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詒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孫詒讓 | |
---|---|
出生 | 1848年9月16日—1908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清末經學家,被譽為有清三百年樸學之殿 |
人物簡介
孫詒讓(1848年9月16日—1908),清末經學家,被譽為有清三百年樸學之殿。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字仲頌(一作沖容),別號籀廎,浙江瑞安人。同治六年舉人,五應會試不中。官刑部主事,旋歸不復出,專攻學術,精研古學垂四十年,融通舊說,校注古籍,著書三十餘種。孫詒讓所著《周禮正義》為一生心力所瘁,為清代群經新疏中傑出之作。《墨子閒詁》亦為注墨的權威之作。《契文舉例》為考釋甲骨文開山之作。《溫州經籍志》,被譽為「近世匯志一郡藝文之祖」。《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批註》二十卷,《四部別錄》二卷,則是目錄版本學的專著。
孫詒讓,十三歲就著成《廣韻姓氏刊誤》,十八歲寫成《白虎通校補》,一生著作達35種,對經學、史學、諸子學、文字學、考據學、校勘學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主要著作《周禮正義》是解釋周禮最精審詳備之作,《墨子間詁》為訓詁名著,被譽為「現代墨子復活」,《契文舉例》是考釋殷墟文字最早著作。
孫詒讓苦心經營,籌建資金五十來萬,領導溫處十六個縣先後成立學堂三百餘所,為浙南近代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並為地方啟蒙運動和刷新鄉土社會風氣起着巨大作用。近代學術界俞曲園、章太炎、張謇、朱芳圃、徐世昌、梁啓超、魯迅、郭沫若、胡適等對他都有中肯的高度評價。《清史稿》482卷為他列傳,溫州和瑞安各地還修建了「籀園」、「懷籀園」、「籀公樓」等建築物,來紀念這位大學問家和大教育家。
學術研究
孫詒讓的治學是由父親發蒙的。其父衣言,道光三十年成進士,入翰林,歷官中外垂二十年。孫詒讓五歲時即隨兩親居北京,從父讀書識文義。九歲,受《周禮》,十歲即旁涉群籍,日以瀏覽《漢魏叢書》為樂。咸豐八年(1858年),孫衣言出任安徽安慶知府,他才從北京返歸里門。年十三,治校讎之學,即草成《廣韻姓氏刊誤》一卷。十六歲,讀江藩《漢學師承記》及《皇清經解》,知清儒治經、史、子、小學的家法。年十八復著《白虎通校補》一卷。到了廿六歲,便開始草創《周禮正義長編》。
他在治學道路上,嘗自言:「少耽文史,恣意瀏覽,久之,則知凡治古學,師今人不若師古人,故自出家塾,未嘗師事人,蓋以四部古籍具在,善學者自能得師。」可見他幼承家學,從少即打下堅實基礎,到後來博極群書,其所以著作等身,學術超越前人,主要是出於自己的專攻。他十九歲參加院試以第一人入邑庠。次年應浙江鄉試,中式同治了卯科舉人。但後來因鄙薄八股時文,雖八上公車,終未成進士。
自同治七年(1868年)至光緒五年(1879年)的這一段時間裡,他侍父從宦於江蘇、安徽、湖北三省,使他有機會結交大江南北的文人學士和學者名流,相互切磋學問,並甚得父執俞樾、座師張之洞的垂愛,獲益不淺。他對於乾嘉訓詁考據之學,尤服膺段玉裁、錢大昕、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及梁玉繩諸家,走的是正統的樸學道路。光緒元年,他在三應禮部試不第之後,由於父親的安排,曾以山西賑捐,援例簽分刑部主事,但他不願以入貲為官,只在刑部行走四個月,便乞假離開官場,回到時任安徽按察使的父親身邊,仍埋頭做他的學問。
此後,孫衣言調官湖北、江寧布政使,他都隨宦在側,由安慶而武昌,而後又回到南京。光緒五年(1879)秋,孫衣言以太僕寺卿致仕,他也隨之返居鄉里。中間除遵父命曾一再進京應試與因參議學務而再至杭州外,均在家從事撰著,杜門不出。晚歲,並在鄉辦團防以御外侮,議變法以圖富強,興學校而言人才,營實業以濟民生。清廷詔開經濟特科,中外大臣陳寶箴、瞿鴻礻幾、張百熙、康景崇、端方、張之洞等先後三次舉薦,均不赴;禮部征為京師大學堂監督、禮學館總撰,也都堅辭不就。
光緒三十四年五月二十二日(1908年6月20日),以病卒於家,終年六十一歲。從孫詒讓十三歲開始撰著到卒前猶撰就《尚書駢枝》一書來看,其學術生涯,長達四十八年。計著有《廣韻姓氏刊誤》、《白虎通校補》、《六歷甄微》、《溫州經籍志》、《溫州古甓記》、《古籀拾遺》、《周禮正義》、《札迻》、《墨子間詁》、《周禮三家佚注》、《逸周書*補》、《大戴禮記補》、《周禮政要》、《九旗古義述人《古籀餘論》、《契文舉例》、《名原》、《學務平議》、《學務枝議》、《尚書駢枝》、《籀廎述林》等二十餘種。草創未就者尚有《經迻》、《四部別錄》、《漢石記》、《古文大小篆沿革表》等多種。
孫詒讓治學範圍包括經學、史學、諸子學、古文字學、校勘學、目錄學、金石學、文獻學。均能創新發明,邁越前賢。他的學術研究門徑,是建立在校讎學和文字學的基礎上的。因此對校勘古籍,能以古人的語言解釋古人的著作,不牽強附會,不泥從成說,古籍中的許多誤字、疑義、錯簡,經他解惑辨析,往往加撥雲霧而見青天,使入心目豁然。至於治理經書,他繼承的是南宋永嘉學派的學風,以為研究經書義理和所記載的典章制度,在於以其微言大義,針對今之時弊,見諸施行,以收成效。通經致用,講求事功,可以說是他治學的根本目的。
孫詒讓在經學、諸子學、文字學、考據學、校勘學、以及地方獻的整理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章太炎讚譽他為「三百年絕等雙」。郭沫若說他是「啟後承前一巨儒」。他又是近代新教育的開創者之一,在理論和實踐上成就卓著,是清末著名的教育家。
經子訓詁方面
在經子訓詁上,孫詒讓的代表作是《周禮正義》和《墨子間詁》。《周禮》亦名《周官》,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其中《冬官》一篇在漢初已佚,補以《考工記》),是記錄我國古代官制的書。孫詒讓認為《周禮》是周公致太平之書,先王政教所自出,周代法制之總萃。而秦漢以來,諸儒不能融會貫通,鄭玄註失之簡奧,賈逵疏過於疏略,遂於1873年開始撰述,至1899年方才完成《周禮正義》八十六卷。前後費時二十六年,孫詒讓的《周禮正義》一書,集前人研究《周禮》之大成,廣泛而詳細地徵引各種文獻。已為《周禮》的可信性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章太炎讚許為「古今之言《周禮》者莫能先也。」梁啓超對此書也推崇備至,說「這部書可算清代經學家最後的一部書,也是最好的一部書」。
孫詒讓有感於清末政治腐敗國家危難,以「墨子強本節用,勞心苦志,該綜道藝,應變持危,其學足以裨今之時局。」在清代學者畢沅、汪中、王念孫父子等人整理的基礎上,覃思十年而撰成《墨子間詁》十五卷。經孫詒讓的集解,《墨子間詁》成為人們閱讀的善本。至今還沒有一本《墨子》校注能超過並取代《墨子間詁》。特別是書中與近代西學相通的名學、光學、力學等知識的闡發,是與孫詒讓的努力分不開的。以至墨學又成為近代顯學。梁啓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評述說:墨子領頭的「先秦諸子學之復活,實為思想解放一大關鍵。」
古文字研究方面
孫詒讓的《契文舉例》是我國第一本考釋甲骨文的研究著作。1899年王懿榮發現甲骨文後,第二年便殉難了,沒有顧得上對甲骨作著錄和研究,1903年劉鶚將其所得甲骨編為《鐵雲藏龜》後說:「不意衰年睹茲奇蹟,愛玩不已,輒窮兩月力校讀之,以前後重複者參互采繹,乃略通文字。」於1904年便撰成《契文舉例》二卷。該書分日月、貞卜、卜事、鬼神、卜人、官氏、方國、典禮、文字、雜例十篇。既釋文字又考制度,開了古字考釋與古史考證相結合和先例。孫詒讓考釋的字共有185個,雖然多半是和單個金文的比較中認出來的常用字,但他畢竟是較系統地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人。
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孫詒讓還著有《名原》二卷,該書綜貫音、形、義,從商周文字展轉變易之軌跡,探明古文字的源流,並開啟了用甲古文考證古文字的先河,被譽為「劃時代的作品」。
地方文獻整理方面
繼承清代浙江學者關心地方文獻的傳統,以整理鄉邦獻為已任,在輯錄校理地方文獻史料方面也有重大貢獻。1877年編成《溫州經籍志》三十六卷。自唐宋至清道光以前溫州六縣文籍廣為著錄,共一千三百餘家,一千七百五十九部。做到「凡遇先哲遺著,片紙隻字,罔不收拾」的地步。該志按四部分類,於每書目之下,採錄原書序跋、目錄,以及前人評議,如有論誤,匡糾於後。該志網羅宏富。體例嚴謹,考證精詳,被目錄學界稱之為「最著名的地方藝文志」。
此外,孫詒讓還撰有《溫州建置沿革表》,編《溫州古甓記》,校集《永嘉郡記》,參加編寫光緒《永嘉縣誌》,協助編輯《永嘉叢書》,還收集了大量地方碑刻拓本。對溫州地方文獻的搜集和史事的整理傾注了心血,為後人研究溫州地方歷史文化提供了方便。