十九日(1323年3月26日),元英宗颁布了继《至元新格》之后元朝第二部法律典籍—《大元通制》,一共有二千五百三十九条,其中断例七百一十七、条格千一百五十一、诏赦九十四、令类五百七十七。

元英宗曾经想把征东行省(高丽王国)郡县化,罢征东行省,改立三韩行省,完全和元朝的其他行省一个待遇,“制式如他省,诏下中书杂议”,因为集贤大学士王约说:“高丽去京师四千里,地瘠民贫,夷俗杂尚,非中原比,万一梗化,疲力治之,非幸事也,不如守祖宗旧制。”得到丞相的赞同,设立三韩行省奏议没有实行。最终高丽国祚得以存续,高丽人知道后,为王约画像带回高丽,为之立生祠,并说:“不绝国祀者,王公也。”

元英宗的新政使得元朝国势大有起色,但新政却触及到了蒙古保守贵族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而且英宗下令清除朝中铁木迭儿的势力,随着清理的扩大化,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在至治三年八月初四(1323年9月4日)趁着英宗从上都避暑结束南返大都途中,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地方南坡的刺杀了英宗及右丞相拜住等人。史称南坡之变。英宗去世时年仅21岁。[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